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
长篇连载
>>
《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
>>
正文
第一章 转战陕北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上)
2007-07-05 09:27:04
来源:《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
作者:王运芳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
打印
】
【
投稿
】
【
纠错
】
【收藏】
【
论坛
】
分享到:
0
巧妙周旋紧紧拖往蒋介石的“两拳”
陈毅元帅曾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毛主席和蒋介石在陕北这个棋盘上下棋:“黄河为界,举手无悔。”毛泽东认准决不过黄河。他说:“我们不能去那条路,我们要在这里和敌人周旋,牵敌人,磨敌人,来回和敌人兜圈子,直到消灭它!”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前委就是这样牵着敌人的牛鼻子走,令胡宗南数万大军忽而扑向西,忽而扑向东,疲于奔命;有时竟隔着一道小山梁与毛泽东的“三支队”擦肩而过,却总是捕捉不到中共中央首脑机关的行踪。
毛泽东率中央前委同敌人的巧妙周旋,为陕甘宁边区作战部队歼敌有生力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机。刚到王家湾的第三天,即4月14日,继青化砭大捷后,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兵团又在羊马河一带彻底歼灭了全副美械装备的敌第一三五旅4700余人,活捉了代理旅长麦宗禹。首创西北战场我军全歼敌人一个整旅的范例。捷报传来的第二天,即4月15日,为了彻底粉碎胡宗南军队的进犯,就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问题,毛泽东在靖边县王家湾一个破旧的土窑洞里,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彭德怀、习仲勋电:
“敌现在已相当疲劳,尚未十分疲劳;敌粮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 难。”“目前敌之方针是不顾疲劳粮缺,将我军主力赶到黄河以东,然后封锁绥德、米脂,分兵‘清剿’”。“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即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换言之,这种战术是“忍耐等候、不骄不躁”以寻“歼敌机会”。他还十分强调指出:“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
西北战场的一连串胜利,意义重大。4月17日,毛泽东在修改新华社社论稿《战局的转折点——评蒋军一三五旅被歼》时,加写了两段话:“可以预计,四月开始的两三个月内,蒋军将由攻势转变为守势,人民解放军将由守势转变为攻势。”“历史事变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外,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的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社论坚定地认为,西北战局的转折点,同时就是全国战局的转折点。
羊马河战斗后,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又给蒋介石摆了个“迷魂阵”,即以部分部队和群众混合,在吴堡县宋川到佳县螅蜊峪的黄河岸边,摆出一副东渡黄河的架势。一时间,河面上船只来往摆渡,部队、群众如穿梭般来来往往。此番景象的情报传到南京后,蒋介石得出结论:共军在陕北呆不住了,已开始东渡黄河。于是,他立即命令胡宗南主力9个旅自蟠龙、永坪向绥德迅速北进,并要榆林的邓宝珊部向南策应,企图南北夹击,将我一举歼灭。可是蒋介石得到的是假情报,中共中央不在绥德,而在绥德以西百多公里的王家湾,西北野战军主力则在瓦窑堡附近待机歼敌。正当胡宗南主力9个旅在绥德一带“武装大游行”,拖得疲劳不堪时,西北野战军于5月4日集中优势兵力,向孤立踞守在胡宗南重要的补给基地幡龙镇的敌第一六七旅及地方部队进攻,将敌6700多人全部歼灭,俘敌旅长李昆岗,缴获大量粮食和军用物资,军服4万多套,子弹百万余发,使西北野战军得到了充分补给。等胡宗南下令9个旅由绥德回援蟠龙时,蟠龙的物资已被搬得一空,搞得他们既疲劳又缺粮。而西北野战军已转移至安塞附近休整了。
幡龙镇大捷的消息传到王家湾后,毛泽东喜不自禁地甩掉披在身上的灰布棉祆,大步走出窑洞,面对一片明媚的春光,感到浑身轻松。掐指算来,距撤离延安仅隔40余天,西北我军就连续在青化泛、羊马河、蟠龙镇取得三战三捷的战绩,共歼敌14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胡宗南集团,基本稳定了西北战局,为粉碎敌军进攻奠定了基础。
5月9日,新华社播发了经过周恩来修改的《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胡宗南》的评论。《评论》辛辣地指出:“蒋介石的最后一张牌胡宗南,现在在陕北卡着了,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胡宗南现在是骑上了老虎背。”又指出,不到两个月,丧失三个旅,“事实证明蒋介石所依靠的胡宗南,实际上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大饭桶。…‘胡宗南这个‘西北王’的幻梦必将破灭在西北,命运注定这位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其一生劣迹,必在这次的军事冒险中得到清算,而这也正是蒋介石法西斯统治将要死灭的象征。”
当毛泽东从收音机里听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广播的这篇评论时,感到非常高兴,连声夸奖女播音员播得好。全国各战场的胜利,尤其是陕北和山东连连告捷,既在他的预料之中,又在他的意料之外。所以,那些日子,毛泽东的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他提出要开个庆祝大会,决定派周恩来、陆定一到真武洞(今安塞县城)去,代表他和朱总司令“慰问全军将士并致祝贺之忱。”
为庆祝‘“三战三捷”的重大胜利,5月14日,西北野战军在真武洞召开边区军民庆功祝捷大会。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朱德慰问西北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出席了会议。
召开祝捷大会的消息一传出,周围几十里的群众都赶来了。西北野战军指战员则穿上刚从蟠龙镇缴来的新军衣,背上美制新式武器和饱满的子弹袋,雄赳赳地进入会场。为防止敌机空袭,大会在下午4时举行。但群众在3时前就来了,打着红旗,敲着锣鼓,兴高采烈地站满了会场,会场容不下,就坐在会场外围的山坡上,真是人山人海。主席台上有彭德怀、习仲勋、林伯渠等领导同志。当台下群众发现周恩来副主席时,特别兴奋,都议论纷纷,猜想毛主席一定也还在陕北。彭德怀宣布大会开始后,周恩来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话,他说:我代表中共中央祝贺你们,代表中国人民感谢你们。他用宏亮的声音宣布: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自从撤离延安后,一直留在陕北,同边区的全体军民共同奋斗。这时,热烈的掌声和“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震动了山谷。周恩来又说:“蒋介石、胡宗南梦想赶走中共中央、消灭西北解放军,征服边区人民,但是,一件也没有做到。”他号召边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领导下,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坚持斗争,彻底消灭胡宗南,早日收复延安,解放全西北,解放全中国!
蒋介石听到西北野战军在真武洞召开祝捷大会的消息后,恼羞成怒,责怪胡宗南无能,不仅没有“消灭共军”,反而连吃三次败仗;又怪情报机关和空军: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共中央一直在陕北,总是弄不清楚他们在那里。根据周恩来在真武洞出现的情况,他们判断中共中央在青阳岔、王家湾一带,又梦想要一举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军。胡宗南令第二十九军军长刘勘,率四个半旅人马,在空军掩护下,由延安、蟠龙一带气势汹汹地向青阳岔、王家湾扑来。一直犹疑不定的胡宗南这时也下了狠心,说:“就是牺牲两个师也要捕捉中共首脑!”
毛泽东和党中央早就估计了敌人这一手。当毛泽东在院子里听真武洞祝捷大会消息的广播时,就曾预言说:“胡宗南要来拜访我们了。”真乃料敌如神。毛泽东派周恩来到真武洞出面,就是要把敌人主力吸引到陕北的深山沟里来,拖得他们精疲力竭,以便西北野战军能顺利进行陇东战役。毛泽东估计敌人此次行动有三个企图:一是把我消灭在王家湾一带;二是逼我们过黄河;三是把我们赶到北边沙漠地带困死、饿死。可是敌人连遭三次失败后胆小如鼠,又怕遭到我主力伏击被歼,所以采用了大集团并行前进的办法。他们那里知道,毛泽东在这里布置了一个“空城计”。西北野战军主力已于5月21日按计划西进,到了离王家湾几百里地的陇东。党中央机关的警卫部队只有四个半连。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留在陕北后第一次遇到了最大的危险。
6月8日,胡宗南部刘勘率四个半旅,沿着延河北进,先头部队进到离毛泽东等住地王家湾只隔一个山头,形势危急。“三支队”紧急动员,准备转移。可是,往哪儿转移呢?往东走还是往西走?毛泽东和任粥时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当时毛泽东、周恩来、任粥时、陆定一、胡乔木住在一一排两间半相通的“套窑”里。所谓“套窑”,就是一进两开,一进门的过道窑住着周恩来、陆定一和胡乔木,三个人睡一个炕;毛泽东住在左边的窑洞,靠窗户是炕,炕上放着小炕桌,他日夜伏在小炕桌上办公;任粥时住在右边只有一个炕的半截窑里。毛泽东、任弼时出入都要经过周恩来他们中间的过道窑,平时开会、谈话,即使声音不大也能互相听得见。何况毛泽东和任粥时争论的嗓门都很大。任粥时提出:我军主力远在陇东作战,远水救不了近火,不能调兵来掩护中央;敌军四个半旅两三万人,而我们中央警备团只有四个半连,才200多人;敌人从西边来,如果我们向西走,万一和敌人相遇怎么办;除了刘勘军,西边还有马鸿逵的8个骑兵团,向西回旋余地小,有被敌人包围的危险;越往西,人烟越少,粮食也越困难。因此,他认为,往东走比较安全,万不得已时还可以东渡黄河。一听“过黄河”,毛泽东就很火。他尽量克制地解释道,敌人就是估计到彭德怀远在陇东,离我们有几百里,救不了我们,那么我们只好往东转移,这样他就设下一个圈套,想把我们往东赶,从南边来的这股敌人,就是想在东边拦截我们,即使消灭不了,也要把我们往黄河边赶,赶过黄河就是他的胜利。毛泽东说:“过黄河,我们迟早要过的,现在不是时候。现在向东是绝路,因为这是敌人早已算好了的,就是要我们落人陷饼。”他还说:中央机关的安全,不用担心,这点队伍算什么,再大的队伍我也能指挥。天快黑了,“三支队”打前站的早已向东走去,可大队人马还在原地集结待命。雷声隆隆,眼看就要下雨。最后还是周恩来出面打了圆场,提出先向北走一段,然后再向西北方向转移。周恩来的意见被采纳。不一会,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是日晚,毛泽东等率领“三支队”离开安安静静住了53天的王家湾,上山往北走去。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山高坡陡,雨大路滑,马不能骑,警卫战士们连拉带推,有时架着毛泽东往山上走,一个个浑身淋得湿透。驮电台的骡子滚下山摔死了,人们摸黑爬到山下把电台拖上来。半夜,雨停了,队伍在一个小山村里休息。毛泽东忽然灵机一动,要“三支队”副参谋长汪东兴带一个排到王家湾附近骚扰侦察敌人。汪东兴立即带着队伍出发了。
刘勘率部追到王家湾。说来也巧,刘勘在宿营时,恰好住的就是毛泽东往过的窑洞。大概是“三支队”撤出时比较仓促,窑洞里丢下了一个上面写有“李得胜”字样的信封。刘勘看到信封,捉摸了一阵子,顿时脸上露出了不易察察的阴笑。他断定“李得胜”就是毛泽东。于是,他立即命令部下掉头上山向北追去。6月9日,“三支队”到达小河,刚要做饭、架电台,敌机就来低空盘旋,骑兵侦察员也来报告,敌人越来越近了。队伍出村不久,天又下起雨来。夜里,只见左边山沟里和山头上,敌人燃起了一堆一堆的大火,连敌军的人喊马叫都听得清清楚楚。敌人就在“三支队”的脚下。但敌人绝没有想到,他们日夜追击的中共首脑机关,竟在离他们不远的山梁上。尽管敌人离得这么近,但是陕北地形之险、地区之大,正如毛泽东所说:“隔了一个山,就像隔了一个世界哩。”敌人没有群众,如同瞎子、聋子,在山上、山下瞎碰乱撞。“三支队”有老乡做向导,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悄悄地走过,于6月10日晨到达只有20余户人家的小村天赐湾宿营。不料,敌人紧追不舍,也向天赐湾逼近,和“三支队”只隔一个山头,隐隐传来机枪声。情况十分紧张,各大队紧急动员,干部、战士纷纷表示决心,要以自己的生命保卫党中央和毛泽东。除1部电台坚持工作外,全部人员整装待发。雨过天晴,烈日当空,人们在一条狭窄的光秃秃的小山沟里暴晒,闷热无比。这时候,最要紧的是了解敌情,连毛泽东身边的内卫排也派出去侦察了。毛泽东临危不惧,地图摊在面前,仔细分析敌情。他说:“敌人向山上来,我们立刻就走。敌人顺沟过去,我们就住下。我估计,敌人并没有发现我们,因此12点钟以后可能要退。”果然,仿佛是巧缘“天赐”,对毛泽东的行踪借然无知的敌军大队人马,顺着山沟穿行而过,向西南方向越追越远。中央前委和毛泽东等至此才摆脱了险境。人们惊叹毛泽东神机妙算,成功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后来,毛泽东指着地图介绍其中之奥妙:“我们现在的位置,正好处于胡宗南和马鸿逢防线的接合部。胡马勾心斗角,矛盾很深,各人都想保存实力削弱对方,所以他们谁也不想来,让我们钻了空子。”
遇险那几天,中央和各战场的电台联络中断了,加上国民党中央社大肆造谣,说“周恩来受了重伤,毛泽东下落不明”,等等。远在河北平山县的刘少奇、朱德和各解放区领导,都为党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的安全而心焦。脱险当天,电台一架起来,各地就纷纷来电询问中央社的消息到底是怎么回事。毛泽东当即起草了一份给各解放区领导同志的通报,称:中央社所说胡军占我保安、青阳岔、卧牛城是事实。撤出延安后的3个月来,第一个月陕甘宁边区地方工作有些混乱,第二个月步人正规,党政军民坚定地对敌斗争。“敌以三十一个正规旅加上保安团队为数二十万人以上,压迫我仅有一百五十万人口及四万余军队的边区,约为七个半人对付一个敌人。以敌人力量论,山东第一,边区第二,以人口与敌人相比较,则边区为第一。但三个月战争已使敌人士气沮丧,对前途无信心。我军则士气甚壮,信心甚高。中央机关于四月中旬移青阳岔、卧牛城附近安静地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本月九日至十一日刘勘率四个旅至我驻地游行一次,除民众略有损失外无他损失,中央仍在卧牛城附近不远地方工作。我主力现在陇东作战八并准备于下月初调陈赓纵队过河,与边区部队协力歼灭胡宗南,夺取大西北。”
1949年美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曾这样评述: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1959年,台湾编写的《勘乱战史》也不能不说,在西北战场上,共军“始终凭借其严密的情报封锁,灵活之小后方补给,以避实击虚,钻隙流窜……不利主力决战”,“我军主力始终被匪牵制于陕北,一元作为,殊为惋惜”。 在指挥西北战场的同时,为紧紧拖住蒋介石伸出来的另一个拳头——山东战场,毛泽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常常为山东战场的严峻形势担心,特别是从延安撤出以后,中央军委与山东电台失去联络长达10天之久,更使他忧心如焚,日夜不安。此时,蒋介石已调集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大军向山东进攻:第一步计划是占领鲁南解放区,到4月上旬,它的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步是集中主力向鲁中泰安、莱芜、新泰、蒙阴、沂水一线推进,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在鲁中山区同它决战,或压迫华东解放军北渡黄河,以便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针对此种情况,毛泽东明确地指出,山东战场已成为扭转全国战局的主战场。因此,在陕北战场形势好转之后,他就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山东战场上。为及时掌握敌情,他电令陈毅、粟裕每天或每两天以当面敌情变动电告一次,主要是敌第一线各军的每日变动要以急电报告中央军委。5月份,毛泽东和陈毅、粟裕间的电报来往极为频繁。由于毛泽东对敌情了如指掌,所以才胸中有数,指挥若定。但是,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毛泽东也只能向陈毅、粟裕提出原则性的看法和建议,由他们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机断处理。
在山东战场即将拉开大战序幕之际,5月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陈毅、粟裕电并告刘伯承,邓小平:
“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 你们后方移到胶东、渤海、胶济线以南广大地区均可诱敌深入,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苔县,陷入极端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惟(一)要有极大忍耐心,(二)要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因此,请考虑一、六两纵队是否暂缓南下为宜,固南下过早,敌可能惊退,尔后难于歼 击。但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
5月6日,毛泽东在电报中再次强调:
“目前形势,敌方要急,我方并不要急”。“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几行动不可只估计一种可能性,而要估计两种可能性。例如调动敌人,可能被调动,亦可能不被调动;可能大部被调动,亦可能只有小部被调动。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
据此,陈、粟决定:第一和第七纵队停止南下;野战军主力后退一步,集结于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待机;已南下的第六纵队隐蔽于鲁南敌后,待机配合主力截断敌人一部的退路。
汤恩伯以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主,另两个师左右配合,以沂蒙公路上的但埠为主要目标,于11日由蒙阴东南地区北进。
据此,5月12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指出:
“敌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陈毅、粟裕13日决定,集中主力歼灭孟良岗地区的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该师系由蒋介石外甥经营的浙江保安团扩编而成,曾担任过国民党的南京警卫,是蒋介石的御林军,其装备是清一色的美国式,部队又受过美国军事顾问团的特种训练,在南京曾接受过马歇尔的检阅,受到美国佬的夸奖。其部队不仅装备好,且老兵多,经验丰富,在敌军中素以“善攻”著称。国民党重点进攻以来,蒋介石特地把它从南京调到山东战场。由于它在与解放军作战时屡打头阵,多次受到蒋介石、陈诚的嘉奖,曾被授予“国军模范”的称号。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延年曾吹嘘说:“只要有十个七十四师,我们就可以统一全中国。”七十四师自己更是骄气十足,自诩为攻无不克的“金刚钻”。师长张灵甫说:“有七十四师就有国民党。”他依仗着美国人给的武器和蒋介石的撑腰,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正当敌军第七十四师在华东战场跃跃欲试,准备大显一番身手时,无情的历史却宣告了它未日的到来。 13日晚,华东野战军抓住战机,以两个纵队正面攻击,以两个纵队勇猛地插入敌第七十四师与左右邻的接合部,隐蔽在鲁南敌后的一个纵队北上,占领垛庄,切断其退路;然后上述3个纵队共同配合正面两个纵队,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同时以4个纵队钳制河阳、新泰、莱芜敌军。14日全线发起进攻,其他各纵阻击援敌。经过三昼夜激战,陈、粟大军终于5月16日在沂蒙山区之盂良崮,歼灭蒋介石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全部及八十三师一部共32000余人,击毙蒋介石的“得意门生”——七十四师中将师长张灵甫。当查明张灵甫确已被我击毙后,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将其尸体用担架抬着随部队转移。两天后,将其埋在山东省沂水县野猪旺村村后的山冈上,并在坟前竖一木牌,上书“张灵甫之墓”。当时,新华广播电台曾广播,希望其家属到该处收尸。
此战胜利,陈毅是非常高兴的,当时就口占一首七律《鲁中吟——盂良崮战斗》: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点点星灿烂,照明处处火如潮。
短兵肉搏争山顶,炮击血飘湿战袍,
蒋贼主力今歼灭,我军个个是英豪。
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工牌也难逃,
蒋贼专横嗟命薄,美帝侵略徒空劳。
华东战场今转掖,沂蒙山区更固牢,
更喜急雨催麦熟,胜利日近乐陶陶。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关闭窗口
·上一篇:无
·下一篇:
薄一波题词
loading...
评论加载中...
·
第一章 转战陕北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下)
·
第十九章 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和召开
·
第十八章 将革命进行到底蒋介石败退台湾
·
第十七章 与国民党举行北平和谈南京政府拒签《和平协定》
·
第十六章 从西柏坡到香山
·
第十五章 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的七届二中全会
·
第十四章 中苏两党高层领导人的交往
·
第十三章 分割包围战和并用取平津
·
第十二章 淮海决战60万战胜80万
·
第十一章 “关门打狗” 决战在黑土地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本
站检索:
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来源
黄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深切缅怀
特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深切缅怀
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
王小霞: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
特稿: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
特稿:周恩来的家风同毛泽东保持一致(组图)
周秉宜:周恩来的家风同毛泽东保持一致(组图)
特稿:周恩来的家风同毛泽东保持一致(组图)
一幕悲壮,一个故事(图)
不忘历史教训,铭记烈士功勋——茅山老区革命英烈事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
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