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0日,一位名叫陈锡强的99岁高龄的梅州籍老人,站在湖南常德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前,喃喃自语,泪流满面,敬礼鞠躬。这位老人在梅州市关爱抗战老兵协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终于完成了萦绕在心头70多年的夙愿,重回旧战场祭扫老战友。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梅州众多热血儿女和其他中华热血儿女一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以血肉之躯挽救民族于危亡中,换来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后世子孙的心中。他们中有赫赫有名的叶剑英、罗卓英、黄琪翔、黄梅兴……,他们中也有许多如陈锡强般不为人所知、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当中甚至有很多牺牲在何处,也不为家人所知。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前辈,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是卫国英雄。
安顿好家人,解后顾之忧
梅州自古崇文重教,作为梅州籍的将士,在国难当头,为了排除后顾之忧,专心杀敌,他们大都选择了先安顿好家人,解后顾之忧,然后抱着“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的决心,奔赴战场。
1936年,当日寇加紧侵华步伐时,谢晋元毅然把怀有身孕的妻子凌维诚和三个孩子送回老家,离别家乡时他曾对妻子说:“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之素志也,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我不是好儿子、好丈夫,但为国家存亡,奉养年老父母,抚育年幼子女之重担,要由你承当。”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姚子青派人把六岁的养子鸿逵送回平远老家;将体弱的妻子林素珍和刚满九个月的女儿留住在汉口。姚子青离别时,一边擦干妻子脸上的泪珠,一边劝慰道:“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我一定要杀敌立功,为国效劳,你们母女多保重,不要记挂我。”离开汉口时他还兴奋地说:“现在倭贼入寇中华,我们军人报国正是时候了,倘若我在战场上以马革裹尸,那么我终生的愿望就实现了。”面对虎狼日寇的入侵,姚中英同样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他把妻子儿女送回梅州平远老家居住。他在家只停留了两日,便要返回部队。亲人们极力挽留在家多住几日,他劝说家人说:“如今国难当头,我作为军人,不能躲在家里,只有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国家才能和平安定,亲人才能团圆。”……
军人的心中,国事重于家事,但自己既爱国又爱家,当“国难当头,外敌入侵”时,为了专心杀敌,他们先把小家安顿好,然后才奔赴前线,报效国家。在国家存亡关头,他们做出了为后人称颂的选择。他们的家国情怀,永远为后人所称颂。
慷慨上战场,捐躯赴国难
司马迁曾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种充满哲理的生死观,贯穿了中国三千年。在国难当头大敌当前,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了投笔从戎,捐躯赴国难,他们的名字宛如一座高高的丰碑,映照后人,他们之死,重于泰山;有些人选择了屈膝妥协,卖国求荣,他们的名字被钉在耻辱碑上,遗臭万年,他们之死,轻于鸿毛。面对强敌入侵,既然选择了军人这一职业,很多梅州籍的将士,就把自己的归宿地选择在战场,无怨无悔。
淞沪会战中,日军从上海虹口用大炮向我军发起进攻,黄梅兴迅速率领将士奋起抗击。他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战斗。面对炮弹的疯狂乱战,随从副官请他赶快撤离,他大义凛然地说:“一个军人怎能怕死呢?”他毫不畏惧,继续坚持站在阵前指挥作战。8月14日下午,他带领部下30多人冲锋陷阵,这时日军上百架战机,轮番俯冲向我军扫射轰炸,他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仅41岁。在淞沪会战宝山保卫战中,姚子青率部凭城恶战,死伤惨重。面对随时可能被攻破的城防,他告诉大家:“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9月7日早晨,东门城墙被日军坦克攻破,日军潮水般涌进城。姚子青和仅存的数十名官兵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巷战,最终他与剩余官兵全部壮烈殉国,临死之时他仍然拼尽全力大喊:“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12月,罗策群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此时家中来信告知老父亲病重,希望他能够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但残酷的战争,保家卫国的重任令他无暇顾及父亲的安危。他把家书抛在一边,全身心投入到抗击日寇中。12月12日,日寇几路突入南京城,守军奉命撤退突围。当夜,罗策群身先士卒,挥动着手枪,边大喊“跟我来,不要做衰仔!”冒着枪炮弹雨率部冲锋,不幸中弹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