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工部第5办事处(齐齐哈尔)
由新四军3师军工部沿革至西满军区军工部,1947年10月归东北军工部建制。1948年4月改称东北军区军工部第5办事处,生产任务以六零迫击炮弹为主。田汝孚任主任。
第5办事处下设机器厂、装配厂(炮弹)、制材厂及修械所,列为一分厂、二分厂、三分厂、四分厂,后来又接收了原属辽西军区的洮南修械厂和原北安第四安办事处(改为北安总厂)。职工约2 000人,机器340多台,月产六零迫击炮弹4万发,八一迫击炮弹2万发,修枪500余支,到年底共生产六零迫击炮弹15.1610万发,以及大量手榴弹、爆破筒。
东北军工部第6办事处(牡丹江)
1947年10月,牡丹江军区炮兵工程处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领导,改称军工部第6办事处,主要任务是修复火炮。主任沈毅,政治委员许兴。沈毅,留学法国的弹道专家,曾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少将专员,解放战争初期参加起义。许兴,曾在瑞金红军学校任指导员,抗战初期任军委后勤部延安荣誉军人学校校长。
1946年至1948年年底,牡丹江第6办事处先后修理过八二迫击炮、九二步兵炮、重迫击炮、战防炮、山炮、野炮、榴弹炮、高射炮、加农炮等,共1.7911万门,装备了7个炮兵师和野战纵队的炮兵团。
1948年12月,第6办事处撤销,所属修炮厂改为北满分部直属四厂、五厂。
东北军工部第7办事处(吉林)
1948年8月16日,东北军工部在吉林市成立第7办事处,韩振纪兼主任,张广才任政委。张广才是位老资格,曾在红四方面3个军都当过政委,1955年任武汉军区副政委,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第7办事处主要复装九二步兵炮和山炮炮弹。
吉林机器局是清末建立的大型军火工厂,1900年,该厂被沙俄侵略军毁掉,1905年改建为吉林造币局,民国后张作霖改建军械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改为吉林保安司令部修械所。1948年,吉林解放,东北军工部接管该处,主要生产八二及六零迫击炮及炮弹,职工1 150人,机器台330余台。
东北军工部第8办事处(哈尔滨)
该办事处其前身为1946年6月成立的东北军工部驻哈尔滨办事处,主任王盛荣(原崔振东),政委叶林,副主任丁武选。王盛荣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过,苏区时曾任中革军委委员,到东北之初曾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建国初曾任中南工业部副部长,“三反”时曾出过些问题,后来平反了。丁武选是红四方面军老同志,在苏区时曾任独立2师师长兼川陕省省保卫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武汉军区军事法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47年10月,军工部为加强对哈尔滨市军工生产的统一领导,决定撤销哈尔滨办事处,成立实验总厂。
实验总厂设有8个附属工厂:直属厂,承担六零、八零迫击炮弹的弹体、尾翅的加工;正记翻砂厂,翻砂铸造六零、八二迫击炮的弹体;星记工厂,由哈尔滨办事处技术室扩建而成,承担各种炮弹的总装;胶木厂,生产胶木引信、扩爆管等;联合一厂,生产迫击炮弹尾管、尾翅、弹夹、扩爆管等;联合二厂,生产炮弹引信底火座及各种铜件加工;联合三厂,生产弹体。
1948年10月,军工部决定在哈尔滨实验总厂的基础上再次成立军工部第8办事处,辖有实验总厂、星记工厂、联合一厂、联合二厂、平房厂,还包括动员联合进行军工生产的私营各厂。
1949年1月,军工部迁到沈阳,同时,在哈尔滨成立军工部北满分部,乐少华任主任。3月28日,第8办事处撤销。
东北军工部第9办事处(大连)
主任朱毅,政委李一氓(中共旅大区党委副书记兼)。这个办事处在东北军工部序列中较为特殊,其成立过程前文已述。朱毅,曾任华东局财委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等职。李一氓,曾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等职。
建新公司接管了一批日本人遗留的企业,下属:大连机械厂、大连炼钢厂、裕华厂、宏昌厂等单位,职工8 000余人,机器970多台,月产炮弹钢350多吨、发射药30多吨、引信2万个、装配七五山炮弹3万发,主要装备供应到华东前线。
1947年11月7日,李富春同志在哈尔滨市听取华东局的同志汇报时决定:从1948年起,大连建新公司所需经费全部由东北局负责,生产的弹药全部运往华东,旅大地委要全力支持建新公司的生产。1948年1月,建新公司归属东北军区军工部,被列为第9办事处,对外仍称建新公司。1948年秋,中央军委电令:建新公司改属中央军委领导,委托东北军区军工部代管。
军工部直属一厂和二厂
直属一厂设在西东安(今密山西9公里处),是发射药厂;
直属二厂设在东安(今密山),生产通讯器材、手摇马达,收发报机等。
以上两个厂子的情况前面讲过,干部变动不大,此处不再重复。军工部还曾先后在其他一些地方设过办事处,例如通化,负责人孙德山等。
七、功载青史
1.批评“摘桃子”等说法
哈尔滨东北军工会议以后,东北军工生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1947年10月以后的第1办事处(珲春),仍然是北满地区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即东北野战军),分为东北野战军与东北军区两部分,野战军兼军区机关。军工部归东北军区序列,正式改称为东北军区军工部。
此后,韩振纪基本上只负责珲春的工作,过问军工部本部工作不多了,关于这一点,东北军工部老同志孙玉鼎、董玉书都有相同的回忆。哈尔滨军工会议以后,最早到东北军工部的王逢原副部长也一度只管兴山办事处。
何长工来当军工部长,韩振纪十分高兴。珲春基地是他当军工部长时候搞起来的,现在何长工部长提出“铲山头”,他坚决拥护这个方针,但是仍然让他管珲春的事,这就让他不得不注意这个问题,他发电报请何长工前来视察、指示,在珲春干部会上也再三强调何部长的领导。
孙玉鼎老人回忆:
何长工去过珲春,他是留学法国的。他去珲春的时候,那天晚上开会,他旁边坐着两个日本人。当时军工部有一帮日本人,不知道怎么划拉来的,有化学博士、建筑专家。那个化学博士和何长工两个就是用德语(注:据老同志说何长工懂法、德、英、俄4国语言)说话的。当时,我坐在旁边听见的。何长工红军时期伤了腿,是瘸子,走道儿一拐一拐的。我讲个故事,1948年,我们从哈尔滨到吉林看厂址。当时,有李富春、何长工、韩振纪等十几个人,我也去了,伍修权没去。看完厂址,要到龙潭火车站,坐个苏联吉斯卡车。上车时李富春就讲:“何长工你是个瘸子,你坐前边吧!”何长工坐在司机旁边,李富春和我们一起爬到车顶上。卡车把我们拉到龙潭的。何长工瘸子是有名气的。
何长工是1922年入党的老党员,在井冈山朱毛会师时立有大功,曾为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在苏区时领导过韩振纪。何长工到珲春去的时候,提出要定额、要指标,这可能是他早年在法国和比利时勤工俭学时候学的,在当初是挺新鲜的事情。何长工讲话很风趣,富有鼓动性,会场上总是笑声一大片。韩振纪陪他看工厂,看设备,他问东问西很仔细。他到韩振纪的住处,见有一把胡琴,还哧啦哧啦地拉了两下。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地质系统造反派找韩振纪调查何长工在东北军工部的情况,结果让韩振纪给轰跑了。至今,韩振纪家中还保存着他与何长工在珲春的合影。“文化大革命”中,何长工被“打倒”了,韩振纪把何长工的照片藏起来,生怕造反派给抄走了。
当时,珲春的干部有的师级变团级,团级变营级,于是个别同志有了“摘桃子”的说法,韩振纪严肃批评了这种狭隘的意识。他说:“当初,日本投降不久,大城市拉锯战,军工生产的任务又紧,环境不好自有环境不好的做法,大家完成了任务是好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进了大城市,中央要求把全东北的军工统一管起来,今后,东北军工不仅要生产解放东北的武器弹药,而且要支援解放全中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就要把规模搞大。”他诚恳希望军工部老同志要起好作用,一条心把工作做好,不准无原则地讲牢骚话。韩振纪尊重和支持何长工,毫无怨言地在珲春工作,多年的革命生涯,让他形成了服从组织和革命事业需要的优秀品质。
1948年4月,东北军区军工部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了十几天,东北野战军主要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到会讲话。会议畅所欲言,对军工部自1945年10月以来的工作做了充分的讨论和总结,思想达到空前统一。会议期间,全体与会同志合影留念。
林彪在会上说:同志们过去对于军工生产是努力了的,在一定的时期内,都做了他应做的工作,有一定的成绩。当然也遇到不少的困难,特别是在开始初创时期,我们由农村的手工业生产发展到机器生产,干部缺乏经验,困难更多。今天是比较有些基础有些规模了,今后的要求就是精益求精,不论到任何时候也不满足,不骄傲,不停止在一点上。在业务上,在组织机构上都要使他向前发展,向前进步,以适合东北与全国作战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逐渐扩大的。
这一次党委扩大会议,还对各地生产情况交换了意见,讨论了行政、整党、政治、工运、保卫等工作。与会人员对各单位的领导方式、培养干部技术水平、政工人员的设置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检查,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2.造出东北解放区第一门后膛炮
珲春的兵工生产任务是根据战争需要而变化的。1948年5月,林彪、罗荣桓指示军工部召开“炮弹会议”,并提出“适合新的战争形势,提高质量数量,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精益求精”。这次会议重点研究如何落实东总首长的指示,还研究统一了六零、八一、八二迫击炮炮弹的规格标准,通过交流,解决了炮弹生产的若干技术环节问题。
会议决定,珲春办事处的任务是以生产八一、八二迫击炮弹为主。韩振纪组织由熟练技术员和工人参加的技术攻关队,狠抓提高八二迫击炮弹引信的质量。此后,珲春办事处生产的炮弹,废品率大大下降,同时,在机器数目不变的条件下,改进生产方法,月产量大大提高,由1万余发上升到4万余发。到了下半年,八一、八二迫击炮弹的产量已经可以满足东北战争需要,而且还大批支援关内。
在这一时期,韩振纪领导珲春军工部第1办事处,在原有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又努力了一把,成功研制八一迫击炮。
根据前线作战需要,韩振纪组织珲春办事处研制九二式70mm步兵炮。试制中,由于没有加工炮管膛线的拉丝床,大家就设法用龙门刨床配上齿轮拉杠代替。1948年11月,九二式70mm步兵炮研制成功了,消息传开后,所有兵工战士都很振奋,因为以前军工部只能生产小钢炮,而这则是“我党到东北以后制造后膛炮的第一门炮”(《东北军区军工部三年半来军工发展总结》)。
九二步兵炮,炮体轻,用马拉或用汽车拖均可,隐蔽性好,装卸运输方便,曲射、平射兼可,高爆弹重3.8公斤,射程两三公里,对付敌人混凝土结构坚固工事具有强大的攻击力。
这种炮,过去是日军常使用的重武器,抗战以后,全国兵工厂几乎都生产不了大炮,军队各部使用都是从国外进口或缴获日军的。当时,在国共两军中,大炮的装备率都不高,所以,韩振纪领导珲春办事处和冀鲁豫军区兵工厂研制、生产出来的这种炮,在人民兵工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后来有文献说此举是开了人民兵工之先河。
韩振纪认为炮生产出来了,在操作方面仍有不足,并不等于完成了任务。他亲自拿着标尺到试射场上,对炮的射角、射界进行反复测量校正,还与技术干部、工人一起进行研究,解决了炮体分解和人力运输的问题。
3.力保珲春过渡被拒
1948年8月,伍修权不再兼任东北军区军工部政委。9月至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11月2日,大工业城市沈阳解放,军工部机关迁至沈阳。王逢原副部长作为军事全权代表,和军事代表刘咸一对沈阳的兵工厂实行全面接收和军事管制。第一副部长韩振纪仍驻在边境珲春基地。
1948年10月,东北军区军工部又召开第二次军工会议,解决各种工务制度和迫击炮弹制造的几个技术问题,例如六零、八一、八二迫击炮弹材料单位用量及火炮、枪支修理的标准、统一的产品代号等。会议还对成本核算项目、减少间接生产人员,工厂向企业化发展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在这次军工会议上,韩振纪发言阐述珲春的区域战略优势、动力、资源,以及3年来形成的军工设备和技术基础等优越条件。他认为,随着战争形势进展,东北军事工业重心逐步转至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大型工业城市,这是个必然趋势。他说他本人可以调离,但珲春暂不宜急于放弃,这个距离苏联、朝鲜都较近,且具有天然屏障的地方,在一个时期内未必没有更新的战略意义和利用价值,可以再过渡一个时期。他说珲春以炮弹生产为主是正确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考虑在此建立较长期的武器弹药生产、储备基地。
韩振纪的建议遭到一些同志的反对,他们的主要意思是:军工生产的布局应随着战争形势转变,边境地区已不适应东北及关内战争的需要,珲春军工基地应不再保留。当时,有人觉得韩振纪老脑筋,不顺应形势;但到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就有领导同志讲:“韩振纪眼光长远,当初若不放弃珲春,在战争初期,就可能避免出现作战物资供给不足的问题。”
孙玉鼎老人回忆:
韩振纪只管珲春,开会时才去哈尔滨。到1948年12月沈阳解放,我跟韩振纪到哈尔滨开会,去过3次。成立大会我没去。有一次,我和韩振纪坐火车到哈尔滨去。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软硬卧,所谓软卧就是在车厢里搭上两块木板,我们自己背着行李,上去以后行李铺开,这就是一人一个铺。从牡丹江上来一个人,带着警卫员,和韩振纪非常熟,他俩唠嗑唠了半天,临走的时候,韩振纪说:“你光来不行,有什么好烟,你给我留下点!”这个人从兜里掏出半包香烟给韩振纪说:“给你吧,要不要?”。韩振纪说:“真抠门!”这人走了以后,韩告诉我:“你知道这人是谁吗?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他和黄克诚的关系非常熟。
辽沈战役结束不久,黄克诚已经是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委。韩振纪虽然没有能够去前方打仗,但是珲春制造的大炮在辽沈战役中发挥了作用,所以当他见到老战友、老首长的时候才能那样开心。
1948年11月13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并告朱(德)、刘(少奇)、东北局:望东北局用全力加强军事工业之建设,以支援全国作战为目标。
韩振纪兼任军工部珲春办事处主任期间,为解决炮弹弹体铸造质量问题,连续召开了“诸葛亮会”,从所有的技术环节入手,逐项分析,终于找到解决办法,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他还专门针对解决手榴弹防潮问题成立了技术小组,研究措施,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方案,并推广运用到部队中去。
雷管生产质量曾经是珲春办事处的一个难题,韩振纪等办事处领导同志一度日以继夜和技术人员、工厂在一起分析、商讨,在实验场做比对试验,不断地找到毛病,进而反复调整、改进、完善工艺,终于使雷管成品率提高到80%。同时,韩振纪要求珲春办事处有关部门,加强技术教育,提高徒工熟练操作能力,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1948年11月,何长工通知韩振纪,因其出外筹建新的兵工厂,所以请他到沈阳去,暂时主持一段军工部的工作。韩振纪接电后,没多考虑即回复答应了。这时,马树良对他说:“你这一去,可能回不来了,到沈阳当副手,能不能适应?”韩振纪说:“什么正的、副的,能做工作即可!”安排好工作以后,韩振纪即赴沈阳。孙玉鼎老人回忆:
1948年11月份,韩振纪带着我,还有警卫员到哈尔滨,然后带了一列火车,到了四平,从四平坐汽车到铁岭,准备沈阳一解放,就去接收工厂。去晚了,我们到铁岭时就听说沈阳解放了。汽车连夜开进沈阳。开进沈阳以后我也转了向,找了半天才找到四野的前进指挥部。马路过去的一个楼里出来一个人,我上前问军工部在哪里?这人听说过韩振纪的名字,很痛快地告诉了我军工部在什么地方,其实就在旁边隔了两三栋楼。到军工部以后,已经有各地去的人先到了。我去以后基本没再接触什么人,韩振纪那一段活动也不清楚了。当时,各部进去抢工厂、占房子,当然军工厂是抢不走的。大概在沈阳呆了一个月左右,我到五一兵工厂等几个厂去过。不知为什么,韩振纪觉得还是回珲春去好,所以,我们在1948年底左右就回到珲春了。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从沈阳走的时候,当时是供给制,韩振纪说要买一批派克笔,带给珲春军工干部。我到街上到处转,大概买的人太多了,没有派克笔。我告诉韩说派克笔买不到,就买了另外一种,伊维尔谢夫的,也是美国的。带回去以后,我听说这些人不满意,只认识派克笔,不认识别的牌子,后来听说,又买了派克笔回去。这一次到沈阳,不知道何长工同志去了没有,反正韩振纪是第一副部长,组织接收发生什么事我不清楚。反正他在那里不怎么得劲,回珲春去了。
孙玉鼎说的这件事,不少军工部老同志知道,本来是何长工让韩振纪到沈阳代他主持一段工作,但是,韩到部后却指挥不动,不得已返回珲春。韩振纪回到珲春时,上面已经任命马树良为珲春办事处主任,韩文、赵引任副主任,铁冲任书记。孙玉鼎老人回忆:
1949年3、4月份,他又带着我、董玉书,再加上两个警卫员,第二次到沈阳。军工部给了一栋小楼,住在马路南边靠南湖那边。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左右,他就调到东北工业部,正式任命机器局长。我作为他的秘书调过去的。
到1949年7月以后,随着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珲春各军工厂基本停止生产,第1办事处迁出珲春,军工干部、工人和设备分散转调他厂。手榴弹厂从珲春、石岘转迁至哈尔滨平房等地,在旧址办了废弹处理厂,1949年9月撤销。
据1949年5月《东北军区军工部三年半来军工发展总结》:
到1949年2月,珲春办事处的直接生产人员,包括工人和练习生共1350人;间接生产人员,包括技术干部、材料人员、行政管理、政工人员等为479名;不列入间接生产人员的,警卫人员、勤杂人员、家属等共2035名;共计3864人。经多次调动和调整,珲春办事处仍有各种机器设备372台,炮弹月生产能力达到5万发。
据1949年5月《东北军区军工部三年半来军工发展总结》各阶段各种产品数量统计表(摘要):
以上生产数字大致可见整个东北军工部发展的历程,军工部创业的早期以及1947年10月哈尔滨军工会议以后的珲春第1办事处,成绩斐然。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兵工主要有华北、东北、华东、晋绥和中原5大部分,各有所长,但在技术人员、机器设备、炮弹厂规模及产量等方面,东北军工是最强的。伍修权、何长工、韩振纪、王逢原等同志领导军工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和东北局交给的艰巨任务,为东北及全中国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