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八路军•表册》(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1938年冬,第344旅辖:第687、第688、第689、独立团和特务团,共5个团。
这时,原赴386旅协助作战的688团1营仍然暂归陈赓指挥。1939年1月3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向博平县(现博平镇)中共党组织和部队进犯,陈赓旅长指挥该营与青年抗日游击纵队一部,掩护当地人员1.4万余人撤出。
从1938年12月开始,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第10、第27、第110、第114师团及伪军共3万余人,分11路从东西两线,对冀南和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同月,八路军第115师师部进到晋东南,师部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唐亮调任344旅政治部副主任。
这时,344旅所部配合第129师一部对平汉、正太、道清铁路实施破击,共破毁铁路3公里、桥梁2座,颠覆火车4列、装甲车2辆。
第18集团军总部命令344旅以一部直接投入反“扫荡”战斗,黄克诚与韩振纪研究后,再次派出第688团(团长韦杰、政委何柱成)归129师第386旅陈赓旅长、副旅长许世友指挥,与冀南军区部队一起参加冀县、枣强、高唐、曲周、巨鹿、广宗、肥乡、威县以及邱县香城固等地反“扫荡”战斗,作战100余次,共歼日伪军3000余人,收复威县县城。此役,我方伤亡1100余人。
十、太行山区反“扫荡”与344旅第二次分兵
1939年2月,在晋东南344旅旅部休整、练兵的杨得志、崔田民奉命带领工兵排和炮兵排等百余人,又一次离开晋东南。集总给他的任务是:“到冀鲁豫扩大队伍,待命回山西”。杨得志、崔田民过平汉路,渡卫河,在浚县与内黄之间的井店一带与刘震率领的独立团会合,经濮阳到达鲁西南边上的东明地区。
段君毅、王从吾、赵健民、潘焱在《将军名垂冀鲁豫》一文中写着:
1938年9月,杨得志同志奉命东出太行。翌年2月,杨得志、崔田民同志奉命二出太行,3月,杨、崔率部到达濮阳、内黄、滑县交界处的沙区,与已在这一带活动的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
据《杨得志回忆录》第274页(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及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馆《1960年7月2日济南军区战史编辑室访问杨得志谈话记录》中记载:杨得志兼任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崔田民兼任政治部主任(后任政治委员),卢绍武任参谋长。
冀鲁豫支队最初辖3个大队:344旅独立团编为第1大队,大队长刘震、政委李雪三;344旅特务团编为第2大队,大队长覃健,政委常玉清;第3大队是由当地武装改编而成,大队长鲍启祥(1960年,杨得志回忆是昌炳桂)、政委刘汉生。3个大队共2000余人。后来又发展了两个大队:第4大队大队长吴大明(1960年,杨得志回忆是杨明谥);第5大队大队长胡继成。编入冀鲁豫支队的还有独立游击支队,支队长赵基梅,政委谭甫仁。整个冀鲁豫支队4000多人,是冀鲁豫地区的主力抗日武装部队。
在这一时期,八路军第344旅仍是一个领导核心,黄克诚是其最高领导者,杨得志副之,旅部仍然在晋东南,韩振纪为参谋长,协助黄克诚指挥太南地区军事,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协助杨得志在冀鲁豫开辟工作。
杨得志、崔田民再次到冀鲁豫之后,黄克诚、韩振纪率344旅旅部活动于林县、沁水、阳城、高平、陵川、晋城、屯留、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武乡、沁县、沁源、长治一带。黄克诚指示将各团分散,以营、连为单位,机动灵活地开展破击战、游击战,袭击日军据点,伏击日军车队。黄克诚的战略意图是在分散游击战的情况下统一指挥、统一行动。韩振纪执行黄克诚的指示,多次深入到团营,掌握周围军情,调整部署,并及时与上级指挥机关保持联系。当时,留在晋东南地区的主力部队是687团。
据《黄克诚自述》的相关内容,队伍扩大以后,各部分散打游击,为加强党的领导,纠正一些不良倾向,朱总司令指示黄克诚把344旅各部队(包括冀鲁豫支队),都集中到太行山区进行整训。有些干部沾染了游击习气,连旅部会议都不来参加,对此,黄克诚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朱德总司令亲自参加会议,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一再要求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山头主义等不良倾向。
韩振纪作为344旅参谋长,除了负责抓军事训练之外,还积极配合黄克诚政委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共同努力,344旅各级领导干部党的领导观念及干部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
从1939年开始,日寇侵占高平县城,多次到周边地区“扫荡”,烧杀奸淫,掳掠财物,惨无人道,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344旅在这一带与敌人展开拉锯战,消耗敌人有生力量。
黄克诚、韩振纪率344旅旅部在高平县城附近一带村庄驻扎,严格执行党的政策,买卖公平,办事公道,与人民群众感情融洽。部队转移时,百姓依依不舍,流着热泪相送,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抗日。
这时,“抗大”1分校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亦称第18集团军随营学校。何长工、周纯全、韦国清、杜义德、黄欧东、李培南、刘浩天、贾若瑜、阎捷三、杨大易、郭卓辛等同志曾在该校工作过。1939年春,1分校驻在屯留县之故县镇、岗上村一带,距集总前指驻地不远。
不久,中央决定延安“抗大”第1分校由转往山东,何长工等率留守晋东南的干部大队1000余名,从屯留转移到太南山区平顺、壶关、陵川、林县一带,一面坚持办学,一面迎接总校到来。为了行动顺利、呼应有序,何长工等随时保持与344旅的联系,韩振纪参谋长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对1分校留守大队诸项工作有较多支持。后来,1分校原留守大队与抗大总校会合,组建了华中派遣大队,随黄克诚、韩振纪率领的八路军第2纵队南下豫皖苏边区。
这一时期,“抗大”1分校派了不少干部和学员支援前方作战部队,在派到344旅工作的骨干人员中,有不少是由韩振纪谈话后安排的。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馆资料《十八集团军团以上干部》(1939年3月29日)的内容如下: 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杨得志,政委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687团团长田守尧,688团团长韦杰,独立团团长韩先楚,补充团团长刘震。
1939年3月,在延安“抗大”学习后担任队长的沈启贤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到抗日前线工作,不久被派到344旅689团任参谋长。他和129师政治部副主任蔡树藩一路乘大卡车,经西安,过潼关、渑池进入山西,晓行夜宿,抵平顺县344旅旅部驻地。沈启贤回忆:
旅政委兼旅长黄克诚同志和旅参谋长韩振纪同志同我们见了面。第二天上午黄、韩召见我,问我在抗大学习、工作的情况,我一一作了回答。韩参谋长接着对我说:“告诉你一件不好的事,何振亚开小差了。这给你们‘抗日1军’脸上抹了黑”。黄政委从衣袋里拿出一份电报让我看:“总部已任命何振亚为687团团长,我们不但没有排挤他,还是重用他”。因687团2营是我和何振亚带出来的起义部队,我当时不得不简要汇报“抗日1军”投奔红军部队到达咸阳河滩后,何振亚患得患失,一度动摇,要返回陕南,当时我们就发生激烈争吵。我严肃批了他的动摇思想…… 黄接着说:“对你的任命,我们想改变一下,不去689团,而到旅教导营做营长好不好?”我当即表态,服从命令……
韩参谋长介绍说:“学员都是抽调的优秀班、排长或战斗英雄,可一边教学,一边战斗,还兼任旅直属机关警卫任务,工作是很重要的。”正好碰上旅部即将召开党代表大会,黄政委要我参加大会。大会开幕时,朱德总司令也到会并致词。我也参加了大会发言,会上,发言者争先恐后,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政治气氛很浓厚,使我又受到一次党内民主教育。
沈启贤:《我军高级将领的楷模》(《黄克诚纪念文集》第360~36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沈启贤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任空军学院副院长等职,2010年1月逝世,享年100岁。
根据沈启贤上述文章的内容,可见黄、韩对何振亚还是很器重的,让他当687团团长,但是他还是走掉了。何振亚的事情发生以后,有领导同志致电344旅,要严肃处理他,黄克诚与韩振纪经过研究,认为只他是跑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去,不算什么大事,即回电做了解释,决定送他去延安学习。何振亚,新中国成立后任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等职。
1939年6月,日军以第20、109师团主力及第10、第35、第108师团一部,共5万余人,进行第二次“九路围攻”,企图在辽县、榆社、武乡等地合击八路军主力。这时,党领导下的晋冀豫根据地划分太行、太岳、太南三块地区,其中进攻太南的一部日军进占了长治及周围几座县城。
反“扫荡”开始后,1939年7月6日,总部确定的作战原则是分区游击战,晋东南、冀南、豫北境内八路军部队统归第129师指挥。为配合129师反“扫荡”,田守尧、吴信泉奉命率344旅主力第687团进至长治以东一带山区,团部曾驻高平赵庄。黄克诚与韩振纪率旅部及旅直部队进驻平顺,在晋豫边唐天际支队配合下,分散打游击,疲惫削弱日军,相机歼敌。
在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九路围攻”之际,国民党军频繁制造磨擦,发起反共高潮。1939年6~7月,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制造深县惨案,惨杀八路军后方机关400余人,袭击、抢劫赞皇工作团及八路军独立支队第2大队,杀害八路军工作人员10多人。国民党第39集团军总司令、冀察战区副总司令石友三勾结日军,在冀南疯狂袭击抗日武装,破坏抗日民主政权,杀害抗日干部和群众。
韩振纪主张对国民党顽固派应与对日伪有所区别,他不打我,我不打他,即便要打,把他的首脑机关或主力部位狠狠地打一下,劝其悔改。他认为,顽军在装备上远优于我方,但在战术上不是我方对手,士气上更不行,如果我们在政治上争取主动,则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韩振纪的上述建议与黄克诚的思想吻合。344旅按照中央的策略方针,率领部队采取既坚持自卫原则,又教训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方针,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行动的成功,政治影响也很好。
彭德怀从延安出发,只带十余个警卫人员和电台,经西安到洛阳会见卫立煌,商谈解决国共磨擦的问题。彭总在返回集总途中,走山路,到达太南344旅旅部。这个时间,据韩曙等老同志回忆是在1939年初夏。
集总在垣曲县黄河渡口北边的关家村设立办事处,当地称18兵站,以后又在阳城、晋城、高平和壶关等地设分兵站。这些兵站掩护、接送了许多重要的干部,朱德、彭德怀即由此经过了几次。兵站属八路军供给部管辖,韩振纪作为驻军参谋长,也对兵站承担着支持、保卫的责任,有什么需要,他总是全力解决。后来,由于国民党破坏,这些兵站大部都撤掉了,但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彭总来的那一次有晋豫边两个连护送,彭总事先说过不必惊动。要不要再派部队去接?黄克诚和韩振纪商量了半天,为保证彭总安全,决定仍派1个骑兵连,连夜赶去途中,黄克诚亲自赶往平顺迎接。彭总见了黄克诚就批评:一大队人马像接新娘子,搞这么热闹做什么?
黄克诚向彭总汇报了国民党军队向344旅及太南区“磨擦”进攻的情况。彭总说他准备部署先打朱怀冰部。黄克诚表示,这个仗有必要打,但目前国民党军队已经与八路军建立了统战关系,需事先请示一下延安。彭总说,请示中央已经来不及了,先打再说。这时,韩振纪也说,朱怀冰等部实在过分,十分不利于抗日行动,如果不打一下,这些人会更加猖狂。最后,彭总决定一面报告延安,一面指挥调动部队迎敌。
这时,344旅和五专署在石村东阁外召开党政军干部联席会议,彭总在会上讲了话。彭总还亲自到687团驻地高平赵庄,看望指战员并作形势报告。
彭德怀和黄克诚到附近看望了一位下野的辛亥革命老人,然后回到驻地,与韩振纪等人一起谈对时局的看法。黄克诚重点分析国民党顽固派与日寇两种威胁的关系。他说,当国民党顽固派与日寇勾结,向我们进攻、骚扰,逼我忍无可忍的时候,应予以自卫打击;但如能和平相处,或他们也遭受日寇进攻的时候,可仍视其为友军,助之以力,以扩大政治影响,也可以适时利用矛盾,发展我们的队伍。
彭总个性刚烈,一般下属当面与他讲话总得再三思量。据344旅几位老同志回忆,这时,彭总要韩振纪谈看法,韩振纪也是个直性子,他从参谋长的角度把心里想的全都讲了出来,主要讲了他对游击兵团山地作战的看法:日军师团、旅团在平原到处搞据点,兵力分散,到了山区,情况不熟,到处乱撞,骄横残忍,受到各阶层人民反对,这都是我军打击敌人的有利条件。八路军正规部队以消灭敌人、扩大武装、发展根据地为主,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与地方游击支队、大队或民兵组织应有所区别。八路军各兵团在机动、灵活的状态下,统一牵制、打击日伪军。切电线、扒铁路的任务重要,可主要由地方游击支队完成,紧急的时候正规兵团或直接参加。彭总听了韩振纪的话,没有表示不同意见。
7月15日,日军占领沁水、阳城,韩振纪协助黄克诚率344旅主力,在晋豫边支队配合下,以变化方位的攻势,频繁打击敌人,使敌始终站不住脚,不得不于8月下旬撤出阳城、晋城、沁水等处,北移长治。
在反“扫荡”中,八路军129师385旅和386旅、344旅、晋豫支队、总部特务团及抗日决死第1、第3纵队等部,进行大面积运动游击战,共作战70余次,歼日伪军2000余人,收复榆社、武乡、沁源、高平等县城。
8月中旬,687团主力于高平东北张壁村一带活动,并于南、北李村公路设伏,经激战,毙伤日军120余人。17日,687团在高平县以北三甲镇两次伏击由河南博爱北犯的日军第36师团600余人,激战后毙伤敌100余人,缴获轻机枪2挺等武器物资,我伤亡10人。
至8月底,太行山区反“扫荡”取得了胜利之后,八路军又再接再厉,广泛出击,突入白晋公路的日伪据点。
1939年底,为了配合八路军129师作战,韩振纪协助黄克诚指挥344旅主力,奉命参加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邯长战役,在邯长大道全线展开破击战。参加这次战斗的还有晋冀豫军区(八路军129师后方司令部)一部。这时,689团执行保卫集总机关的任务。
12月8日,战役展开。14日,韩振纪下达了黄克诚的命令,派687、688团投入战斗,协同129师特务团阻击由潞城东退之日军,并袭击赵店镇、黎城、停河铺、东阳关、响堂铺等地日军据点,伏击日军运输队,阻断敌之交通。22日晚,韩振纪又下达了黄克诚的命令,派出687、688团各一部,配合八路军129师特务团迂回作战,溃敌500余人,攻克赵店镇。23日,129师特务团在第385旅769团配合下攻占黎城,守城日敌900余人弃城东逃。24日,韩振纪协助黄克诚指挥344旅参战部队,配合385旅769团猛袭涉县城,先遣支队袭击涉县城东北之井店,经过彻夜战斗,于25日收复涉县、井店、响堂铺等据点。东逃之日军沿途又遭青年纵队第2团及晋察冀军区部队打击,除少数从西南绕关夺路逃窜外,大部被歼。八路军乘胜追击,26日下午,涉县、武安县之间的几十个据点全部收复。
邯长战役胜利结束,八路军打败日军第36师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和伪军各一部,共毙伤日伪军700余人,击毁汽车9辆、火车机车和军厢12辆(节),拔除日伪据点23处,使太南、太北连成一片。此役,我军伤亡200余人。(以上数字据《八路军•表册》)
12月28日,韩振纪协助黄克诚,指挥344旅一部乘胜收复山西潞城县城,这一行动掏了敌人心窝子,使他们愈加孤立被动。
344旅在冀鲁豫和太行山区两地进行抗日战争,取得了辉煌战果,队伍大大发展。这年冬,集总指示杨得志部,改变“扩编部队,待命回山西”的行动计划,留在冀鲁豫边区发展抗日根据地。
1939年12月到1940年2月,根据集总指示,黄克诚、韩振纪率344旅旅直、687、688、689团在晋东南地区的高平、晋城、壶关、长治、潞城、黎城、平顺、陵川一带活动,打击日军,对反共顽军自卫还击,争取巩固陵川、高平到晋城大道以东山地。在此期间,决死3纵队余部、五专署、长治牺盟中心区领导机关在戎伍胜(戎子和)、董天知的率领下,撤退到石村344旅旅部驻地附近。
1940年1月19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关于巩固扩大八路军问题致中共中央军委并中共中央电》(《八路军文献》第449页):
344旅(包括杨得志支队)2万5千人。
据上述文电,杨得志支队即冀鲁豫支队,属344旅建制。
1940年1月21日,日军第36师团及伪军一部共千余人从高平县城出发,东犯与陵川县西北部与平城镇、杨村镇相临近的西火镇。韩振纪按照黄克诚的意图迅速拟定作战方案,部署687团以一部正面阻击来犯日军,另一部绕道奔袭高平城内日军,一举毙伤守城日军300余人,收复高平县城。这就是比较有名的高平战斗,当时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专门作了报道。
随后,黄克诚、韩振纪率344旅旅直部队驻北召、陵川,展开艰苦的对敌斗争。
十一、协助左权、黄克诚指挥八路军第2纵队
八路军派部队南下,与新四军共同开辟苏北,开辟华中总的战略根据地,这是党中央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早在1938年底,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王稼祥等同志就有多次电报指示(见《八路军文献》)。1939年5月21日,中央书记处又指示:
八路军今后发展方向是华中,望令685团侦察苏皖边区情况。
(摘自江苏省档案馆等编《苏北抗日根据地》,资料选自中央档案馆及南京军区档案馆馆藏原件)
苏北是鱼米之乡,人口多,文化和商业较发达。苏北包括淮(阴)海(州)和盐(城)阜(宁)两个地区,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并与山东、淮南、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相呼应,在华中敌后抗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39年1月,国民党军委会曾严令禁止八路军进入华中,因此上述行动曾经暂缓。(见《八路军文献》第284页)
为统一太南、晋豫边及冀鲁豫地区的作战指挥,准备南下华中,总部决定把这一地区的部队整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并以原344旅旅部为纵队部,据《黄克诚自述》,这是344旅扩编。当时,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部驻在陵川县平城镇秦寨村(现义汉村)。正式整编时间为1940年2月6日。
《韩振纪历史思想自传》中填写:
1938~1945年,在八路军344旅任参谋长、第2纵队参谋长等职。 这些任职时间填写得连续,没有间隔。
刘震和吴信泉两位老将军回忆: 为此,八路军总部于1940年1月24日指示黄克诚同志以344旅和冀鲁豫支队等部队组成八路军第2纵队,准备随时南下增援新四军,开辟新的根据地。第2纵队机关和直属队由344旅和直属队编成。左权兼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杨得志任副司令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崔田民任主任。 (《新四军三师十旅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第37页,新四军回忆史料-2,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在八路军第2纵队工作的还有政治部副主任唐亮、供给部长傅家选、供给部政委张希才、卫生部长张化一等。
关于韩振纪于1940年2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参谋长,《张池明将军》中收录的《艰苦的战斗历程•从二十五军到八路军三四四旅》、《自述》及《李雪三将军》(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收录的《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 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中都有完全相同的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典》(军事科学院姜思毅主编)、《朱德军事活动纪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研究组)、《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第2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左权军事年谱和文摘》(陈浩良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及《步兵第一一六师师史》(2009年)等许多文献资料中都有明确记述。1975年韩振纪去世时,《解放军报》的报道及总后郭林祥政委在其追悼会上所致悼词都写得十分清楚。
八路军第2纵队组成,所属各部队的改编先后是有一个过程的。改编后,344旅建制保留,属第2纵队建制所辖一部,其番号不变,田守尧旅长在延安学习,韩先楚任副旅长、代旅长,唐亮、康志强先后任旅政治委员,沈启贤任参谋长(沈启贤:《我军高级将领的楷模》《黄克诚纪念文集》第360~361页),吴信泉、高农斧先后任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所辖第687团原建制未动,第688团和第689团则是重新改编组建的;由韦杰的688团与唐天际的晋豫边游击支队编成新1旅,旅长韦杰、政委唐天际,时归属第2纵队序列;
根据《黄克诚自述》及《张池明将军•自述》等资料,后来,黄克诚、韩振纪率部抵冀鲁豫,与杨得志、崔田民组织领导的冀鲁豫支队会合,遂又编成新2旅、新3旅;据黄克诚《挺进华中敌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编入第2纵队的还有在太南的山西襄垣县及豫北林县一带活动的华北抗日民军第1旅,旅长朱程,政治委员闻允志;据《黄克诚自述》及《张池明将军》收录的《自述》,当时,山西青年抗敌决死3纵队也编入第2纵队序列。据《黄克诚自述》,第2纵队还辖有1个独立游击支队。
八路军第2纵队由集总直接指挥,以准备南下华中为中心任务,由于苏北,特别是皖东北地区我党领导的各部队不相统属,于是中央委派左权负责。
第2纵队成立的前一阶段也是分成两部分在不同地区活动的。左权、黄克诚和韩振纪率纵队部、344旅、新1旅等部,在太行山、太岳山东西屏围的晋东南以及豫北一带活动。杨得志、崔田民仍在冀鲁豫,率冀鲁豫支队在那一带活动。这种局面持续了约两个月,其间,杨得志、崔田民也曾率部回晋东南休整。
韩振纪协助左权、黄克诚在太行南段,指挥所部进行抗日及反顽自卫斗争。该部在人民军队历史上曾有着重要作用,从八路军第2纵队走出1位开国大将,4位开国上将,12位开国中将。左权是人民军队难得的军事理论家和高级指挥员,韩振纪很早就与左权熟悉。他曾回忆:左权性情朴实,为人热忱,学识丰富,在红军学校教学时,采用生动的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方法,深受大家欢迎。
太南区是太北、太岳、直[冀]南和冀西的中枢地带,这里有不少八路军部队,早已形成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日、顽都企图占取这个地区。
就在日军围困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同时,蒋介石令庞炳勋(后与孙殿英部投日敌)40军、晋军孙楚部独8旅及范汉杰27军一部,在晋东南高平、长子、壶关等地修筑堡垒,渐次推进,包围、进逼八路军第2纵队。
左权、黄克诚和韩振纪等人研究对敌斗争策略。在会上,有同志建议先集中兵力打一下,以争取主动。左权认为:打击主要是教育他们和动员民众抗日。黄克诚认为:若与顽军决战,最好首先争取政治更大的主动。韩振纪也提出先走一走、看一看,以寻找更为有利的时机。左、黄遂向彭德怀建议:将晋城、高平经陵川到林县的一条大道让开,避开与我决战之敌的主力,将我军主力分散活动。
顽军朱怀冰、石友三等部坚持反共路线,不抗日,还袭击八路军驻地,杀害八路军指战员。经过再三努力协调无效,集总首长不得已部署自卫反击:先打石友三,再打朱怀冰,争取其他各部中立。1940年3月4日,八路军在冀南出动20多个团,分成5路展开反击作战,到11日,共毙、俘石友三部3600多人,其残部逃过陇海线。
一贯坚持反共、搞磨擦的国民党97军军长朱怀冰率所部开往邢台、内丘以西,在武安、涉县公路以南,漳河以北构筑碉堡数百座,破坏抗日民主政权,多次进攻我抗日武装,杀害我指战员,阻截我后勤补给线。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被迫反击。3月5日,18集团军总部发起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朱怀冰第97军不堪一击,被歼灭万余人,师参谋长等军官被俘。
这时,左权、黄克诚和韩振纪率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部驻在平顺县西沟村,指挥344旅、山西新军决死第3纵队等部,在壶关、陵川地区,牵制长治以南的国民党顽军。左权、黄克诚和韩振纪率八路军第2纵队在林县回击进犯的鹿钟麟部,但为了维持国共合作的关系,最终放了他一马。
1940年3月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致电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左权、黄克诚、陈光、罗荣桓、徐向前、朱瑞:
甲、反磨擦斗争必须注意自卫原则。不应超出自卫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对全国的影响和统一战线是很不利的,尤其对中央军应注意此点,因国共合作就是同中央军的合作。乙、目前山西、河北的反磨擦斗争即需告一段落,不应再行发展。 (《八路军文献第485页》)
为达到教育和争取国民党顽固势力,巩固抗日成果的目的,韩振纪协助左权、黄克诚,在政治主动的形势下,指挥八路军第2纵队配合陈赓太岳军区部队(包括386旅、决死1纵队、特务团等)进行自卫,给破坏抗日的反动武装予以打击,收复部分失地。
3月18日,韩振纪协助左、黄指挥八路军第2纵队所辖之344旅,全歼来犯的反共急先锋顽军晋东南行署主任孙楚部独8旅第13团,俘该团团长以下200余人。孙楚部锐气大伤,退往晋西。自此,八路军第2纵队在晋东南稳定下来,能够集中兵力对驻扎在该地区的日军第36师团进行分割打击,使其难以互相策应,不敢轻举妄动。
太南、晋东南这一地区的群众基础很好,地势十分复杂,韩振纪协助左、黄,综合利用这些优势条件,灵活运用毛泽东游击战术16字方针与正规战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的作战方法,坚持兵乃胜利之本、一个兵就是一把刀的用兵思想,既能有效歼灭敌人、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我方人员的伤亡。
据老同志们说,韩振纪在参谋长的位置上配合左权、黄克诚指挥作战,十分得力。在具体打法方面,他表达意见时总是扼要、明快,同时,他执行左、黄的命令毫不打折扣。韩振纪的布兵特点是巧、狠、准。无论在战役部署还是战斗安排上,他总是结合实际,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知己知彼,从大处出发,具体细致,提出有把握的建议。在战前军事会议上,他发表意见具体详细,分析判断引经据典,说服力很强。
韩振纪协助左、黄动员地方武装、民兵,利用地势和日军周旋,同时调动主力部队进行大面积迂回,让敌人无法判断我主力准确位置,这样既拖垮了日军,又保存了我有生力量,获得打击敌人的战机,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八路军第2纵队指挥机关在这一带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鱼水关系,无论是部队给养供给、运输弹药、救治伤员,还是情报提供,人民群众都给予了大量支援。
为了避免发生进一步的磨擦,朱德、彭德怀电示:八路军第2纵队和第129师一部,主动北撤至平顺、漳河之线。八路军与卫立煌谈判,议定临屯公路及长治、平顺、磁县以南为国民党军防区,以北为八路军防区。
抗战时期八路军344旅暨第二纵队组织沿革概表(一)
抗战时期八路军344旅暨第二纵队组织沿革概表(二)
说明:此表系陈漫远将军子女陈南竹、覃北乔与本书作者联合制作,仅说明有关八路军三四四旅及第二纵队先后3次分兵过程的组织沿革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