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47566.jpg)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47567.jpg)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47568.jpg)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47569.jpg)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47570.jpg)
![](http://www.crt.com.cn/2012images/hs47571.jpg)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播放了许多反映全民抗战的电视连续剧。这些电视剧,让我们这些后人重新回到了70年前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去重温我们的前辈们胸怀祖国、抵御外侵、浴血奋战、血染疆场,乃至为国捐躯的那段悲壮历史。《长沙保卫战》,就是我喜欢看的反映抗战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之一。
喜欢看《长沙保卫战》,皆因它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形象。这里有气宇轩昂,运筹帷幄,能战、苦战、善战的统帅,广东韶关的薛岳;这里有骁勇善战、能文能武的副司令长官,广东梅州的罗卓英:这里有火爆脾气,铁胆忠肝,一封遗书让人热泪盈眶的李玉堂;这里有幽默又有点小狡黠,有血有肉且正义感十足的真汉子李本忠;这里有勇敢直率、真诚执着的吕慧;这里有智勇双全、宽容有礼、不卑不亢的彭中华……这里还有薛岳的得力助手,儒雅谦逊,老成持重的参谋长,广东梅州的吴逸志中将。
带着对梅州抗战前辈的景仰之情,我走进客家博物馆将军馆,去缅怀吴逸志将军的丰功伟绩。
吴逸志出身于梅州市丰顺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吴少蓬,是清末的贡生,博通经史,桃李盈门。吴逸志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深知忠孝悌廉义耻的道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动荡,列强入侵。面对如此形势,他毅然投笔从戎,到广州就读黄埔陆军小学,191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军校六期。在保定军校上学时,碰上了以后和他并肩作战、肝胆相照的同学薛岳。
同仇敌忾 配合默契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吴逸志被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邀请去担任第九战区参谋长,防守江西、湖南等省疆土。
作为战区参谋长,他既不喧宾夺主,又不单纯附和。当薛岳和副司令长官们围在一起讨论用兵,他坐旁边,一边聆听他们的交谈,一边静静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当对薛岳的指挥有所怀疑,他会毫不犹豫地提出异议,即使争吵到满脸通红也在所不惜;当薛岳指挥作战、发号施令的时候,他会站在他身旁,默默地支持他;当薛岳对下属发火,他会以平和的语调,温和的语言来平复将军的心,让他安静下来……司令长官和参谋长,他们是同学,是上下级,更是同甘苦共患难的战友。他们是工作伙伴,是知心同志,更是生死之交。
吴逸志儒雅淡定,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军事素养,是薛岳将军布兵排阵的左膀右臂。如1938年武汉会战,吴逸志辅佐薛岳在江西德安万家岭,全歼日军一个师团,取得万家岭大捷。又如1941年9月初,日军集结12万人,发动第二次对长沙的进攻,吴逸志辅佐薛岳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大量杀伤日军,迫使日军狼狈败退,中国军队恢复原阵地。1941年12月,日军发动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吴逸志辅佐薛岳制订“天炉战”计划,将敌人诱至捞刀河与浏阳河之间,从四面八方将敌包围,发起向心攻击,犹如点燃一座巨大的火炉,将敌军烧为灰烬……在他们的指挥下,第九战区的中国军队参加四次长沙会战,总共歼灭日军十余万。
薛岳和吴逸志,一个指挥若定,一个辅佐功深。两个广东人,在硝烟弥漫的湖南、江西战场,配合默契,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神奇故事。
培训后备 著书立说
作为第九战区的参谋长,吴逸志除了协助司令长官指挥千军万马之外,他还肩负着培训军官和士兵的重任。
长沙第一次会战大捷后,蒋介石亲临湖南长沙,鼓舞抗战士气。在湖南长沙期间,蒋介石在岳麓山下成立专门培养军官的第九战区战干团,蒋介石亲任团长,薛岳任副团长。他任命吴逸志担任教育长,全面负责全团的教育和训练工作,指示今后当“以训练重于作战”为核心。作为战干团的教育长,吴逸志呕心沥血、用心良苦,他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与实践中的体会相结合,向学员亲授“图上战术”“模型战术”“沙盘战术”等战法战术。第九战区战干团,为第九战区培养了大批军事指挥人才,有力地保障了第九战区的抗战需要。
吴逸志还兼任军训部入伍生第二团教育长,招考大批有意投笔从戎的学生。他重视新兵的训练,颁布新兵训练实施方案,并且指示在战区辖境内的刊物上登载有关新兵训练的文章。1941年,参训九个多月的很多入伍生第二团的学生,直接奔赴前线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大大提高了第九战区的战斗力。
吴逸志勤于思考,善于反思。在硝烟弥漫的指挥所,吴逸志经常抽空分析军事案例,总结战争经验和教训,并将自己对战争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冷静思考付诸于笔端,亲笔书写了大量的军事著作。如1940年,写了《德安万家岭大捷回忆》和《薛伯陵将军指挥之德安万家岭大捷回忆》,1941年写了《模型战术概要》,1942年写了《抗战五年我军战见战法之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