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的风拂过来,让守了一冬的柏尖巅峰顿时有了暖意。坡地上的花草们开始动作起来,粗略望过,满目淡绿。通往山巅的公路上,不断有车辆和行人向山上移动,他们当中大多数是趁着大好春日,或举家或结朋来登高望远,健体强身,愉悦心情。还会有人中途兴来,边走边歌,呼山唤林;还会有人上得山来直奔神庙,焚香祈愿,燃放鞭炮。柏尖山的春日渐显热闹起来。
有一首诗,工工整整刻写在神庙坚硬的青石墙壁上,已被风雨侵蚀得模模糊糊,当地有关部门为方便游人阅览,在旁边树立起一块打磨精细的石碑。游人每经过时都会停住脚步,凝神细看:
登高一望遍腥云,善恶同难何人分。 返转乾坤行大道,还我原来太平春。 黄登高 题 庚辰年 九九行知
这个“庚辰年”是1940年。时年,身为国民党四十军一一五旅少将的黄书勋,刚刚率部打完常平阻击战(八年抗战发生在豫西北地区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役),脑际里还尽是战火纷飞、将士浴血奋战的场景。这一场鏖战,日军在近五十天里受到阻击400多次,2000多名日寇抛尸野外,久攻不下后多处使用毒气弹,致使阻敌主力黄书勋旅遭遇重创,原气大伤,休养整动势在必行。值得欣慰的是,民国革命军与我抗日游击队通过合力抗敌,已达到阻击日寇的作战目的,减轻了八路军晋冀豫太行山根据地的作战压力,为根据地作好抗击日军的第二次“九路围攻”争取了时间。也因为这场战役的显著战绩,黄书勋获得国民政府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这时节,黄书勋奉命进驻林县南部,在柏尖山周边山区屯兵休养。
黄书勋,字麟阁,1896年出生于河北宁津县黄家镇(现属山东省)一个农民家庭,十五六岁从军,到1920年二十二三岁时提升排长,后渐被“老乡”长官庞炳勋(河北新河县人)看重,在经历了多次战争后被提升为上校,入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学习。黄书勋从军校返回部队后积极投入抗战,曾先后参加了长城抗战、沧州大战、莒县大战、台儿庄战役,多次与日王牌军板垣师团、矶谷师团、鹫津师团交锋对战,打常平阻击战时已是国民党四十军三十九师一一五旅少将旅长。
多年征战,将士身心皆疲,况且,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仗要打,一直要打到天下安宁,太平春日。屯兵养军,以待再战是必须之举。林县原康、合涧、小店一带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又西临太行,攻守自如,既宜于屯兵,又便于作战。庞炳勋与黄书勋决定在此屯兵休养,也是经过了一番精心考虑。黄旅长善于治军,每到一处都严格要求官兵不扰民、不损民,反而又要官兵亲民爱民。他在原康养病期间,看到有穷苦人家过不下日子时,经常救助他们粮食和物品。约是长期与八路军合作抗战的缘故,他学会了用“八路作风”来治军。
岂料,黄旅长进驻林县不久,在指挥训练时不幸被风寒侵染,久治不愈。如庞炳勋语:“劳瘁过度,形神支离”。报国之志未遂,日寇还在肆虐,于病难中的黄旅长,内心有多少屈愿去与谁倾吐。
不觉间,九九重阳伴着秋风临了太行,尤其柏尖,红叶遍山,壮美绚丽。黄旅长在警卫副官扶撵下,登临柏尖顶端,近观满山红叶色如血染,远眺逶迤群山美若画卷,遥想华夏大好河山被倭寇贼人侵占,不觉一股怒气冲堵心胸,不吐不快。一首慷慨激昂、意足情满的抗日爱国诗跃然纸上。它虽不能与杜甫的《春望》、闻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写怀》相媲美,却也真切率直地表达了一个国民军人、抗战雄才的爱国情怀。其中,“还我原来太平春”一句,最让人欣赏、感怀。
登临柏尖山两月余,黄旅长病卒于军营,这首爱国诗成为他生命的绝唱,精神的誓言。
黄书勋的病逝,让庞炳勋痛感悲切。庞炳勋吸收黄书勋来到属下,作为同乡从感情上倍感亲近,在后来的处事中,黄书勋的胆识智勇深得这位老军人的赏识,并且骁勇善战屡立奇功,逐渐成为他作战中的左膀右臂。这也成就了黄书勋从普通士兵到将军的军旅梦想,给黄家的祖上争了光彩。痛失爱将的庞军长强忍悲伤,费尽心思考虑如何安置好这位同乡兄弟。将他发回老家归宗,这不现实,路途遥远且不说,沿途要穿越多重封锁线很难很难。他就在林县境内四处打听适合爱将安身之处,在当地人的推荐下,黄书勋被安葬在合涧三羊村对面的岱山顶下。此处背依岱顶,前临青河,在当地是最为理想的风水宝地。
葬埋之日,庞部能来的官兵全部到齐。岱顶山下哀乐声声,官兵同泣同悲,其场面宏大、庄严。当地百姓说:生来从未见过这样隆重的葬礼,开了眼界,逝者抗日功臣实可尊敬。葬后,庞军专门派八名士兵日夜为黄旅长守墓,一直守到日军再次来侵,庞军才不得不奉命撤离林县,黄旅长墓托付当地人照看。
一篇行文谨密、情深愿切的碑文,把一个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与一个部下旅长的情感密度和一个旅长与夫人之间的坚贞、凄美之情表达的甘肠淋漓。碑文如下:民国廿九年春,余拜廿四集团军总戎之命兼河北省主席,四月移节林县。秣厉抚循息精养锐,方将北指幽燕,为克服之计,于十二月一日黄旅长麟阁以病卒于军。越十余日,其夫人刘君仪卿服毒以殉。呜呼!国难方亟,正需良材,天何夺我麟阁之促也。且男能殉国,女能殉夫,忠义节烈,萃於伉俪,抑何持志之坚,而感人之深也。君家贫,总角入塾,旋即从戎。九年,曹吴祸国,余方随孙高阳禹行先生奔走革命。君闻声来归,充排长。十三年北京革命,崭然露头角。“九•一八”之变,东北不守,翌冬,倭越长城南犯,余奉命备边,君充团长。数经战阵,卒能以少胜众,首造光荣战绩。旋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学验益丰,报国益诚。“七•七”变起决策抗战,君欢然动容,昌于众曰:“吾华百年积弱,历尽奇耻,今获湔雪之机,亦正复兴之会,吾得与于斯役,此生不虚矣!”八月,洊升副旅长,率部与敌矶谷师团血战于沧县者八昼夜。翌年一月,与板垣师团战于临沂,凡三阅月。继与鹫津师团战于豫东常营、大于集一带,均克摧强敌斩获众多。二十八年三月,擢三十九师百十五旅旅长。君感国恩,益奋励。旋复渡河展转晋城、高平、长治、壶关之间。七月栏车、长坪两役,机谋独运,战绩尤伟,国府嘉勉,颁给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以酬殊勋。然劳瘁过度,形神支离,今冬偶被风寒,遂至不起。呜呼悲夫!方君卧病,仪卿自渭南间关来侍,调护扶持,寝食并废。及病革,乃戚然曰:“吾不能与麟阁同生,誓当同死,脱有不幸,决相从地下矣!”迨麟阁殁,昏绝者数四,既厝麟阁于林县带顶山阳,拟遣仪卿回陕,期前一日来辞,欢颜略见,余心滋慰,讵意冰操凛烈,归寓即殉,时十二月十四日也。发其遗书谓:“麟阁壮志未酬,恤金应移以救国,以慰逝者。大衣一袭,乃麟阁夺诸日寇,留赐长子建章,冀其继父遗志。”盖皆前数日书,区处若定,从容就义。呜呼!末俗日偷,谁复尚论?节烈说者辄谓余之教忠教孝,有以感格将士,化及闺闼,庸知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风趋相习,不独男知侠义,女亦能慕贞节。若麟阁夫妇不更足风乎?麟阁讳书勋,宁津黄家镇人,得年四十四岁。仪卿,景县人,得年三十三岁。男子二,建章、建国;女子一,坤英。其懿行淑德,非一、二所能详,余特著其大者,以为世俗模楷。
新河庞炳勋敬题 中华民国三十年一月立石
遥想,黄旅长夫人仪卿。那一日正在陕西渭南家中奉老侍小,忽闻丈夫偶伤风寒于林县,顾不上子女牵扯哭闹,小作收拾赶往林县。见到昔日催马扬鞭、血溅沙场的丈夫被风寒恶疾困于床榻,免不了黯然落泪。稍后,便细心照料,适时开导。夫妻之情在患难中愈显浓厚。无奈,天不随人愿。正如庞炳勋悲呼:“国难方亟,正需良材,天何夺我麟阁之促也!”想象不出旅长夫人仪卿,是怎样一个仪节忠贞的妇人。她是经过反复而痛苦的思考,才作出了决择。她去给庞军长辞行,庞军长意恐她痴情太深还竭力安慰开导,仪卿强作欢颜掩饰心事,结果回到寓所便服毒自尽。恐是在她气绝之前,远在渭南不满三岁的小儿建章,还在依门盼望母亲归来,给他喂饭驱寒。却没料到,爹娘早已与他和哥哥姐姐阴阳两隔,再难相见。父母留给他们的是一腔报国之志,一袭从日寇那里缴来的大衣。
历史不会成为不存在的过去。当时光流逝,历史正从脚下延伸。
失去双亲的黄家子女,悲伤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要面对兵荒马乱,设法生存,继而,尊从父母遗愿,刻苦求学,为国家出力。黄旅长留下二男一女,由其弟抚养成人。大儿子黄建章在西安翠华山高中(国民党遗属学校)毕业后,流落到南京时遇到黄将军当年的部下并随其到了台湾,考取台北工学院,1957年又考取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成为一名电子学专家。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二儿子黄建国1957年从西安地质学校毕业后,在上海市地矿局工作,是一名优秀的地质工程师。女儿黄坤英,是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时间一晃几十年,父母的尸骨已化为黄土,而这把骨肉相连的黄土今在何方?1989年,已进入中年的黄旅长幼子黄建国思亲心切,凭着几本书里对父亲片片段段的记录描述,走上了寻亲路。顺着父亲当年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一路寻来,一个伟大父亲的象形在黄建国的脑际里勾勒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