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红军解放了我的家乡柴山堡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大人们兴高采烈,孩子们也高兴得像过年。1929年,我们村成立了童子团,后来叫儿童团,有20几个人。1 我被推举为童子团团长。当时,还有一个“牧童工会”,我也参加了,心情特别高兴,感到有了自己的组织和依靠的力量。
柴山堡革命根据地是大别山地区第一个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位于光山县西南部,东起羚羊山,西到天台山的黄杨寨,北起白沙关,南到台盘山、双门山至湾店,东西南北纵横各有20来公里。1924年,这里就有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湖北的黄(安)麻(城)武装暴动,又有力地推动了这里革命形势的发展。黄麻起义曾占领黄安县城21天,成立了黄安县苏维埃政府。但由于当时起义部队人枪都处于劣势,在敌人重兵包围之下,起义军领导人吴光浩、戴克敏等,不得不率部队撤出黄安县城,北上进入河南境内,先是到了我家乡南部的木城寨,辗转游击在木兰山一带;后来发现柴山堡地区条件更好,于是这支起义部队于1928年6月进驻了柴山堡。1929年,徐向前同志率领红军打到这里,9月建立了鄂豫边区特委。后来这里扩大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维埃的首府,中央鄂豫皖分局也设在新集镇。这里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党团组织、各种群众团体相继成立,童子团也就应运而生了。推举我当童子团团长,我很高兴,但不知怎么干,后来在苏维埃政府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帮助下,才逐步明确了任务,把工作开展起来。按照苏维埃政府的要求,童子团的活动很正规,有袖标,脖子上系根小红领带,人们叫它“赤化带”。人手一根木棍,算是武器。木棍是统一的,有一米二三的样子,一头涂成黑色,一头是红的,操练的时候扛在肩上。我们管这叫“红黑不认人”,意思是谁违犯了苏维埃的法令、规定,都可以用这根木棍教训他。我们都很神气,但又很羡慕守备队。因为守备队比我们更正规,他们是统一发的红缨枪,相当于自卫军,也叫赤卫队,组织纪律很严,集体吃住,和部队一样执行战斗任务。我们童子团也想和红军一样去打仗。童子团听苏维埃的指挥,主要是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砸庙子,搞游行。搞游行是经常的事。大家排着队,把“红黑不认人”的木棍扛在肩上,手里拿着三角小彩旗,呼喊着苏维埃规定的口号,如:“打倒蒋介石”,“打倒汪精卫”,“打倒张发奎”,“打土豪分田地”等等。这些口号在根据地内叫得很响,群众已经懂得,不打倒国民党,不打倒土豪劣绅,穷人就不能生存。那时国民党是要把共产党斩尽杀绝呀!但群众没有被吓倒。游行中也搞一些宣传,比如说,为了分化敌人内部的力量,也编一些非常策略的口号:“为绅不劣者不杀”,“有土不豪者不打”等。这样的政策,可以使一些中小地主保持中立,削弱敌人的力量。我们也学会了一些政治性很强的歌谣,使宣传更有感染力、号召力,增强宣传效果。比如:
土豪是个鳌,农民是块铁,要打共产党,除非天来灭;农友一条心,革命无不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从箭厂河那边传过来的,据说是游击队写的一条标语。
童子团的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大人们也不能不对我们刮目相看。有人说,没想到这些孩子能干这么大的事。加上苏维埃的领导经常表扬我们,影响就更大了。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干的一些事,有的也有一些盲目性。这也难免,10岁左右的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革命”二字的深刻含义。
儿童们组织起来,参加一些革命活动,我最深的体会是感到做人的地位提高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一下子翻了身,1扬眉吐气,成了主人,这不能不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我们干起革命工作,浑身都是劲,真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谁敢说红军不好,谁敢说苏维埃的坏话,我们是不能放过他的,那可真是“红黑不认人”。
这个少年组织,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红军主力进驻柴山堡地区后,我的家乡成了国民党反动派“清乡”、“围剿”的重要目标。像什么“罗李会剿”、“鄂豫会剿”、“徐夏会剿”,还有其他反动地方武装对根据地的进攻和“清乡”。敌人严密封锁,严密控制,实行“清乡”、“会剿”,对共产党、对革命武装力量要斩草除根,残酷镇压,烧杀抢掠什么事都干,也可以说是“三光”政策,抢光、烧光、杀光。我家的房子就被烧了好几次。1928年烧过一次,那时还是瓦房。1929年,全村的房子都被烧光了,半间没剩。到了1930年,没什么烧的了就烧山,所有山上的树都烧光了。他们烧山的目的是为了对付红军游击队,让游击队无处藏身。这从反面教育了人民,人民群众对反动派恨极了。粉碎敌人的“会剿”和“清乡”,童子团也有一份功劳,除了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外,还担负送信、带路、转移群众的任务。我们那些穷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放牛、砍柴、玩耍,常年都在山上转,路熟、地形熟。哪里有路,哪里没路;哪里树多,哪里树少;哪座山好上好下,哪座山不好上不好下,熟悉得很,带路从没出过差错。让我们送信也有把握,因为路熟地形熟,送信从不走大路,都是钻树林走山间小路,又隐蔽,又快捷,准确无误。童子团还给红军搞情报,有的反动武装要进攻根据地,我们得到点消息,赶紧向红军报告,起了不小作用。那一阵子,根据地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革命群众的积极性非常之高。可以说,根据地是发展革命力量,保护革命力量的红色堡垒区。一块根据地,就是一个坚强的堡垒。红军撤出根据地后,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白色恐怖,抢、掠、烧、杀,无恶不作,但根据地的红旗始终没倒。为什么?就是宣传教育的结果。那时红军一进入根据地,就宣传马列主义、宣讲革命道理。有人说,农民没文化,不懂马列主义,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农民没有文化,但阶级觉悟高,容易接受革命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些道理,是穷人翻身求解放的武器,他们懂得了、掌握了,就照着去做,就和军阀、地主去斗。那时,人民群众与红军连在了一起,血肉不可分,在根据地内大人小孩都发动起来了,轰轰烈烈闹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当时有一支歌子:打倒帝国主义,扫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重新建立无产政权,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支歌子大人小孩都会唱,响遍了各个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