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詹姆斯·尤尼斯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用8年时间探讨中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培养社会期望的良好品德的过程和机制问题,提出了青年道德实践活动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别的东西,就是“对社会事业的关心与参与”,青少年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能使他们有机会把自己看作历史传统的参与者。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这一过程对青少年自我概念和本体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这些活动中形成的积极、健康的本体性,正是他长大成人之后仍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表现出良好道德的心理机制。因此,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搞好他们的实践锻炼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素质,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锻炼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经常组织市民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市民自觉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为社会办实事、做好事,为有困难的人送温暖、献爱心,加深参与者对新型道德关系的理解,增强参与者的公德意识,培养参与者的奉献精神。
二是经常组织市民参与各种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市民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活动,尤其要组织市民参与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使广大市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社会公德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三是经常组织市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要设计一些有助于宣传市民守则和公德规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发动市民参与,使大家在参与中得到欢乐,在欢乐中提高公德素质。
组织市民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要从市民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合不同层次人员觉悟程度并能为他们接受的公德要求,要讲究艺术性,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要搞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