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为了见鲁迅 萧红特意为萧军买了布料 那是用仅有的七角五分钱呀 连夜,一针一线
用心用情地 为萧军缝制了新衣 自已也收拾一新 在眼下看来,没那么必要了 一切像亲情一样 一切客套都是多余的
街上匆促的人儿啊 你可看到咖啡馆这边的事情 先生悄声说着 暗地里不同政见的人 抗日的、假抗日的 还有貌似“左派”的作家 心怀告密动机的特务 防备墙外的耳朵偷听 萧军愤怒中烧 “我们每人备一支手枪、一把尖刀 关键时候和他们决战!” 俨然一匹烈马的脾性 先生笑.一笑:“上海的作家只会用笔, 不会用枪。”
屋顶的白鸽啊 你是不是把这样的细节带走 告诉路过和没有路过的人们 临别前 先生把一个信封和一抓硬币 交给萧军 这是父亲对一双儿女的牵挂呀 是他俩生活的费用
请问:这世上有这样的先生吗? 这世上有这样的父亲吗? 这就是……鲁迅 就是百年、千年…… 我们也应跪拜和尊重!
一双飘泊的已经近于僵硬了的灵魂 此刻竟被这意外而来的伟大的温情所包围 浸润得近乎难以自制地柔软下来
这是世纪之初的一个画面 在时空中定格 ……固化 也就在那一刻 瞬间的造化 让萧萧二人成为文学的 ……永恒之星
注:①鲁迅给萧军的回信。 ②该岛遍山洋槐树,夏日蝉声不断。 ③1934年夏季间,萧军与舒群去上海,萧红与舒群夫人青华送至码头,虽小别,情却依依。 ④哈尔滨当时被日冠统冶,白色恐怖猖獗,不和诸友生死消息。 ⑤在青岛观象一路一号一所小楼上,萧军续写《八月的乡村》,萧红写《生死场》。每于夜阑人静,研讨争论,相互勉励。 ⑥指1936、1937年间萧红去日本寄至上海、青岛40余封书简。萧军于1978年加以抄录整理。 ⑦指《青岛晨报》的孙乐文于萧军萧红离青岛去上海,在栈桥给了40元钱路费。此时正是凄风苦雨也。 ⑧从哈尔滨到青岛不到半年,又得重作“逋客生涯”,逃离去上海。 ⑨到上海的荆榛道路难于预测。 ⑩何日才能再见到美丽的青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