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收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认为这该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与庆贺的事。最近一段时间,围绕这件事的渲染与起哄就正是这样一种真实写照。
莫言获奖,这是他那个文人圈内的事,本来犯不上我们来作锦上添花般捧场,但又感觉他今次获奖本身的意义却大约远超出了所谓文学的范畴,所以不得不多非一番口舌了。
莫言自诩挖掘“人性”的写作,能得到“诺奖”文学奖颁奖原则如“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这样的符合标准,能被评奖者这样的青睐与发现,难道不怪异吗? 这里所谓的“具有理想倾向”这个标准又是对于世界范围而言的,那么,这个世界的最理想倾向是什么? 是如用庸俗笔调描述的“丰乳肥臀”? 是蓄意着墨歪曲对命运不公的抗争者和对旧社会那样一种丛林世界的“人上人”作“人性”的同情? 笔者在此不想多讨论莫言的文字水准与对文学的把握能力,只想谈文学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毋庸置否,一件文学作品,当它与读者见面的时候,就已具备了作者注入其中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表现什么,歌颂什么,抨击与鞭挞什么,就确值得注意了。从广义范畴而论,文学属于文化范畴,但文化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性与阶级性归属。如同法律一样,决没有纯粹意义的法律,也不存在绝对超阶级性的文学。“诺奖”评判者能相中莫言,大抵还是看中他笔下表现出的强烈阶级性,也就是妄图以所谓“人性”而挖苦、鞭挞对强权恶势以及资本拥有者的反抗精神,再还是有意向读者展现的女性身体以及情色描写,来瓦解人们的抗争意志。从而达到以使人们向社会现状屈服,对强权与资本低头的目的。
这样的“理想倾向”最符合谁的评判标准?如此作文字灌输与精神麻痹之下的社会又最符合谁的利益?
我们首先应该承认,所谓诺贝尔文学奖演变至今,绝对被其实质把握者注入了强烈的阶级倾向性在内。
自文学诞生以来,具有着诸入休闲、娱乐的功用。但又不能排除宣传、歌颂、抨击、揭露、影射等作用。人类社会一旦客观具备了阶级划分,文学便逃避不了其阶级的属性。无论怎样回避,都无法否认人类社会的阶级性,既然如此,就不能无视本来存在的阶级抗争。无论这种抗争是激烈还是相对平和,是显性还是隐性。这样一来,文学的责任与功用就产生了。而拥有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人,对一件文学作品的评判无疑就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当今世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无法否认有资本的横行无忌,有强权的霸道肆虐,同样,就产生了不甘命运压身,不甘社会不公的不屈抗争者。这时,诞生于如此社会的文学作品,是站在怎样的立场,为谁说话以及歌颂什么,弘扬什么,又是揭露与抨击什么,这样的现象应该直观或含蓄地表现在一切文学作品中。
可以如此定论,无论怎样的隐晦含蓄,无论用怎样描述和诱惑,或是以所谓子虚乌有中性的“人性”来遮掩,都无法遮掩一个文学作品实际想表露的意识形态属性。而莫言作品就是这样撞上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判者的法眼。
诺奖的评判有以下几种:
“1. 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2. 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改进的人;3. 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4. 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5. 为民族间的和睦亲善、废止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撇开前三种而言,后面4、5 两项都有可以人为意志左右的强烈成分。如同时时刻刻都在打仗的或是总以采用战争讹诈而收获政治目的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居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诺奖的正义与客观信誉还用我多说吗?
就以第四项文学而言,不妨打个比方。一个男人,他穷困或是虽然肥大却病弱衰败不堪,他还有一个绝色妻子。现在有比他有钱有势的另一个男人,不但在经济上剥削他,在人格上歧视他,还觊觎并勾引欺辱他的妻子。这时,这个男人如果还对得起男人的称号,是该选择对抗而维护自身权益。但偏有人偏在为他灌输对抗而将会引发的不河蟹,有钱有势者的高尚与人性,以及暴力对抗的诸般不是。再还为他看一些消解意志的女性裸体图片,或是引他声色犬马、纵情玩乐……你能说这个有意灌输者没有倾向性? 他又是站在什么角度、抱有怎样居心作这些的?
而莫言就有幸作了对这个受辱男人不利而对凌辱者有利的事,以他的笔。附庸于凌辱者的评奖者,授奖给莫言。
我看莫言获奖就是如此性质。
再从分裂分子达赖与所谓“异见人士”刘晓波获诺奖即可知道此奖的性质与居心何在。是否莫言此次获奖,就表明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一把了? 是否表明中国的文学创作已上升至世界最高度了?
其实抛开阴谋论成分与强烈的政治居心,此种奖项对中国国家与民族利益,对特色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毫无改变。钓鱼岛还在争端中,而原来的特色贫民并不会因为有同类拿了诺奖而命运得以丝毫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