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思格庄住了一阵后,又发现了问题:庄里大多数人不识字,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写,钱也不会数。父亲觉得农民这样没文化不行,便把区委联络员朱得宝请来商量说:“庄里办个农民夜校吧,农民在夜校里学了文化,摘掉文盲帽子,学点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都有好处嘛。至于教师的问题也不难解决,可以从警卫部队里找有文化的干部战士教课。”在父亲的倡导和支持下,思格庄的农民夜校开课了,共有51 位村民参加了学习。7 个月后,其中的41 位村民能够念信、写信、记账、算账了。2001 年我去思格庄时,一位当年参加过夜校学习的村干部对我说:“是你父亲看得远,才让我识了字,没当睁眼瞎呀。”思格庄的朱玉亭、于学江等老人告诉我:“解放后,有了化肥,别的庄却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思格庄的农民上过夜校,识字,一看说明书就会用了。刚开始用化肥那年,思格庄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两倍多,被莱阳县评为生产模范村。”
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这正是我父亲徐海东他们那一代人在战争年代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我想,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要想兴旺繁荣,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就应该像战争年代那样,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
(作者为徐海东大将的女儿,原为北京军区总医院军医,现为北京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