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王继红:“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的知青们(组图)
2022-06-15 09:58:16
作者:王继红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到河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采访已有一段时间了,自己的文稿迟迟不能下笔。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以农民身份、知青身份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就有好几个,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她们直接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当时的激情岁月已经成为永远的回忆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的号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广大知识青年,满怀革命豪情,奔向农村,奔向边疆,踏上了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康庄大道。一个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迅速形成,一场震撼二十世纪、长达27年、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十亿人心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作为知青的一员,来到上山下乡运动的发源地,本身就带着一种“朝圣”的感觉,也总想为知青写点什么。

    上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河南郏县大李村等4个大队的7名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和25名高小毕业生回到村里参加农业合作社,当上了会计或者记工分员。该县县委书记在许昌地区县委书记会议上介绍了这一做法,引起了地委领导的关注,指派专人对这一典型进行考察后,形成了《大李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1955年9月4日刊登在由许昌地委农村工作部主办的《互助合作》上。许昌地委书记赵天锡到北京参加党的第七届六中全会时,作为经验材料将这份刊物带到了会上,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廖鲁言看到其中一篇《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后,将其呈送给毛泽东阅览。

    正在运筹中国农村全面合作化的毛泽东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笔在文章上做了批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随后,这个批示连同这篇文章被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因为毛泽东主席的一个题词,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的郏县大李公社成了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的发源地,被烙上了特殊的历史印记,。从此名扬全国,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

     “广阔天地”这四个字经过四十年的风雨洗礼和岁月锤炼,已经成为历史留下的一笔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便在河南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5周年之际,更名为“广阔天地乡”,并在2001年在距郏县县城西南3公里处兴建了面积为6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知青园,建成有毛主席塑像、毛主席批示手迹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广阔天地博物馆、知青旧居、知青井等历史遗迹。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偏僻村落在一夜之间名扬神州,并成为知识青年们趋之若鹜之地。

    1968年8月24日,郑州召开20万人大会,欢送经过层层筛选出的首批71名省会下乡知识青年到该公社落户。《河南日报》以毛泽东手迹“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为通栏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并配发了题为《热风吹雨撒江天》的社论。到1972年,这个公社陆陆续续接收来自北京、郑州、许昌的多批知青800多人。“指点江山绘新图,耕云播雨换天地”是知青们当年常吟的一句诗。知识青年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得到了锻炼。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一批特殊的年轻人。

    如今的广阔天地知青园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景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当年的知青到这里缅怀过去的岁月。发黄的知青日记,掉漆的旧搪瓷缸,数千幅老照片,静默在展示橱窗内,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浸淫过激请,沉淀了苦涩的特殊岁月里的特殊故事……

    在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800多知青中,程虹是发展最好、最顺的。程虹,1957年出生在河南郑州,祖籍山东莒南。插队于河南郏县,毕业于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曾在清华大学进修英语。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教30余年。程虹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夫人。育有一女。程虹曾在美国布朗大学担任访问学者,被称为中国从事美国自然文学研究第一人。1994年8月1日,程虹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难忘那片热土》,回忆下乡劳动往事。平顶山郏县广阔天地乡的这段知青经历,汝河以及汝河大坝的一草一木,给了程虹最早的心灵启迪。这是她唯一一次较长的农村生活经历,奠定了她钟情乡野、崇尚自然的人生志趣。将难忘那片热土收录于此,以展现知青的风貌。

    《难忘那片热土》

    程虹

    汝河是我们插队时的落脚地——板厂村边的一条河。一想到它,我们就会联想起下乡的经历和那段青春年华。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又站到它的旁边的时候,我们这些已经做了母亲的人,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我们欢笑着,迫不急待地把手足浸在河水中,汝河变得漂亮了,原先光秃秃的石光滩,现在长满了青草野花,河对岸绿树丛丛,在河中留下美丽的倒影。水在流,风在吹,牛羊在动,没有人的喧哗,一幅恬静的自然风景画,生动迷人。我曾游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但都不能使我产生在汝河边所涌出的这份情思,这份激动。这汝河滩上曾有我的汗水和泪水,有我的奋斗与追求,也有我的困惑和迷茫。

    尚河岸向西行,便到了汝河大坝。手摸铁丝笼装着石头垒起的坝端,往事又浮上心头。当年汝河不安分的时候,发起洪水来简直像头猛兽。这道坝是由乡亲们和知青手推肩扛建起来的。曾记得那些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们奋战在大坝上,用肩膀扛着装着沙石的稻草包加固大坝,泥泞中,有人摔倒了,爬了起来,又有人摔倒了,又爬了起来。那种劳动的热情或许会让今天十七八的少男少女们感到可笑。但是那毕竟也是一份真诚,谁又能说真诚的东西不是珍贵的呢?

    告别了大坝,往东行就是板厂,当年的村舍几乎找不到了,几个闲着的老人竟然认出了我们,十分惊喜。他们引着我们来到了知青当年的住房,房子已经老了许多,原来整整齐齐的一排住房已被分隔成了几段,每段前面还都搭了个小厨房,把我们记忆中的住所搞得面目全非。记得当年我们住进这排房子的第一天,就下河去洗衣服了。回来时,天色已晚,在家的人已把灯打开了。柔和的灯光从窗口溢出,远远望去,心中竟产生一种莫名的激动:这就是我们的新家,我们新生活的开始。

    在我的心目中,不仅永远珍藏着这个温馨的小村庄,珍藏着那一段难忘的生活,也永远珍藏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记得负责我们知青的队长,大名叫王照合,但是很少有人用他的大名,大家都叫他王石头,或石头队长。石头队长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基层领导,在知青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粗识几个字,喜欢看报,挺关心国家乃至世界上的大事。在农闲时,他保证每周日为知青的学习日。有时他来跟我们一起聊聊农村的现实,有时则带我们到大坝下的柳树林去学习讨论。记得刚到板厂时,他还特意带我们去汝河坐了一次摆渡船,着实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浪漫”了一回。当然,如果我们在干活中出了差错或没完成定额,队长也绝不心慈手软。碰上这么一个开明的队长,知青们都感到十分幸运。几乎每个知青都认为石头队长是一个值得尊敬和感激的人。

    这次见到他,我们仍然习惯地称他“石头队长”。石头队长还是原来黑黑瘦瘦的模样,只是增添了几分苍老。见到我们,他十分惊喜,又看到我们远道给他带来的烟酒,竟木讷地不知说什么好。从他的表情里,我们感到了他的激动。我们来到了他那简陋的农舍,里面有个小黑白电视,它既当电视,又用于照明,屋里破破烂烂,连凳子都没有一个是完整的,我们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留我们吃饭,从乡供销社买来了肉,又到地里掰了玉米棒子,刨了红薯,还烙了白面饼,我们却食而无味。从老队长家里出来,下午那股浪漫劲儿荡然无存。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我们被农村的贫穷现状所触动,心情沉甸甸的。

    夜幕已经降临,眼望周围朦朦胧胧的原野,那一块块熟悉的玉米地,那条一直通到板厂的沟,脚下这条曾走过多少回、至今还坑坑洼洼的路,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留恋。在那里我们曾洒下血汗和泪水,在那里有我们永志难忘的乡亲。我们虽经磨难却依然恪守纯真,我们从本该遭受遣责的岁月中捕捉到了美好的记忆。

    难忘的那一片热土。

    一家两代四知青,大有作为传佳话

    “广阔天地乡”800名知青当中真正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就是要建华了。

    要建华,1975年在郑州高中毕业,下乡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杨庄大队第五生产队插队。当时十七、八岁的她们,不知农村是个啥样子,看到什么都感到新鲜。她适应能力非常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叫苦。在不长的时间里,农活学了个遍,成了行家里手。

    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大部分知青通过当兵、招工和考学大批回城了,而她却下决心留在了农村。

    “你留在农村不后悔吗”记者问。

    “看到同学们都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再回头看看自己相恋了几年的男友和天天伺候的小小果树苗,还是打消了回城的念头。但心里暗暗下了决心,自己的路自己选择,再难走,也要勇往直前。在这广阔天地里,一定用实际行动证明它大有作为。20年后,我一定过得比你们(回城知青)好。”

    1979年她与已有几年感情的回乡知青结了婚,白手起家创建自己的新生活。他们建起了养牛场,承包了生产队的10亩苹果园,收了苹果,套种麦子,一年就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她富了,依然艰苦朴素,不忘乡邻,退休后开办了家庭小型砂轮厂和十几人的铁锅厂,并经营着“知青人家”饭店,一年也有几十万的收入,事业有成,实现了大有作为的志向。

    她的女儿在郑州读书15年,在她的影响下,大学毕业与男友也一起回到了广阔天地乡报考了大学生村官。两个新知青秉承父母吃苦耐劳、执着进取的知青精神,努力为农民服好务。传承着知青精神。

    当回答记者今后有什么打算时,要建英满含深情的说:“她经营的“知青人家”饭店,承包了10年,2017年到期,到时她续签了和同,把现有的房屋好好装修一下,争取上档次,再盖几间房,好好的形成农家乐风格。好让那些知青回第二故乡时,也有个落脚的地方。

    不懈的追求者  王付军投资第二故乡大有作为

    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投资最上规模的是原知识青年王付军

    王付军,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下乡知青,在农村6年的艰苦生活的磨练,使他对乡村这片土地有着浓厚的感情。2000年他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顺德办起了弯曲木家具制造企业,并逐渐成为木材制造行业的成功人士。常回来看看,是他对故乡的牵挂,河南有着丰富的杨木资源但却没有充分利用。2012年,他回到第二故乡,在郏县工业园区创办了河南广森木业有限公司,既开发了家乡的资源,又创造了就业机会。一期投资800万元人民币,占地73亩,年总产值1.5万立方米,现有员工120人,三条生产线,主要生产2-35mmLVL,LVD,LVB等中高档复合家俱板和门板系列。产品主要销往马拉西亚,新加坡,荷兰,丹麦等东南亚和欧美国家。他说,广阔天地乡是我的家,现在我有资金有技术,我回来了,我要造福第二故乡,再一次大有作为。

    1971年的2月,18岁的王付军从许昌市一中毕业,有幸成为了这668名知青中的一员。插队伊始,他就被任命为杨庄第三青年组的政治组长,这在当时一道下放的知青中己是个不小的震动。记者在采访王付军时, 他还谦虚地说不明白那个时候究竟是如何当上这个青年组长的,到后来的几年间,还担任过生产队副队长喂牲口当牛官一年半,犁地、耙地农活都会做,先后又担任过民兵排长、民兵副营长等职务。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个时期,心中也确实只有一个想法,无论担当什么职务,那就是虚心接受再教育,在与农民共同生产和生活中磨练自己。也正是抱定了这一信念,在那些个年月里,他几乎学会并掌握了农民兄弟种地的各类技术和操作把式。伴随着他的讲诉,记者的面前仿佛勾勒出一幅幅他们,以知识、以文化、以先进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而投身祖国最需要、最艰苦农村奋斗的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感受到他们和贫下中农一起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满腔热血、满腔赤诚的浪漫豪情。

    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王付军言语中流露出难以抹去的情结。也正是有了这段磨砺的岁月,使他在此后的生活中,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被困难所吓倒。采访中,王付军不止一次的说,这段岁月留给他的不只是与贫下中农建立的深厚友情,更重要的是他从此拥有了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财富。

    光阴荏苒,岁月移转。6年间里2000多个日日夜夜仿佛是一瞬间的事情。1977年,与他一起下乡的部分知青已陆陆续续开始返城接替父母上班了。那时,作为有兄妹7人的王付军家,仅有一个招工指标,而此时,武汉军区学校刚好来县里招收4名地方军校印刷工人,一门心思在此务农的王付军,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最后能被正式录取为地方军校工人。

    12年的部队生活,更进一步磨砺了王付军。受过绿色军营一切行动听指挥紧张部队生活熏陶的王付军,自觉地养成了雷厉风行的性格和果敢无畏的办事作风。
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全国大裁军1988年8月,王付军所在单位解散不得不离开让他留恋的单位到平顶山市保险公司工作。在公司的几年间,无论让他从事何种工作,都能较出色地完成任务,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深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1992年,己享受国家副科级待遇的王付军,放弃正式国家干部身份、决意下海经商,他的决定,让单位上下、 家庭成员及好友感到吃惊。开弓没有回头箭,他首先从豫东一带收购加工的杨木弯曲板材半成品,而后运往广东顺德。这一来二去3、4年,手中已有了部分积蓄的王付军,为扩大再生产先后在许昌创办了拥有三组大型机械设备的两个弯曲木板材加工厂,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他随后又在郑州、长沙、江西等地分设了销售网点,使企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然而,所有的这些,对于一个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王付军而言,仅仅是企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序曲。 2000年,在他去广东和广东客商洽谈有关方面的事宜,这位广东客商邀他在广东办厂,并且说以后市场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王付军经过深思熟虑并认真仔细考察后,毅然在离亚洲最大的板材集散地9公里处租了15亩的废旧鱼塘作为佛山市诚裕弯曲木家具半成品基地,从抽水、打桩到设计厂房和购买设备,一系列工序他都亲自到现场带头劳动并监督实施,使厂子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了正常运营。其生产的产品很快被马来西亚客商看好,并与他创办的广森木业建立了长期的供需合作关系,产品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快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站稳了脚跟。

    王付军是一位不懈的追求者。之所以这样说,源于他所做出的掷地有声的一切。近年来,广阔天地乡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先后成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生态乡镇,并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文明乡镇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知青们长期关心和支持密不可分。王付军老总就是名副其实的一员。

    “回报乡梓”,一直是奔涌在王付军胸膛里的激情,是他始终挥之不去的知青情结。2013年伊始, 在广东搞企业已做大做强的王付军,再次踏上了 “第二故乡”这片热土。当他目睹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心里感到十分的欣慰。当乡党委领导诚邀他来此投资办厂时,一心想回报乡梓为乡亲们真正办些实事的王付军,决定对周边一带种植杨木的林地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査。通过实地考察,王付军了解到中原一带的乡村大都喜好栽植杨树,且大都基本成材,杨木就地加工增值的原材料相当充足,他对在此办厂更有了信心。在乡党委、乡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说服了不同意在此办厂的家属,安顿好广东厂子 的一切事宜,便和夫人、儿子一道住进了设置在乡政府二楼的河南广森木业筹建处。现在他们的家还安在厂的办公室里,跟工人们同吃同住,夫人一说起这些事,止不住的泪水连连。

    2013年12月18日,一个崭新的名字——河南广森木业有限公司,在美丽而富饶的广阔天地乡诞生了。从此,这里期望与希望齐聚,拼搏与进取并存,汗水与收获同行,奇迹不断在这块土地上发生。

    从2013年元月18日准备立项目时的一片原野,到如今己经颇具规模花园式的厂区,仅仅11个月的光景,从务农的农民,到眼下按时上下班的公司员工,这里正演绎着让人们为之惊叹的裂变。而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归功于在此敢于亮剑的“返乡知青” ——王付军。

    从2013年元月18日的奠基到9月18日的正式投产,再到这个投资3000多万占地70余亩的广森木业12月18日的开业庆典,300多个日日夜夜都能看到他亲力亲为不辞辛苦奋力拼搏的身影. 听着厂区内隆隆的机器轰鸣和百余名农民工弟兄发自内心爽朗的笑声,他的内心无比激动。这是广阔天地乡第一个创外汇的企业。并且搞活了下游的16家板材加工企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年己6旬的王付军并没有因眼下的一切所满足,他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广森木业的二期扩建工程正如期进行中,他还要再吸纳近百名农民工弟兄成为公司员工,在有生之年为这里的百姓多谋福利。

    李雪英  为了“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

    在郏县的广阔天地知青园参观时,展示墙上一组切冬瓜的幻灯片,非常惹人注意,硕大的冬瓜,转眼之间就削了皮,去了籽,让人看的目瞪口呆。记者不禁好奇的问:“这是干什么呢?”陪同我们参观的吴焕霞告诉说:“这是在制作冬瓜蓉,是食品行业做点心时不可缺少的原材料。河南省唯一一家专业生产冬瓜蓉半成品的大型生产基地就在我们郏县,是老知青李雪英投资办起来的。她也是老知青中的一个先进经典。”

    几经联系,我们在河南郑州的一个居民小区里,终于见到了李雪英。

    李雪英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有一次,乡里把我们知青都请了回去,对我们讲了乡里的发展,讲了今后的任务,让知青为第二故乡做贡献,希望在信息、资金、项目上支持一把。

    颊县气候适宜冬瓜生长,有着200多年的冬瓜种植历史,冬瓜常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品质好,皮薄肉嫩纤维软滑,原料没有问题,缺的是技术和销路。而李雪英的爱人张勋明正好在郑州食品行业工作,手里掌握冬瓜蓉加工技术。她跟乡里一提,一拍即合。

    李雪英从乡里回来,就在亲戚朋友中间四处借债30多万,白手起家,征地、建厂房、买设备。2004年,她在广阔天地乡邱庄村轰轰烈烈干起了郑州市凱顿工贸有限公司广天冬蓉基地,生产冬瓜蓉半成品、冬瓜翅蓉半成品、冬瓜肉粒半成品、冬瓜水果味成品系列、豆蓉成品系列、糖纳豆系列。

    在市场需求方面,李雪英介绍说,由于受加工能力的限制和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的双重作用,市场上馅料一直供不应求,产品销售前景广阔。河南是人口过亿的农业大省,食品行业发展很快,龙头企业有三全、思念、白象、天方、天冰、胖哥等全国500强,为河南在食品行业中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他们每年用馅料100多万吨,过去大量从山东进口。公司在食品行业干了20多年,与全国食品行业的同行们有了充分的联系和交流。几十年培养成熟的市场,成为无形的财富,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为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国食品行业日新月异,国人消费从温饱,向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转变,要求越来越高,食品行业由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转型到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模式,始终坚持基地生产,就地加工,质量价格深受新老顾客信赖,常年产量1万吨以上,成为河南省唯一专业生产冬瓜蓉半成品的大型生产基地。

    公司日加工冬瓜2OO吨(4O亩产量),年生产3个月,出成品1800吨,其它时间生产豆蓉30O0多吨,年产值 4861万元,可使瓜农增收 180万元,企业用工1O0多人,三个月支付工资50万元,再加上豆蓉生产的常年工资支出,可使全乡人均增收到215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多年来,公司树立“扩大原料面积,农户企业双赢”的经营思想,走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广大原料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服务,并略高于市场价回收,促进原料种植集约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全国最大冬瓜产业和食品馅料产业。公司承诺以诚信为本,品质为先,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道路,为客户提供质量滿意产品。冬瓜蓉的生产,调动了广大农民种冬瓜的积极性,当时瓜农们排队卖冬瓜送货的大车,在厂门口排起了5、6里路的长队,收购冬瓜的场面很是壮观。

    冬瓜蓉是公司的主要生产项目。为了降低馅料厂家的生产成本,减少运输费用,避免环境污染,以冬瓜种植加工,开发为导向,研发不同种类的冬瓜半成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客户需求。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农民持久增收的特色产业,符合国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政策导向,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另外,他们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贴牌加工草苺、凤梨、菠萝、香橙等不同品种的水果风味馅料,以及蜜沙馅、软香酥馅等糸列产品。

    冬瓜蓉加工是一个当年投资,当年见效的短、平、快项目,有着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经过十年的奋斗拼搏,他们的产品获得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证书,得到了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的扶持资金,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打入美国市场。企业也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平顶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产品质量信得过产品、郏县重点保护企业、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继红:红薯产业引领者——记全国著名脱毒红薯专家蒋旭(组图)
·下一篇:无
·王继红:老知青再下乡帮民致富有亮点——记张承永第二次创业的故事(组图)
·王继红:“那王爷”的知青情
·公丕和:守望沂蒙半世纪 感天动地知青缘
·王继红:《为人民服务》点亮人生的航标——记致力于知青养老事业的海南知青邓子坚(组
·中红网:被国家领导称赞的“知青”农村合作社——老知青徐桔桔、贾爱春重返黑土地带领
·刘必超:魂牵梦萦的知青岁月与“三农情”(组图)
·徐国俊:执着于知青公益活动的徐国俊
·张伟臣:感谢那段吃苦的日子——延安大学学生“重温知青路走进梁家河”下乡活动纪行
·中红网:耕耘在第二故乡的田野上 应用生物技术帮助农民进行土壤修复 降解农药化肥残留
·王继红:为了梦中的黄土地 程炜唱响山西老知青的扶贫之歌(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王继红:“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的知青们(组图)
王继红:红薯产业引领者——记全国著名脱毒红薯专家
仰望星空感念母亲(组图)
特稿:打造特色文旅新亮点 推进民宿高质量发展——湖
【永远的邓政委·足迹】第十期|在党中央机关工作——
华军:革命前辈丁国钰,长征时期到陕南,文武双全大
特稿:革命前辈丁国钰,长征时期到陕南,文武双全大
傅永曙:纪念朱慕萍烈士诗及挽联(组图)
特稿:纪念朱慕萍烈士诗及挽联(组图)
胡遵远、王凤霞、高晓路:全国革命老区干部学院联盟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