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称,解放战争时期,陈云受中央之命率部接收沈阳。在千头万绪的接收工作中,如果不谨慎周到,是很容易出现混乱和错误的。1948年10月28日,陈云在干部大会上作动员讲话时说:“稳当一些,要多想一想,多请示一下。这样慢了一些,有点损失,但这比冒冒失失犯了错误哪样好?宁可稳当一些,不要冒冒失失。”在具体接收工作过程中,他多次强调:“遇事不忙,宁多研究请示,而迟延作出决定的时间,不让草率从事而出岔子。前者损失小,后者损失大。”在陈云看来,工作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做到高水平、高质量。如果为了贪多求快而导致错误百出,那是得不偿失的。
毫无疑问,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错误,包括大的失误,往往都是在冒失中犯下的。陈云所提倡并坚持力行的“稳当胜于冒失”,正是为了力求“少出误”和“不犯大错误”,时至今日,对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出失误、不犯错误,大有裨益。
时下,许多人认为,贪污腐败是政治问题、道德品质问题,为党纪国法所不容。而在工作中冒冒失失地“出点失误”或“犯点错误”,则认为是“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问题”,“主观愿望是好的”,“好心人办了错事”等等。其实,“出点失误”或“犯点错误”所带来的是国家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并不比贪污腐败小,尤其是不良社会影响往往更大、更坏。
所以,坚持稳当,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调研,势必就会多几分理智,多几分谨慎,从而也就少几分急躁,少几分冒失,也就会避免或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或“错误”。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一些人因错失“稳当”而头脑过热,过于“冒失”,作出一些有违客观实际的决策或举动,陈云却能够保持清醒和冷静,并在关键时刻为中央提供决策和参考。他的工作法宝之一,就是坚持“稳当胜于冒失”,这意味着实事求是、谨慎、稳当是陈云一贯的行事作风和品格,而这与他不断思考和践行怎样才能“少犯错误”和“不犯大错误”有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的一致性。
也正因如此,史料载,1949年4月16日,张闻天在东北局高干会议上提出要学习陈云“谨慎小心、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1956年9月13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上公开评价陈云“公道、能干,比较稳当,看问题有眼光”。在笔者看来,这一评价,对新时期领导干部也是一种要求、一种标准。
我们都知道,“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小问题连着大问题,新问题伴着老问题,举步维艰,没有一点敢想敢闯、敢试敢当、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和干劲,不可能有效化解各种难题。但是,这种“闯”、这种“冒”,既不是鲁莽冒失地“闯”、瞎折腾地“冒”,也不是盲目乐观地“闯”、妄自菲薄地“冒”,而是清醒地认识面临的现实难题,“稳当”的“闯”、“稳当”的“冒”,锲而不舍,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勇往直前的干劲,破解改革中错综复杂的问题,突破发展中的瓶颈,不断开拓前行。
如此说来,“稳当胜于冒失”,应成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座右铭,成为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少交“学费”的工作法宝,成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现实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