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佩饰如繁星灿烂绚丽,数不胜数。其种类之多,比起今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刀、剑、印、缓、玉、佩、囊、符、袋、笱、环、瑗、璜、块、槲、带等。在《诗经》中,许多诗都涉及到佩饰描写。玉佩等玉饰品不仅是人们玩赏的东西,点缀美化自己的佩饰,同时,也是人格的象征。《诗经》中每每赞美一个人品德高尚的时候,总以玉相比。如《卫风•淇奥》曰:“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硅如璧。”如《魏风•汾沮洳》曰:“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孔颖达先生对以玉比德做了很好的解释:“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重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这就是玉的五德。君子必佩玉,古人认为佩戴玉饰品的人必当也具有仁知义礼信五德。
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是佩带在身上的中国文化。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玉是最主要的佩饰,“古之君子必佩玉”。玉贵为统治者专有,从而可以标志佩戴者的身份。“温润而泽”的玉被用来象征戴者的“仁”。玉的“缜密似栗”则象征着“智”。佩玉者并非只佩一种玉,所以走起路来,玉石相撞发出叮咚之声。玞也是佩玉中的一种,形状为环形断开,故古人常以玞寓决、断之义。《史记》里记载,范增多次用眼神提示项羽,后又举起玉块,以暗示项羽赶快决断杀掉刘邦。玉被比喻为圣洁、完美之极,佩玉者也就是无比高尚的人,都是翩翩君子,故仅用于装饰作用的腰间佩件称为“德佩”。玉佩更是经常作为定情信物出现,古人有言:“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所以玉佩象征着君子,有着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意,所以古代君子们喜欢用玉佩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
佩弦、佩韦也有用意。《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意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性缓,弦在弓上总是绷得紧紧的,其性急,所以佩载在身,既是装饰又可起到“座右铭”的作用。汉代人喜用双印作佩饰。双印上刻有文字咒语,据说把它挂在身上,可以驱除瘟疫。双印的质料,根据官员的级别而定:皇帝、诸侯、王公的多用白玉制作,其次分别是犀牛角和象牙。皇帝的印饰用五彩丝绳并加红色的穗子系缚,王公以下用红色丝绳并加珠穗系缚,挂在革带上。
国人痴迷玉八千年不改,崇玉、爱玉、赏玉、藏玉、佩玉,都源于玉一出现就被赋予了社会道德的含义。《礼记•乐记》说:“玉不琢,不成器”都是以治玉比喻德行、文章的砥砺、修饰。人们以为,玉能辟邪除崇,和顺运气,延年益寿。佩玉能消灾纳福,佩玉童子能求得子嗣,玉赋予了精神上的支撑,这种力量既有来自自身形成的心理效应,也有来自佩玉而导致的生理效果。宋朝时,凡是遇祭祀、寿诞等重大礼仪活动,群臣均要在幞头上簪花。戴簪花的类别同样依品位大小而不同。罗花为尊,绢花次之。颜色以红、黄、绛红为多,至于花的类型则不胜枚举,辛弃疾《沁园春》:“有美人兮,玉佩琼琚”有宋诗为证:“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古代人们佩玉,玉佩饰的出现恐怕要追述到上古时候了。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还喜欢在身上佩挂香袋,后来多称香囊。袋中放香草香料,不时散发出阵阵幽香,而佩者不限于妇性,主要是“男女未冠笄者”。这里仅列举了古人佩饰中的一部分,但从中仍可看出,古代的佩饰与今天的一样,都有着实用、美饰和标志社会地位的作用。只不过在古代佩饰的实用性更突出,而今人尤着重其美化功能罢了。
古人把多种玉合佩在一起,系成一串,置于腰带上,叫杂佩或玉佩。行走时,玉石相撞发出鸣响。如《诗经•郑风•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古代玉制腰饰主要有琼、琚、瑶、璐、瑾、瑜、佩、壁、璜、珑、珩、璎、琰、玷、珣等。琼,一种美玉,常与琚、瑶连用。琚是形状似圭的正方形美玉,瑶是玉一样的美石。如《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璐,一种美玉,如屈原《涉江》:“披明月兮佩宝璐。”瑾和瑜都是美玉,常连用,象征美好的品行,如屈原《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佩,是系在衣带上的美玉或装饰品,如李白《感兴》:“解佩欲西去。”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环是圆形中空的美玉,多为妇女的佩饰,如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