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长征路上的贺龙经常掏出用手帕包着的几块碎骨,眼含热泪无限深情地告诉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的官兵们:“这就是贺炳炎右臂的骨头,硬是没有打麻药,用木锯锯下来的。我们共产党人,胜过关公一千倍!”
1935年12月,时任红二军团第五师师长的贺炳炎,随贺龙、肖克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在云南瓦屋塘同敌人发生了一场激烈战斗,右臂不幸中弹打断。贺彪医生为了保全贺炳炎的生命,要对其手术截肢。但苦于没有手术器械,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木锯替代。等手术完成,贺炳炎含在口中的毛巾都咬烂了。
时任红六师第十八团政治委员的余秋里,得知贺炳炎失去了右臂,心里格外地沉痛。因为贺炳炎曾是红十八团的老团长。但更为意外的是,在贺炳炎断臂3个月后,余秋里也失去了左臂。
1936年3月,红二、红六军团进入黔西北乌蒙山,开始了长征中最为艰难的乌蒙山回旋战。敌人在战斗打响后缩进了一道山沟,余秋里所在的第十八团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团长成本新冒着雨点般的飞弹准备率先冲锋,余秋里一把将他拉回,就在这时,余秋里刚伸出的左臂被敌机枪子弹击中,喷涌的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衣衫。余秋里的伤势十分严重,左手腕关节,次骨、臂骨之间被击碎,左臂神经已坏死。由于连续作战、行军得不到治疗,伤口很快溃烂,并生了蛆。后来与贺炳炎一样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只能用木锯将伤臂锯下。
颇为巧合的是,到抗日战争时期,贺炳炎、余秋里这两位大难不死的独臂将军,再次并肩战斗,在八路军第三支队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在当时的冀中大地,人们亲切地称这两位一左一右的独臂将军为“一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