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贺炳炎率晋绥军区第5旅等部,发起对阎锡山所部龟缩的同蒲沿线几座县城的攻坚。摆在贺炳炎面前的难题是,部队装备差,没有重型武器;部队刚从山上下来,不习惯平原作战;敌人居高临下,战士攀爬梯子危险太大。贺炳炎曾试过用迫击炮,虽然能够打得着,但威力太小,又试着用炸药包,可是威力虽然大了,又够不着。
在一次路过迫击炮排训练场的时候,贺炳炎突发奇想:如果用迫击炮弹来投递炸药包不知道可不可以。迫击炮排长立刻推翻了他的想法。但贺炳炎还是觉得应该有什么方法可以,就坐在小马扎子上,让从国民党部队投诚过来的战士小张当着他的面,将迫击炮拆散了并讲解其构造及原理。听了一上午,贺炳炎明白了为什么炮弹可以装到炮筒里,而炸药包却不行。临走的时候,贺炳炎突然停了下来,再次提出自己的武器改造建议:迫击炮引信是靠撞击炮筒底部的顶针,我们要是把迫击炮弹装上个长长的身子,让它头探出炮筒口外,然后把炸药包绑在炮弹头外侧,这样炮弹不就能把炸药包带飞了吗?
很快,他们的迫击炮弹就都长高了,整个炮弹的身子与炮筒等高,炮弹头露在炮口外面。炮弹外面裹着炸药包。但没过多久,贺炳炎又发现当目标很近时,迫击炮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如果既能平射又能高射该多好!贺炳炎向炮兵排提出,看能否将击针改为像手枪那样,用扣动扳机的办法。炮兵排在贺炳炎的督促下很快就试验成功,改造了新的迫击炮:平射时可采取拉动击发,当高射时又可撞击。贺炳炎的这一改变,被载入军事教程,因为这一变使迫击炮的整个作战功能,得到了根本性的拓展。
在贺炳炎的关心和领导下,部队很快又制作了“爆炸杆”、“爆破桶”、“坑道爆破绳”等,开始了门类齐全、作用广泛的“爆破运动”,数月内连克朔县、宁武、崞县诸城。而这些新式武器,还对以后的蟠龙、清涧等地攻坚都起了很大作用,并成为后来西北战场攻坚作战中的有力武器。
1947年4月29日,由晋绥军区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独5旅旅长,调任第1纵队副司令员的贺炳炎,带着一名警卫员,横穿前线阵地,到1纵的指挥部走马上任。警卫员骑着骡子,贺炳炎骑着马,许多同志劝他别这样冒险。3月以来,胡宗南指挥34个旅25万余人进攻延安,彭德怀指挥包括第1纵队在内的2.6万余人,与胡宗南展开了“蘑菇战术”。一战青化砭,吃掉李纪云指挥的国民党军第31旅;二战羊马河,消灭了麦宗禹指挥的国民党军第135旅。明天就要打蟠龙镇了,敌我双方剑拔弩张,危险实在太大了。
但谁都劝不住,贺炳炎大斗篷一披,拔腿就走,刚到中途,他们就和国民党的保安队撞上了。保安队员们见贺炳炎披着大斗篷,骑着高头大马,还跟着警卫兵,以为是自己的长官到蟠龙镇督察。没想到贺炳炎也犯了和他们一样的错误,也把他们当成了自己人,上来就问:“喂,你们是哪个部队的?”因为双方口令不同,国民党的保安队如梦初醒,马上拉开枪栓。贺炳炎跳下马招呼一声警卫员,顺着山沟就往回跑,因为路不好走,马和骡子也顾不得拉了。
国民党保安队没追到贺炳炎本人,却牵了他的骡子和马。贺炳炎到1纵后,与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一起,指挥部队打进了蟠龙镇,全歼蟠龙镇的国民党整编第167旅6700余人,缴获了所有军需物资。当然,也包括被敌保安队逮去的那匹黑骡子。
榆林城位于晋陕绥边界地区,濒临长城和沙漠,是敌人在我边区北面的战略要地。把守此处的是国民党邓宝珊所部第22军和胡宗南所部第28旅及地方保安队等共1.5万人。
从1947年8月6日起,集中了1纵、2纵、3纵和教导旅、新4旅及警备第4、第6团的西北野战军就完全包围了榆林城。10到11日,西北野战军连续两天对榆林城进行爆破,想通过爆破拿下这个军事重镇。两天的爆破虽然战斗激烈,但并没有达到战斗目的。同时,由于战斗激烈,国民党方面也加强了对榆林城的防守,不断增加对榆林的兵力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