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黄庭坚的诗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颇有沉酣之感,两句诗包含涵泳不尽的人生滋味,诗中那盏灯火的光焰直接烛亮了我的诗魂。然而,翻开朱家胜将军的回忆录《飘动的篝火》,我感受到了更为强烈的震撼。诗人描摹的灯火毕竟有些微弱,只能给人短暂的审美愉悦;将军笔下的篝火,那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无与伦比的大美,那才是真正照彻人心的光明!
对光明的追求与赞美是文学的母题,“江湖夜雨十年灯”之类的句子浩如烟海。拜读《飘动的篝火》之后,我感到那些古典的诗文未免太矜持太迂腐了些,远不如将军笔下的篝火意象那般具有令人振奋的象征意义和催人前进的向上力量。
朱家胜(1914-2007),江西莲花人,从偏远的赣西寒山走出来的璀璨将星,他15 岁就加入共青团,在乡苏维埃政府任职,18 岁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少小离家,南征北伐,戎马一生。他走过了天下最难走的路,经历过无数战役的炮火洗礼,在部队主要从事宣传政治工作,被誉为“我军政治工作的优秀领导者”。在延安,他编在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搞组织工作,亲历艰苦卓绝的南泥湾大生产。
及至晚年,在新疆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晋升少将的他,依然难舍灌园之乐,宅前屋后,种瓜点豆,一如平民百姓。
将军爱侍弄菜圃,也爱侍弄文辞,不仅自己创作了许多作品,还帮助一些文化低的战友写回忆录。散文《飘动的篝火》是他的代表作。他不是一般的文人,他是一位将军。我们不能说,将军因为这篇著名的散文而被人们记住(尽管这篇散文是那样的出名)。然而,一提及朱家胜将军,我自然而然想到的是《飘动的篝火》。它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让我们感受到了燎亮而恒远的信念之光。
1959年,散文《飘动的篝火》在《人民文学》发表后,立即蜚声文坛,当年就入选由严文井主编的《1949-1959 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 散文特写》。严文井在序言中高度评介《飘动的篝火》:“这里有一个动人的带点象征性的小故事”,“是多么动人的一首散文诗”,“这是一首对于光明的有力的赞歌”。杜鹏程也称赞《飘动的篝火》是战争文学的范本、英雄主义的颂歌。文章问世后,先后收录在《星火燎原》、解放军出版社《硝烟散去——20 世纪军旅散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精读文萃》(高校写作课参考读物),入选中学、大学语文课本,被《中国当代文学史》评为建国十七年散文中有较大影响的佳作。此后,朱家胜将军又将自己创作的一系列回忆录整理成册,以《飘动的篝火》为书名出版,并被翻译成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多国文字。
我不敢说《飘动的篝火》“孤篇压盛唐”,但在那个时期,这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对于家乡莲花来说,这篇文章无疑孤峰独秀,尽管近年编辑出版的《历代莲花人散文选》遗漏了它。从另一个角度说,《历代莲花人散文选》承载不了这篇文章的份量,它的血性书写,可以让所有为情造文的“华章”黯然失色。
该文两千来字,记叙红军过草地在寒夜里燃篝火吃皮带的小故事。篝火既是写实,也提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具有形而上的意味。茫茫草地上,面对饥饿、疾病、黑夜、寒冷和极度的疲劳,还有饿狼的爪牙,沼泽的陷阱,朱家胜和他的战友们,在远方篝火的鼓舞下,坚定地朝着光明与希望的信念前方走去。
文章多处提及太平天国。是的,这片篝火是从太平天国开始燃烧。不,应当说是从二千多年前的陈涉、吴广揭竿而起的那一刻就在点燃。当然,到了红军手上,篝火变得更红更亮。千百年来,穷人翻身得解放,多少仁人志士未竟的事业,就在这支红五星、灰布衫的铁军队伍身上延续,而且已经升华为全新的事业——那就是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在这以后,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飘动的篝火也在人生的浩瀚沼泽上指引着将军,指引着无数的后来人。可以说,对光明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贯穿将军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