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标准。为此,他同意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宽大处理、区别对待的政策。经过认真思考,他还提出了解决“文化大革命”问题的指导原则。包括:“文化大革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斗争,必须以政治斗争的办法来处理;必须从全局观点、以党的最高利益、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来处理;必须使我们党今后若干代所有共产党人都能吸取教训,从而对于党内斗争采取正确的办法。 [7](p.304) 二是主张对犯严重错误的同志要启发自觉和实事求是,不能扭住不放。在1980年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针对会上有些人对汪东兴等4位犯严重错误同志的检讨不满意,陈云指出:他们检讨的内容,是表示一个同志对自己的错误现在的认识程度。他只能认识到这样的程度,不够,就把这个问题记录在案嘛,不要急。表示不赞成对犯错误的同志扭住不放。他还提出对这些同志应该全面考察,既看到他在党内犯的错误,也应该看到他在党内做过什么好事,还必须看到当时党内的整个情况,这些同志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所犯的错误。 [7](pp.271~272) 陈云的发言入情入理,打动了每一位出席会议者,大家都同意给他们提供改正错误、继续为党工作的条件。在陈云看来,对犯严重错误的同志,当然要开展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但要从实际效果出发,要把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和恢复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结合起来。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我教育,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对犯严重错误的同志一时认识不到的问题,既要坚持原则,热心帮助,又要耐心等待,不追不逼,逐步提高认识水平。三是对林彪、江青集团的主犯既区别对待,又不开杀戒。此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堪称开了党内斗争政治文明的先河,兹不赘述。
综上所述,陈云在把握执政党内部矛盾和斗争的性质时,从总体上始终坚持了对思想认识分歧的判断,大框架定得比较符合实际;在处理这些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出比较科学、周密、全面的分析,从不搞上纲上线那一套;在对非常时期党内特殊矛盾和斗争的处理上,坚持采取区别对待和给出路的政策,为维护党风党纪和坚持真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引文献]
[1]《陈云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84页。[2]《陈云年谱(一九五―――一九九五)》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244页。[3]《陈云年谱(一九五―――一九九五)》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4]《陈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5]《陈云文选(一九二六―――一九四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6]《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页。[7]《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215页。[9]《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10]《陈云年谱(一九五―――一九九五)》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1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7~418页。[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