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作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从唐武德五年到清光渚三十一年废止科举,1300多年中共录取状元596位。南昌状元桥是江西省南昌市区内东湖和南湖的分界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7年),起先为石拱小桥,称为“广济桥”。后改名为“状元桥”。
河中又见霓虹美;桥上长留翰墨香。据传源自清朝乾隆年间的江西状元戴衢亨。当其衣锦还乡时,南昌知县钱志遥主持修建“广济桥”,并将之改为“状元桥”。1935年,桥改为混凝土平桥。1996年,南昌市政府整治四湖时再次修缮,仍名“状元桥”。
联曰:“三十年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也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八十日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浅而不俗,耐人寻味。民间传说戴衢亨才华出众,可是县官有眼无珠,使得他三十岁还没考取功名,捐了个秀才去乡试。八十天当中,他从乡试到殿试,连中三元,衣锦还乡。戴衢亨感慨之余,有感于自己赴考的不平道路 ,警告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员,在故乡一座桥旁写下了这副楹联。堪称明白如话,流畅如歌。自然贴切,珠联璧合。戴衢亨中了状元,影响很大。那个县官自知失职有罪,暗中挂印逃走了。
然此联显系好事者伪托,不足以信。戴衢亨7岁能诗文,17岁中举,在天津向乾隆帝献诗;中状元时是24岁,“三十年”之说无稽。清代连中三元者仅钱棨与陈继昌,再无第三人。
戴衢亨(1755~1811),字莲士,一字荷之。大庚(今江西大余县)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主江南、湖南乡试,曾随乾隆帝南巡。任军机大臣达15年,又拜体仁阁大学士,在清代汉人官员中屈指可数。他一生办事谨慎,为官清正,深得嘉庆帝信任,嘉庆初年,凡大典须撰拟文字,皆出自其手。他曾辅佐嘉庆帝除去和珅,清除其余党。整顿吏治、财政,减赋税,受到百姓称颂。显赫于朝,卒谥文端。青史重文风,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南安诗草》。
状元桥下水悠悠,典故传闻数不休。戴衢亨与其父戴第元,叔戴均元,兄戴心亨,清乾隆、嘉庆年间被誉为“西江四戴”,家门鼎盛。人称 “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名重一时,享誉江南。赣南有名菜叫做“荷包胙”,以荷叶包米粉、猪肉蒸熟而成,又名“状元菜”。据说是戴衢亨中状元,宴请乡人,他让来客宴席后,每人带一只荷包胙回家,孝敬老人,因此得名。能想到不一定能做到,想不到一定做不到,设定目标、勤学苦练、百折不饶、勇猛精进者如戴衢亭,才有资格获取状元头衔,南昌才有状元桥。
南昌市史志办方志编纂处邓国华文章介绍,目前正在筹备编纂《江西进士》一书,根据《江西省人物志》等书统计,江西历代有姓名可查的壮元56人(其中武壮元7人),榜眼45人,探花40人,进士1万余人。科举考试选拔出了欧阳修、文天祥等一大批江南才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