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张敬武:金寨赤子张行忠:烽火铸魂,英名永驻(图)
作者:张敬武
浏览次数:
2025-09-16 13:36:53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自古以来,大别山的秋意总来得早。特别是在战乱年代,大别山的风,总带着松针与硝烟的味道。1913年深秋,金寨县南溪镇竹畈村鹭鸶窝庄(我的家乡)的张家茅屋里,一声婴儿啼哭刺破冷雨——这孩子后来被取名"行忠",父辈盼他走正道、有忠心,却没料到他会用半生走出一条浸透热血的路。二十八年的戎马生涯,把"忠"字刻进了华北大地的沟壑里,刻进了长征的里程碑里 ,刻进了抗战军民的心底。

    少年时的张行忠常蹲在村头老碾盘旁,听挑货郎讲红军打土豪的事。16岁那年,他揣着母亲煮的三个红薯,跟着表哥往鄂豫皖苏区跑,临行前把父亲留的那把砍柴刀磨得锃亮——这把刀后来在长征过草地时,帮他劈开了挡路的荆棘,也在河西走廊的血战中,砍断过马家军的马缰。

    一、保满暗夜:三枚铜钱与一把老刀

    1943年的保定平原,秋庄稼割净后,地里的土坷垃像撒了一地碎铁。张行忠趴在玉米秸秆堆后,望远镜里的满城县城像只缩紧的刺猬,城墙根的碉堡每隔三分钟就吐出一道探照灯光,把夜空照得发白。他摸了摸腰间的老刀——那是1932年鄂豫皖反"围剿"时缴获的,木柄被汗浸得发黑,刀身却依旧亮得能照见人影。

    "队长,伪军岗楼里有动静。"通讯员小李压低声音,指着城东的哨棚。张行忠从怀里摸出三枚磨得发亮的铜钱——这是出发前地下党员张玉山给的,低声说:"伪军连长王秃子嗜赌,这是他昨夜输给地下党员张玉山的,见了这钱,他的人或许能含糊些。"他数着探照灯的节奏:"灯灭第七秒,一营摸东门,记住,枪上膛不上栓,见了戴钢盔的日军再响枪。"

    后半夜的风裹着寒意。张行忠带着二营摸到西巷时,伪军哨棚里还飘着烟袋味,隐约传来"推牌九"的吆喝。他示意战士们贴墙根蹲下,自己像只夜猫子蹿到窗下,将老刀顺着门缝轻轻一挑,木插销"咔嗒"落地。"谁?"哨棚里的伪军刚抬头,就被他捂住嘴按在牌桌上,铜钱"啪"地拍在桌面。"王连长的人?"那伪军瞅见铜钱,手顿时软了。

    日军营房的爆炸声惊醒了整座城。张行忠踹开中队长小川四郎的房门时,那鬼子正慌慌张张往军靴里塞指挥刀。"支那人......"小川的话没说完,就被张行忠一个绊腿摔在榻榻米上,老刀架在他脖子上:"你们占我家园,杀我同胞,还敢称我们是‘支那人’?"后来战士们在小川的笔记本里看到,前一天他还写:"保满地区皆顺民,三日可清剿。"

    天亮时日军的反扑像潮水般涌来。炮弹把城隍庙的戏台炸塌了半边,张行忠却站在断梁上大笑:"来得好!"他早让百姓把家里的煤油桶装满石子,此刻二营的战士正从屋顶往下滚,"轰隆隆"的声响混着"八路军主力到了"的呐喊,把日伪军的队形搅成了乱麻,为撤退拖延了时间。撤退时张玉山拽着他跑,看见他裤腿上还沾着城隍庙的香灰:"队长,你就不怕炮弹?"张行忠拍着腰间的老刀:"这刀见过的血,比炮弹多。"

    二、狼牙山畔:草鞋与未凉的热血

    1944年春的"铁壁合围",日军来得比惊蛰的雷声还急。一个联队拖着山炮往狼牙山赶,马蹄子把山路踏得冒起黄烟。张行忠把主力化整为零时,给每个战士塞了双新草鞋——是他带着炊事班连夜编的,鞋底子用麻绳纳了"保家"二字。"穿这鞋,脚底板沾着咱的地,鬼子撵不上。"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河西走廊的沙尘。

    他带的加强连藏在棋盘陀的石缝里。拂晓时日军的先头部队踩响了地雷,炸飞的碎石溅在张行忠脸上,他抹了把血,看见十六岁的通讯员小马正往石后缩。"怕了?"他摘下自己的草帽扣在小马头上,"你看这石头,亿万年了,鬼子的炮能轰碎几块?"

    正午的日头晒得人头皮发麻。日军的战马在山坳里焦躁地刨蹄,张行忠盯着马背上的弹药箱——那是给前线送的迫击炮弹。他让战士们解下绑腿,混着枯枝在陡坡上编了道暗网。当日军骑兵冲进伏击圈,他一声令下,暗网猛地收紧,战马纷纷栽倒,弹药箱滚得满山都是。

    白刃战时,张行忠的刺刀捅进一个日军的小腹,却被对方死死抱住。他感觉后腰被什么硌了下,摸出竟是半块干硬的玉米饼——是妻子王明佳给他烙的。那年在孝感养伤时,她偷偷塞在他枕头下的。这愣神的瞬间,另一个日军的刺刀已经扎来,小马猛地扑过来挡在他身前,"噗"的一声,鲜血溅了张行忠满脸。

    "小马!"他嘶吼着劈倒日军,抱住渐渐变冷的少年。小马的草鞋还没磨破,"保家"二字在血里看得格外清。那天傍晚,他们在山涧里埋小马时,张行忠把那半块玉米饼掰了些,撒在土里:"孩子,吃口家乡的饼,咱没让鬼子过去。"

    三、战功赫赫:华北战场的抗日名将

    整个抗战期间,张行忠率部转战晋察冀边区,参与大小战斗200余次。他指挥的保满支队,像一把利刃在日军占领区纵横驰骋,发展地方武装2000余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3个。1944年,他因战功卓著升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二十团团长,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正太路破袭战。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曾无奈地说:"张行忠的部队就像幽灵一样,我们永远不知道他们下一次会出现在哪里。"在保满地区的烈士陵园里,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太行山上红旗飘,将军威名震敌胆。保家卫国献忠魂,英名千古照河山!"

    四、将星闪耀:1964年的勋章与未凉的记忆

    抗战胜利后,张行忠继续投身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在西南军区任职期间,他亲自带队修筑成渝铁路,在阿坝地区平叛时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生俘国民党中将周迅予、何本初、王良和少将傅炳勋。

    1964年10月1日,北京的秋阳格外暖。人民大会堂里,张行忠穿着笔挺的军装,胸前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在灯光下闪着光。授勋时,周总理握着他的手笑:"大别山走出的英雄,辛苦了。"他喉头哽着,想说这勋章该属于小马,属于王明佳,属于保满支队牺牲的372名战士,话到嘴边却成了:"为人民服务。"

    走下台时,他摸着勋章背面的齿轮,突然想起1943年满城战斗后,百姓给他们送的那面锦旗——"保家卫国"四个金字,是用缴获的日军颜料染的。那时他就说:"等胜利了,咱把牺牲的弟兄们的名字,都绣在这旗上。"

    晚年在四川绵阳休养,他总坐在窗前擦那把老刀。孙子问他:"爷爷,这刀杀过多少鬼子?"他把刀递给孙子,刀身映着孩子的脸:"不是刀杀鬼子,是咱中国人的骨头,比鬼子的钢枪硬。"1998年立春,他弥留之际,让家人把他的骨灰分两半:一半埋在绵阳烈士陵园,挨着那些西南剿匪时牺牲的战友;一半送回金寨,撒在南溪镇的老槐树下——那是他当年参军离家的地方。

    五、英名永驻:大别山的风记得他

    如今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里,那把老刀静静躺在展柜里,旁边放着三枚磨亮的铜钱。讲解员总会给参观者讲:"这是张行忠将军的刀,1943年在满城,他用这刀缴获了日军的指挥刀;这铜钱,是他智斗伪军的见证。"

    每年清明,南溪镇的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去将军的衣冠冢前献花。孩子们摸着墓碑上"张行忠"三个字,听老人讲狼牙山的草鞋、城隍庙的煤油桶。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问:"爷爷,将军还能看见我们吗?"老人指着大别山的方向:"你听风过松林的声,那就是将军在应呢。"

    保满地区的烈士陵园里,张玉山的后人每年都来祭扫。他们带着自家种的玉米,撒在纪念碑前——那是张行忠当年最爱吃的。"张队长,您看,现在的玉米长得比人高,孩子们都能安安稳稳上学了。"风掠过墓碑,像是英雄在轻轻应和。

    大别山的秋意依旧来得早,只是如今的南溪镇,老槐树下再没有等待红军的孩子,只有迎风飘扬的红旗,和代代相传的故事。张行忠的名字,早已和这片土地上的烽火、热血、深情融在一起,成了永不褪色的丰碑。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陈亚真、陈巧玲、王芊瑶: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学子开展“探访苏区红军学校,追寻红色教育路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金寨赤子张行忠:烽火铸魂,英名永驻(图)
·胡遵远:一次大悲 一次大喜——张行忠将军的两次传奇婚姻
·特稿:一次大悲 一次大喜——张行忠将军的两次传奇婚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张敬武:金寨赤子张行忠:烽火铸魂,英名永
特稿:金寨赤子张行忠:烽火铸魂,英名永驻
【学习大军】习近平文风中蕴藏的为政智慧—
【学习大军】习近平的工作特点—— 三十评《
【学习大军】习近平指导《正定古今》成书—
【学习大军】习近平如何让“高产穷县”打赢
【学习大军】从“人才九条”看习近平的得人
【学习大军】爱和群众打交道的习近平—— 二
【学习大军】习近平骑自行车调研 —— 二十
【学习大军】习近平为引进人才“打破壁垒”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