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睡觉,离不开枕头。先民们最早使用的枕头是石枕,大概是稍具平整形态的石头,除石枕外,历史上人们还使用过木枕、竹枕、布枕、棉麻枕、羽绒枕、药枕、铜枕、玉枕、水晶枕和瓷枕。
枕头是什么?文学家说,枕头是亲昵的爱人,与你夜夜厮守;生物学家说,枕头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承托你的生理弧度;历史学家说,枕头是时代的艺术品,记载社会和生活的变迁。可见,枕头与我们关系源远流长,亲密到难以割舍,以致在电影《恋上你的床》中,我特别理解郑秀文的痛苦:离了熟悉的枕头,便怎么也睡不着觉!
瓷枕的文化内涵尤为丰富,“製大庭之形,含太古之素”。“远观者疑神,狎玩者夺目”一句道出了瓷枕在远近不同的角度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其中的宋元诗词枕,简直就是宋元文学的缩影、宋元书法的大观。中国文人向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宋代又是一个由释返儒、以儒立国,强调人格理想、重理重道的王朝,南宋皇帝赵构在《翰墨志》中就曾提出过“精神见于翰墨”的主张。
瓷枕的出现,始见于400多年前的隋代。隋朝人发明了用瓷做成的枕头,它们完全按照头颈部的生理结构制作,虽然质地坚硬,但头枕其上却非常舒适。为保证颈椎在睡眠时不受压迫,古人还专门为颈部设计了托盘,使整个身体呈自然状态躺在瓷枕上,舒适地入睡。
唐代瓷枕器型很小,长宽厚不过10厘米左右。唐代沈既济写过一篇传奇小说《枕中记》,被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改编为传奇剧本《邯郸记》,人称“黄梁梦”。卢生姓卢名英,字粹之,因久试不第,于邯郸旅舍中偶遇道士吕翁,吕翁授其瓷枕,遂入梦,梦中娶富女,登高科,做大官,享尽人生富贵,寿至八十而命终。卢生梦醒,而旅店主人炊黄粱饭未熟。“古今最是梦难留,一枕黄粱醒即休”。这篇传奇故事除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丑恶外,也可使人想见唐代瓷枕让人睡来颇有舒适宜的感觉。邯郸古观诗句或飘逸潇洒,梦中富贵亦真亦幻;或超脱遁世自诩看破红尘,却又感叹黄梁不可缺无。择几句诗词共赏:其一:“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邯郸今日题诗者。犹是黄梁梦里人。”其二:“富贵荣华五十秋,纵然一梦也风流。而今落拓邯郸道,愿与先生借枕头。”其三:“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一柯瓷枕梦,醒时窗外总归秋。
唐代瓷枕多为素面,即釉上釉下都不加色彩。但有一种绞胎瓷枕却十分华丽。所谓绞胎,是窑工将白、褐两色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型,使瓷胎出现白褐相间的纹理,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木纹回环,或如奇峰江河,变化多端,耐人寻味。绞胎瓷枕创烧于唐代,终止于宋代,今天尚可在陕西、河南的唐代窑址或墓葬中发现这类瓷枕。瓷枕侧边有一出气孔,若不留此孔,烧造时容易炸裂。从邢台市钜鹿古城大观二年秋被洪水淹没的民房的炕上出土书写 “崇宁二年新婚之庆”、“长命枕”等瓷枕,可以证明瓷枕是民间实用寝具。
到了宋代,瓷枕种类逐渐增多,较典型的有孩儿枕、卧女枕、翘边枕、童子荷叶枕、虎桃形枕等。器形也比唐代增大,瓷枕纹饰还出现刻花、画花、印花、堆塑等装饰手法。人们认为瓷枕清凉沁肌肤,爽身益神智。有的文人甚至评论瓷枕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景德镇的宋代影青瓷枕烧制技艺已达到光洁无瑕的地步,北宋诗人张来《谢黄师是惠碧玉瓷枕》:“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送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鬓冷泥丸惊”。一件磁州窑枕以褐彩墨书:“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宋人诗词中称它为“玉枕”。当时“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室贵族也竞相宝用之。摸着冰凉细腻的瓷枕,欣赏优美动人的画面,在难熬的暑热之中,又有谁不为之怦然心动呢?李清照的词《醉花阴》中“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就直接说明了古人用瓷枕纳凉入睡的事实。
在元代初年,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形象就已经出现在瓷枕上了。瓷枕上题写或刻划的诗词,题材有人生感怀、情爱相思、借景抒情、劝勉警戒、吉语广告等。千年一枕承载千年梦境,题字有吉语类,如“福德”、“福德长寿”、“家国永安”;有处世箴言类,如“忍”、“清净道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劝世类,如“常忆离家日,双亲拂背言。遇桥需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再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有词、曲,如《喜春来》曲:“牡丹初放安排谢,朋友才交准备别,人生一世半痴呆,如梦蝶,不觉日西斜。”瓷枕不仅是实用品,更是集造型、绘画、诗文于一身的艺术品,尤其在宋代,瓷枕的艺术设计更是达到高峰,摆脱了千篇一律的风格,每个瓷枕都像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唐末、五代至宋初还出现过一种脉枕,枕面呈椭圆形,绞胎,通体施青釉,釉色晶莹,下以鱼、鹿伏兽为座,便于医生为病人切脉,枕面上饰彩绘灵芝草,极精美雅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