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陈云同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您>>回忆怀念>>正文
陈云之子:他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去
2015-06-01 17:04:0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口述 陈方(陈云之子)、整理 任春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父亲那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方法。他这一生的经验总结也都在这15个字中,而要真正把这15个字弄明白搞透彻,里面的东西挺深的,需要我不断地去学习去理解。”

 

陈云之子陈方

    头发花白,腰杆笔直,说起话来声音洪亮。65岁的陈方在约定的采访时间、一分不差地出现在记者面前。白衬衫、灰裤子、黑布鞋,穿着朴素,如同邻家伯伯。

    “我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什么优越感,在我们家里,也感受不到特殊化的氛围。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常对我说:‘借父母的光行事是靠不住的,人要靠真本领吃饭,靠讲诚信立身。’这句话,我受用一辈子。当我的女儿开始识字懂事时,我便把这句话转送给了她。”

    打开记忆之闸,陈方深情回忆起和父亲共同生活时的那些往事。一代伟人陈云身为慈父的画面,鲜活如昨;而他严师般对子女的家训家规,更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令我难忘的生活细节

上图:补了又补的白色睡衣睡裤。 下图:摄影为陈云的爱好之一,右上角的那张照片是他在为工作人员拍照。 摄影 邵剑平

    我在家排行最小,小孩子难免因顽皮而闯祸,而父亲从来没大声训斥过我,我也没挨过打。

    “诚实本分、勤于学习、诚信待人、为人切忌张扬”,这是父亲的教诲。对我们几个子女的教育,父亲向来是抓大放小,牢牢把握大方向。他不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以家长设定的目标来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来没问过我考试得了多少分,学习成绩排名班级第几,连择业这种大事,父亲也尊重我的意见,所以我常说,自己是被“散养”着长大的。

    建国初期,我们家住在北长街的一个院子里。那时父亲一领到工资,他就坚持按月从中取出一些钱,寄给商务印书馆的老朋友、舅母、青浦乡下的姑姑,还有生活有困难的一些老战友们。

    原来我的大哥大姐都在育英小学读书,那是为干部子弟办的住宿学校,学费比较贵。后来,父亲跟母亲交待,如果我和姐姐们也去育英小学上学,家里交学费便成了问题。于是,我和姐姐只能去家附近的北长街小学读书,那是所普通学校,学费便宜。

    学校里大多数是普通群众的孩子,不少同学都是我的街坊邻居。小朋友们在一处玩儿,闹个别扭拌个嘴红脸完了很快就和好了,那个时候,人际关系简单。老师和同学也不会因为你是领导人家里的孩子,就对你另眼相看。

    下课回到家里,我基本都是去找母亲念叨些当天学校里发生的事,很少能见到父亲。他平时也不爱和我们“黏”在一起,以至于有一次他对我格外“上心”,让我铭记至今。那天天气突变,我因上学时衣服穿少了而受了风寒,一回家就发起了高烧。父亲很晚才回来,当他得知我发高烧了,便走进来坐在床边,边摸着我的额头边说:“赶紧多喝水,水喝多了排尿多,热度就退得快,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啊!”第二天,他又问了母亲好几次,“小方的烧退了吗?”我听了,心里特别暖和。这个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何令我念念难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父亲不大如此直白地表达对孩子的疼爱。他对我们几个孩子真正的爱与关心,更多地体现在素日严格的家教中。

    父亲立下“三不准”

上图:补了又补的白色睡衣睡裤。 下图:摄影为陈云的爱好之一,右上角的那张照片是他在为工作人员拍照。 本版摄影 邵剑平

    父亲对我们的教导宽严相济。在公私分明这一点上,他的标准十分严苛:要求家里所有的人都不折不扣地做到,绝对不能打擦边球。

    不准搭乘他的公务车;不准翻看、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这是父亲给我们立下的“三不准”规矩。

    我们家1949年从东北进京,就住在北长街的一个院子里,直到1978年才搬进中南海。院子里有间屋子便是父亲在家批阅文件、思考问题的地方。对于我们几个孩子来说,父亲工作的时候,那里就如同“军事禁地”。

    父亲曾明确说过,“红旗牌轿车是国家配给我的公务车,家中任何人不能乘用”。虽然母亲上班的路线是和父亲同一个方向的,但我从来没见她搭过一次“顺风车”。母亲总是骑着那辆天津自行车厂生产的“红旗”牌自行车,她还曾开玩笑说:“瞧,我和你爸的车一样,都是红旗牌的。”现在,这辆车身已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安静地停在上海的陈云纪念馆里。作为代步工具,它的使命早已完成;而从中折射出父亲严格要求家属,不搞一丝特殊化的精神,却仍触动并影响着后人。

    上个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一段时期,由于父亲身体患病和下放,母亲和我的大姐陈伟力分别请假陪在父亲身边照料。在父亲的坚持下,母亲和姐姐最后都悉数退回了各自单位在那段期间所发的工资。父亲的理由很简单:“领工资就要给单位做事,你们在照顾我没有上班,就不可以心安理得地拿工资,占公家的便宜。”

    公私分明,身为党内高级领导人,父亲不仅对家属提出这样的要求,更体现在对自身言行的严格约束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居功,不自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一次,父亲的家乡人送来一套精美的文房四宝,请他为正在审批等待开业的一家公司题词。父亲当面拒绝了:这个词不能题,一题词,等于强迫主管部门批准了。父亲不但退回了文房四宝,还嘱咐秘书向上海市委通报此事。

    我还记得家里原来的录音机,都是老式的。后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陈旧了,便买了一台新录音机给他用。父亲问新录音机从哪儿来的?工作人员回答:是机关的,您先用着。父亲坚决不肯,当即让工作人员将新录音机拿回去。后来我哥哥陈元参加工作后,用自己的工资给父亲买了台录音机,这回,他二话不说,乐呵呵地收下了。

    有一段话,是父亲对返乡工作的警卫员的临别赠言,我听了特别震撼,铭记在心。他说:无论去哪里工作,都要记住一条,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动。国家今天不查,明天不查,早晚都要查的。

    打底的汗衫上全是洞

    粗茶淡饭,轻车简从。工作中生活上,父亲这辈子将物质需求放在最不起眼的那个角落,生活俭朴得令人吃惊。

    1946年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实现了我军在东北战场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历史性转折,为我军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父亲在那场战役中,运筹帷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的参谋长兼后勤部长唐凯,给日夜操劳的父亲送上了一件棉坎肩以御风寒,父亲珍视战友深情,常年将坎肩带在身边。1984年的一天,母亲数了数这件棉坎肩上的补丁,足足有32块。父亲这才不得已告别了陪伴他38年的“老伙计”。如今,这件棉坎肩被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内。

    母亲1951年从北京东安市场地摊上买的一套银质餐具,父亲看了很喜欢,一用就是40多年。上个世纪80年代,因使用时间过长,餐具表面发生氧化变得通体发乌,厨师便用去污粉将勺子擦得锃亮,父亲看到后心疼了:“以后不要这么使劲擦了,会影响勺子寿命的,表面的氧化层没有害处,只要每次擦干净就行了。”去外地参加会议、调查研究,他也总随身带着这套餐具,不愿意换新的。

    我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平时接触的较多。感觉父亲的节约与俭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次吃完饭,他的碗底总是干干净净,盘底的剩汤也会喝掉。给他做饭的厨师有点“埋怨”:首长一年到头就吃那几样家常菜,从来不给我提要求,这烹饪技术总也提不高。

    到外地出差,当地人要给父亲做些好菜吃,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父亲多次在上海过春节。有一次,上海的同志为父亲准备了鱼翅,他特意将负责人找来商量:“我上了年纪,再好的东西也吃不出什么味道,别去做鱼翅这么贵的菜,浪费了。”他还叮嘱,以后就是节日里用餐,也不用搞那么多花头。

    父亲在吃上面没有要求,穿也是一样。他平时就穿布衣、布鞋。深蓝色与深灰色两套毛料中山制服都是50年代由公家按照出国规定给做的礼服。父亲一般只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或重要场合时才穿。过后就脱下,仍换上家常衣裳。后来,两套毛料中山服穿旧了,胳膊下及膝盖等部位的毛料被磨得很薄。工作人员提出给他重新做一套新的衣服,父亲却说:“衣服最重要的是整洁,破了补一补还可以穿,不用急着做新的。”

    有一年他利用到上海出差的机会,将毛料中山服和穿出破洞的毛衣带给洗染店里有经验的老师傅织补。当老师傅得知这是陈云的衣服后,连声感叹:“那么大的领导干部,过日子格能巴结(沪语节约的意思),没想到!”

    记得17岁那年的初夏,我陪父亲坐着说话,他说:“天热,出汗衣服湿了,小方你给我到屋里拿件干净衬衫换。”我取来后,递给他,站在一边。父亲把身上的衬衣一脱,里面打底的汗衫上全是洞,一个个对着我龇牙咧嘴的。

    我心里一酸,和他说:“爸!我明儿就给您去买件新的,这件别穿了,太破了。”

    父亲冲我笑笑,“没事儿,汗衫穿在里头,别人又看不见。”

    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给父亲买一样像样的礼物。我在北京一家工厂的翻砂车间干了3年活儿,暗暗地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当我将特意为父亲买的几十元的皮表带递到他眼前时,他很意外,连夸大方好看。可问起价格,父亲心疼地直呼:你怎么下得了手啊,太贵了,太贵了!

    这根表带,父亲换上后一直用着,应该是喜欢的。但直到很久后,他一提起这件事,还是摇头:太贵了!

    老老实实做小学生

    解放后,每次填写个人履历时,在“文化程度”一栏里,父亲总是写上“小学”二字。

    他常常说:“像我们这样没有文化底子,各种知识都很缺乏的人,就要老老实实做小学生,一辈子都要有小学生般的心态,求知求真。”

    在1930年9月24日召开的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父亲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那时他才25岁。肩负重任,催他发奋苦学,无论斗争环境多么险恶,工作多么繁忙,他都坚持读书学习。父亲十分推崇毛主席的 《矛盾论》等一系列哲学著作,不仅理解透彻,在工作中也运用自如。

    在工作中,父亲之所以对事务的判断与理解大多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这与他善于读书、善于学习息息相关。在重要问题的判断和决策上,他从不套用别人的东西,而是认真、反复、全面地花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他头上没有一顶经济学家的帽子,但他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是公认的经济调控和理财能手。

    父亲“老老实实做小学生”的精神,贯穿一生。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被下放到江西,行李里装的最多的,还是书籍。从北京到江西,再从江西回到北京,他阅读了 《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世界知识年鉴》《美国农业》等不同题材的书籍,默默地吸收着各类书籍中的精华养分,动脑子分析、判断和比较,思考并找出其中的关联。

    1981年,中央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小平同志来家里探望父亲。当时父亲建议,在决议稿上加一段话,提倡全党学习哲学,也学点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样的思想高度,正是来自他对国内外形势不停地分析、判断和比较。立于当下来回望,当初他的建议,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父亲的好学与勤勉,造就并带动了我们全家浓浓的学习氛围。哥哥陈元告诉我,父亲对他从小爱看《参考消息》、爱读报纸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多读报,主动地思考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对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及预测,颇有裨益。我们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都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有的时候还聚在一起就一个话题开个小型读书学习会,其乐融融。

    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世界再怎么变化,只要自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善于读书,便不会落伍。

    他的这15个字是我的精神富矿

    父亲生前大量的精力花在工作上,家里很少看到他人影。父亲退下来后,我才和他有了深聊的机会。他去世之后,报上有大量的报道,许多跟他共事过的老战友都写了回忆录,读了这些文章,我慢慢地回味和琢磨他从前和我说过的那些话,对父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那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方法。他这一生的经验总结也都在这15个字中,而要真正把这15个字弄明白搞透彻,里面的东西挺深的,需要我不断地去学习去理解。

    作为他的孩子,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慈父的一面,他在工作中处理事情的智慧与方法,我们无法像那些在他身边工作的同仁那样得以亲耳聆听、得到具体的指导。所以我有时去上海出差,会情不自禁地去父亲的纪念馆走走,看到那些被父亲几乎翻破的书稿、用到快握不住才作罢的铅笔、用纱布缝补了多处的白色睡衣……就感觉他还在我们身边,从未曾离开。

    他的风范、智慧、深邃,一点都没有随着他生命的逝去而黯淡,而是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指导着我们。

    我现在常常会看他的书,选集和回忆录都在看,琢磨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揣摩他那时说话的心境……越看越着迷,越看越佩服他老人家。

    父亲的这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提出的很多方案,解决的都是党和国家彼时急需解决的要害问题。他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每次推动,事前都经过了缜密的调研,观点的提炼都经过深思熟虑,而且从来都是以平等的口吻、以商量事情的态度提出来,摆出理由和大家一起讨论,允许别人提不同意见。经过民主集中,优选出最佳方案。历史证明,不同时期父亲参与制定的相关国家政策,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父亲去世后,每一年他的生日和祭日,很自然地成了我们五个兄弟姐妹聚首的“法定日”。提起父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在我心目中,父亲身上的闪光点,这辈子也学不完。他离开我越久,我反而觉得离他越近。

    言犹在耳

    借父母的光行事是靠不住的,人要靠真本领吃饭,靠讲诚信立身。

    诚实本分、勤于学习、诚信待人、为人切忌张扬。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陈云的三个“上海时刻”
·下一篇:无
·陈云的三个“上海时刻”
·上海:陈云纪念馆6月3日重新开馆
·陈云之女陈伟华题词: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图)
·陈云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不居功,不自恃”
·品读陈云“气量大”之大智慧
·七律·开国元勋之陈云
·陈云“稳当胜于冒失”的最新解读
·陈云:对“小节”大意不得
·陈云:“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
·第八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陈云之子:他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去
太平春祭
46勇士血战陈新庄
“父母抗战中相约:不胜利不结婚”
炮手屯的抗联战士
抗战期间牺牲了多少共产党将领?——谈对抗战期间牺
李家三代与毛家祖田的情缘
任仲夷王玄夫妇:没有笑容的结婚照 摄于铁蹄刺刀之侧
百团大战:提振信心的战略性进攻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