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特点,人走到哪里,就把要读的、爱读的、正读的书带到哪里。
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去外地视察工作,参加会议,去杭州、去长沙、去武汉、去庐山等地方,都要把自己身边重要的书、正在读的书统统带上,一带就是十几个木箱。带到外地去以后,还要和北京摆放的形式一样,床上摆什么书,会客室摆什么书,茶几上摆什么书等等。他看过的书,在北京看,在外地还接着看。
第九个特点,独立思考,不死读书,不尽信书。不是书上怎么说,他就怎么信。
毛泽东在读书过程当中,对书上所写的、所说的人和事,人物的言论,所记述的史实、史迹、史例、史故、史论、史评等,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去对待、去研究,用自己的大脑去辩证地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这里说的书,是指《书经》,毛泽东把它推而广之,及于其他,就是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
第十个特点,挤时间,下苦功,读书“至死方休”。
1938年8月22日,毛主席在延安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你死了,你还是没有学完,而由你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再继续学下去。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过: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行的,要想一个法子,叫“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服了,这就是木匠师傅向木头一挤,木头让了步,才成功的。多少木头钉上钉子,把看不见的纤维细孔,挤出这样的大的窟窿来,可见挤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让它让让步,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钻。如木匠师傅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毛泽东还说,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这实际上是毛泽东自己读书的一种实践体会。他读书的时间,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挤出来的、钻出来的。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夫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
毛泽东看书是利用饭余茶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所以,毛泽东看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同时,他读书也是下苦功的,一直到最后都是如此。1959年1月,一位外宾问毛泽东学习英语的情况时,他说:“我现在正在一字一字地学。若问我问题,我勉强答得上几个字。我要订五年计划,再学五年英文,那时可以看点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文章。现在学了一半。看书不容易,好像走路一样,到处碰石头,很麻烦。”他对他的国际问题秘书林克同志说:我决心学习,至死方休。他还诙谐地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直到1976年病危的时候,他也没有中止读书。毛泽东最后读书的时间,根据当年有关的记录是1976年9月8日早晨,也就是在他老人家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抢救器械的情况下读的,读了七分钟。毛泽东离开人间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老人家读书学习生活结束的时刻。毛泽东同志这种活到老、读书到老、学习到老,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各位网友,我深深地感到,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毛泽东终身酷爱读书,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书。
毛主席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共产党的代表。如今,毛泽东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读过的这些书还在,见书思故人,见书念故人,故人读书时的神态笑貌、顽强毅力、勤奋刻苦的精神等至今犹在我们的心中。
各位网友,毛主席晚年读书的情况是十分丰富的。1992年,我根据毛主席晚年读书的情况写过一书,书名叫《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毛泽东晚年读书的有关实际情况。如果各位网友有兴趣,请您看这本书,描述得比较详细。还有一本是《毛泽东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在《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毛泽东怎么读《二十四史》,为什么读,读后有什么批注等等。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翻阅。
(徐中远,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局长,毛泽东专职图书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