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旅游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中红网:耕耘在第二故乡的田野上 应用生物技术帮助农民进行土壤修复 降解农药化肥残留——上海知青宋新华重返黑土地 首批“知青大米”来沪供知青(组图)
2022-03-15 15:09:29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打开地图,中国的轮廓宛如雄鸡。东北大粮仓虎林市,就位于鸡嘴位置。2013年,虎林大米在上海热销,让很多上海人认识了这个边陲小城。2014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刚过,年味仍浓,可宋新华却从春意盎然的上海来到仍是天寒地冻的北大荒。在赶往856农场的路上,阵阵寒风袭来,但他心中却荡漾着一股暖流,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明确提出: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并第一次把耕地修复写进文件。这对正在垦区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土壤修复的宋新华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他感到,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土壤修复工作的春天来了。

宋新华在谷堆前查看今年新收的稻谷            

    已过耳顺之年的宋新华是67届初中毕业生,是1969年下的乡。曾是一名在8511农场工作了11年的老知青, 对于65岁的上海知青宋新华来说,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珍藏了他太多的青春记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年轻的他在北大荒进行了艰苦的磨炼,在春翻、春种、夏管、秋收、修水利、植树造林、修路盖房等繁重的劳动中,他完成了由一名稚嫩的城市青年向合格的农垦职工的转变。

    38年后,他自费来到第二故乡——北大荒,进行生物土壤修复技术推广工作,正如他的微博名字“修地人”,今年已是第13个年头了。他的目的就是利用生物土壤修复这项新技术改善北大荒的土壤条件,让北大荒的黑土地更加肥沃,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吃上北大荒优质的有机安全食品。他要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加快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进行土壤修复,降解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生产安全健康的生态大米。从下乡知青变成了下乡老人,开始他新的人生。

    浓浓黑土情孕育“知青大米”   

    2006年 12月2日下午4点,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黑龙江早已一片漆黑。鸡西兴凯湖机场一天只有一两个航班,所有乘客要从机舱步行至机场大厅。从温暖的机舱走出,室外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让人们感觉到裸露在寒风中的脸和耳朵像被放进冰箱,瞬间没了知觉。就在大家快步冲向机场大厅的时候,宋新华却掏出手机,用微信直播起行踪。 “黑土地,我老宋又回来了!上海的兄弟姐妹们,等我带‘知青大米’给你们吃。 ”

    1988年,宋新华就任上海市综合信息交易所经理,这是全国首家利用信息进行产业化服务的机构。有了这一平台,宋新华更积极地与垦区联系,传递各种对经济发展有价值的产供销信息,并介绍一些有发展潜力的经济项目,为北大荒的经济发展牵线搭桥。1993年,垦区召开首届经济贸易洽谈会,他作为嘉宾应邀参加;1994年,垦区组团到上海、无锡等地招商,宋新华积极为垦区经贸团策划,联系活动场地,联络洽谈、合作伙伴。在座谈会上,他向总局领导献言:垦区要重视信息工作,要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产供销信息,加快北大荒的发展。他的献言受到总局领导的好评。

    2006年,宋新华通过一位知青朋友接触到生物土壤修复技术。这项技术主要使用酵母菌发酵生物肥,将作物秸秆、豆饼、牛粪、猪粪,棉籽饼、骨粉、木屑等进行有氧发酵,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经过发酵生物肥,能提高生物肥的利用率,消除土壤中残留化肥对作物、土壤环境的污染及有益微生物的伤害。很快,这项技术被他推广到江苏无锡一家葡萄园,当年葡萄品质便有了大幅提升。“由于葡萄口感好,农药和化肥残留低,价格翻了几倍。”宋新华随后将该技术推广到青浦练塘的茭白种植,也取得成功。

    宋新华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对于改善因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的土壤条件,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验证这项新技术,宋新华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无锡市进行了一年的蔬菜、水果种植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年,他与第二故乡8511农场领导联系,自费到农场推广这项新技术。

    8511农场领导对这项技术十分重视,召开专门会议,决定大力推广这项新技术,并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农场为宋新华配备了办公室,指派农场农业科长尹胜利、第一管理区技术员刘勇等人配合宋新华工作,还安排了1500亩水稻和4000亩大豆地进行生物土壤修复试验。

    能为第二故乡做点实事,并能够得到农场领导的重视,让宋新华感到很欣慰,也深感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把这项技术推广好、使用好,为农场增效、职工增收。

    重回农场,回到他度过最美好青春年华的地方,回到他曾经十分熟悉的环境,宋新华感到一下年轻了许多,浑身又焕发出当年下乡时的那股干劲和激情,每天起早贪黑地奔波在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正确使用生物肥和生物制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他都从上海飞到农场,在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对种植户进行指导,每年在农场的时间都在3个月以上。

    宋新华在上海的朋友看他整日奔波都好奇地问:“这些年你都忙些啥了?”

    他自豪地回答:“我又下乡了,又在北大荒种地了。”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了话题调查“你的时间都去哪了”,看了节目,宋新华感慨地说:“要是采访我,我就说,这几年的时间都在北大荒利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地,我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北大荒有全国最好的绿色有机大米。”

    正是带着对黑土地的眷恋,退休后的宋新华回到这里。他带来生物农业技术,帮农民进行土壤修复,降解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生产安全健康的生态大米。经过4年多时间的试验和推广,今年黑龙江农垦总局856农场有1万亩水稻田使用他的生物农业技术。用宋新华的话说,正是浓浓的黑土情孕育出今天的“知青大米”。

    地越种越薄引发“环保担忧”

    已年过6旬,并已退休的宋新华,为何要重新回到东北偏僻的农田?

    宋新华坦言,几乎每个人都会问他类似的问题,但他却很难用语言给出准确回答。就像年轻人经常会问,“你们当年为何要上山下乡?”“你们到底有没有后悔? ”这些问题,宋新华同样不愿回答。但在回城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回黑土地看看。他用行动,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前些年,和老乡唠嗑时,常听他们感慨地变‘馋’了、土变‘硬’了。 ”宋新华告诉记者,这些只是农民在种地时的直观感受。深层原因是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如果不增加施肥,产量就要下降。结果越是增加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环境的破坏就越大,陷入严重依赖化肥和农药的恶性循环。

    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856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栽培室主任柴楠告诉记者,“东北黑土地之所以肥沃,是因为有机质含量高。 ”柴楠从农大毕业后就来到研发中心,在这里工作了12年。他回忆,10年前还能看到覆盖着厚厚黑土层的沃土,有的黑土层甚至有1米厚,根本不需要施肥,种上庄稼就拼命长。然而,由于缺乏深耕细作,近些年东北土地普遍出现“一减一增”现象。减少的是耕作层的厚度,增加的则是化肥使用量。也就是说,耕地越变越薄,但化肥却越用越多。

    农业部的资料显示,地力下降并非东北地区个案,近些年,华北、西北、南方等多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出现这一问题。据了解,欧美国家粮食产量百分之70—百分之80靠基础地力,百分之20—百分之30靠水肥投入,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百分之五十。“很多耕地的黑土层已露出黄土,长此以往,黑土地将不复存在。”和柴楠的担忧一样,在这片黑土地上开荒、耕种了11年的宋新华同样认识到这个问题。“化肥和农药泡大的粮食,能有营养、能环保吗?”宋新华说。

    用实地比较打消农民疑虑

    有了8511农场领导的支持,宋新华决心把这件好事做好。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严格标准,用实际行动转变了人们的认识 。然而,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虽然是为种植户免费推广使用生物制剂和生物肥,可当初许多种植户对此并不认可,一些技术人员对这项技术也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些人认为宋新华从上海跑到这里,自费推广生物土壤修复技术,肯定是得了很多好处,否则不会这样卖力。

    对此,宋新华淡然处之,他说:“我是一名老知青,就是想回报第二故乡,为北大荒做点事,生物土壤修复技术对北大荒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意义重大,我就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好。”

    宋新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每天都奔波在田间地头,面对面地指导种植户正确使用生物保护剂,在每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他都到现场把关,并用手机、相机记录下来。他反复告诫技术人员和种植户,推广生物土壤修复技术必须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一点儿都不能差,差一点儿也不行,否则将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中午饭也在地里吃,晚上回到场部住地已是万家灯火了。

    宋新华用实际行动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种植户说,老宋进行技术指导比我们自己种地还上心。每天陪伴他的尹胜利、刘勇说,他们接触了许多推销肥料、农药的,从来没有像宋新华这样敬业负责。

    在8511农场办公室,至今仍保存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了宋新华在这里进行生物土壤修复试验的整个过程。

    5月22日上午,宋新华组织尹胜利、刘勇等人开会,研究推广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的标准等问题。下午去科研站、第5作业站、第2作业站查看施用生物保护剂的大豆出苗情况。

    6月24日上午,在林业站召开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植现场会,孔场长及各管理区主任参加。种植户杨贵新介绍,他家的水田严格按生物土壤修复技术要求种植,潜叶蝇也防住了,田间灭草效果也很好。下午去第8作业站,陈士峰家种植的大豆长势很好,部分地段有草,已在人工铲草。

    8月11日,天气阴有小雨,上午去第9作业站,5号、6号地大豆长势不壮,可能是施用除草剂后,苗受了药害,建议3天后喷土壤净化剂可以改善。下午去第1作业站,刘勇家的地长势很好。去第2作业站各地号都看了一下,地里草很多……

    在推广生物土壤修复技术过程中,宋新华不仅吃了很多苦,一次遇险也让他刻骨铭心。2008年5月18日,天空下着小雨,宋新华和尹胜利、刘勇路过水库过水桥处,因路滑,宋新华掉到了水田主干渠里,瞬间就被汹涌的流水冲进渠中,水深过胸,幸亏在他身后的刘勇及时把他拽了上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宋新华上岸后狼狈不堪,冻得直打哆嗦,但他没有惊慌,只是看到他的手机、相机被水泡后,许多资料全被毁了,他心疼地连声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宋新华带领856农场24队的农户,来到8511农场实地查看修复土壤的对比情况

    从春种、夏管到秋收,一个生产周期下来,刚到农场时白白胖胖的宋新华变得又黑又瘦,一脸憔悴,但他的辛勤工作换来了丰厚的回报。这一年,使用生物土 壤修复技术种植的 1500亩水稻和4000 亩大豆的土壤土质有了明显改善,在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保持稳定甚至略有增加。

    在随后的几年里,宋新华在8511农场生物土壤修复技术试验进展顺利,但令他遗憾的是,这个农场以旱田为主,水田种植面积少,而生物土壤修复技术更适合在水田上大面积使用。因此,经过认真考察,宋新华选择了邻近的垦区第一水稻大场——856农场。

    856农场第11管理区位于小兴凯湖畔,辖区内的5.8万亩水稻与兴凯湖灌渠接壤,是兴凯湖灌渠的第一个用水单位,由于使用兴凯湖湖水灌溉,这里发展有机生态水稻条件得天独厚。

    2011年秋收刚结束,856农场第11管理区第24作业站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宋新华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刘彦坤的陪同下来到这里,介绍生物土壤修复技术,动员职工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水稻。 “免费使用生物制剂、生物肥,产品高于市场价收购。”“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水稻成本降低、产量不减,不仅产品品质提高,收购价格也相应提高。”这样的好事不免让职工心动,但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究竟好不好,第24作业站的职工还是抱着怀疑态度。

    宋新华对此似乎早有准备,他对大家说:“你们先别表态,明天我领你们参观以后再说。”

    第二天,宋新华带领职工驱车100多公里来到8511农场的一个秋收现场,职工由玉旺等人原本抱着“就当一次旅游”的想法,可他们随手从乌黑疏松的土壤中拔出几棵作物一看,根系长达30厘米。种了这么多年的地,这样发达的作物根系还是第一次看到,他们不禁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围住地的主人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由玉旺多了个心眼,担心这是事先安排好的,便悄悄走到别的地号“暗访”,询问种植户种地用的什么肥、什么品种、种了几年、产品销到哪里、价格和产量咋样……种植户的回答和宋新华说的一样,这打消了由玉旺的疑虑,他立即决定明年先试种100亩。

    2012年,第24作业站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的水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这一年春夏时节低温多雨,没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植的水稻都有发生赤霉病的趋势,而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植的水稻透光通风性好,长势喜人,不用进行稻瘟病防治。经测产,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植的水稻千粒重增加0.2克。

    秋收后,宋新华兑现承诺,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植的水稻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6元的价格卖给了今龙米业。职工们一算账,每亩地减少60元的农药化肥投入,加上产品高于市场价收购,种植户每公斤水稻增收0.2元。

    不少种植户彻底打消了心里的疑惑。“这宋老头还真不是瞎忽悠,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水稻真不错,明年我们也扩大种植面积。”第24作业站职工纷纷表示。

    随后,宋新华将其种植的产品加工成成品后带到上海粮油进出口公司进行了检测,结果全部达到国家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化肥残留、农药残留都是零,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这一检测结果令人振奋。

    但是,第11管理区主任高鲁江对这一检测结果仍持怀疑态度,他认为,通过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植的水稻,从生长过程的表象看,水稻根系发达,植株挺拔叶片上举、增厚,出米率高,符合有机水稻的标准。但化肥残留、农药残留都是零,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的检测结论,他还是不相信。于是,他通过同学关系,打7折,花费5000多元在东北农业大学做了检测,检测结果和宋新华做的一样。

    通过检测,高鲁江认识到这项技术是一个能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好项目。所以,他对宋新华的试验坚决支持,并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的汽车也成了宋新华的座驾,宋新华每次来农场他都开车接送。

    2013年,第24作业站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植水稻达到了1万亩。职工们由试试看、被动接受生物土壤修复技术到主动接受,如今,大家在生产上都听宋新华的。

    种植户顾峰种地320多亩,过去他种地不上心,每亩地投入多少、挣多少钱都不知道,加之他性格冲动,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动手,自己也没少吃亏。

    宋新华了解到他的情况后,除了在技术上指导他,还主动找他谈心,教导他:种地和与人相处一样,你对它有感情,它就给你增产量,要想做事想办法,不想做事找麻烦。

    对此,顾峰深受感动,他对宋新华说:“你不但教我种地,还教我做人,我父亲去世早,你以后就是我的师父,你让我怎么干我全听你的。”

    现在,顾峰成了宋新华的助手,平时他跟着师父学水稻种植技术,宋新华不在农场时,顾峰就把水稻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并用手机拍下来,用微信传给宋新华。

    去年插完秧后温度低,秧苗发蔫,宋新华看到后,指导作业站职工喷施生物植物生长剂,而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顾峰却只让喷160亩,他对宋新华说,另一半用作对比,对比结果出来后,是最好的教材,最有说服力。

    结果,喷完植物生长剂的秧苗三天就缓过来了,秋后亩产达到500多公斤,而没喷植物生长剂的水稻亩产只有250多公斤。

    这一年,宋新华在856农场工作渐入佳境,第24作业站的职工都和他成了朋友,走进稻田也不再寂寞,青蛙、昆虫的鸣叫声远远传来,似乎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是采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植的稻田,这回荡在天地间的田园交响曲令宋新华陶醉。

    宋新华的辛勤工作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北大荒股份856分公司生产部长韩兆明说,宋新华对第二故乡的热爱,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心令人敬佩,他扎扎实实地推广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2013年底上任的北大荒股份856分公司总经理金哲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感动,他对宋新华说,856分公司要全力支持推广生物土壤修复技术工作,今年要通过测土配方,做好可研性论证、专家论证等工作,扩大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植水稻的面积,并把推广这一技术写进农场职代会报告。

    此外,宋新华为收购使用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种植的水稻而成立的“米袋子”公司也运转良好,去年销售到上海的200吨“北大荒下乡知青大米”供不应求,这一切都令宋新华十分开心。

    “知青大米”出炉记

    兴凯湖,是东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4380平方公里,约两个太湖大小。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兴凯湖变成中俄界湖,南部属中国,北部属俄罗斯。在距离兴凯湖不远的公路旁,“黑龙江垦区生物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标牌高高耸立,宋新华的目的地就选在这里。

    在856农场24队的办公室,队长高鲁疆介绍,辖区内5.8万亩水稻田与兴凯湖灌渠接壤,是兴凯湖灌渠的第一个用水单位。由于使用的是兴凯湖天然湖水灌溉,这里的大米质量一向要高于其他邻近地区。但就像东北其他地方面临的情况一样,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也困扰着这里的农民。 “农民种地不仅要看老天脸色,还要祈祷粮价不跌,风险本来就很高,如果产量再下降,很可能白忙一年。 ”856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栽培室主任柴楠说,尽管专家和技术人员意识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的问题,但如何既保证产量又能可持续的发展却是个难题。

    尽管拿着在8511农场的试验结果,但当宋新华提出想在高鲁疆的24队大范围推广土壤修复技术时,种粮大户、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心里也没底。“一个退休老头,净鼓捣些整不明白的技术,能好使吗? ”856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栽培室主任柴楠当初也充满疑问。

    今年30岁的廖波和父母承包了3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由于全部采用大农场机械化作业,对技术有一定要求,主要都由他在管理。廖波回忆,包括他父母在内的许多农民都有一样的担心,“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宋新华当即带上这些农民,驱车1个多小时赶到了8511农场试验田。 “宋老师卷起裤脚就踩进地里,扒开土层让我们比较。 ”廖波看到,使用了土壤修复技术的土层明显松散。还有农民找来两块地里的水稻根系,发现使用土壤修复技术种出来的根系明显发达。“水稻的根系生长要超过30公分,根系过短,营养物质吸收得少,也更容易倒伏。 ”廖波说,去实地参观的都是经验丰富的农民,看到这两点区别后,大家就再也没了疑问。

    农民想通后,宋新华的土壤修复技术在856农场得到推广,今年使用该技术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为了确保每个环节都按规范操作,宋新华尽管已经60多岁,但在水田里一泡就是半天。 ”856农场24队主管技术员马弘楠告诉记者,从育秧、水田整地到插秧,宋新华从不落下。到了土壤净化剂与生物制肥素加草炭土的拌制过程,宋新华亲自监工,直到拌制好的生物肥无大颗粒,手抓成团,落地即散开。随后,在人工施用生物肥过程,他又安排农场人员3人一组,人与人间距10米,确保无漏洞。

    让马弘楠印象最深的是,今年7月1日,到了用飞机喷施发酵好的植物保护剂的时候。宋新华特别关照马弘楠赶到机场,确保飞机储存罐清洁和飞机喷施保护剂的亩用量准确。“植物保护剂要在水稻的孕穗前期、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施一遍,宋老师担心一旦飞机储存罐没清理干净,残存有农药的话,会影响植物保护剂的效果。 ”

    通过几个月努力,不少农民惊喜地发现,应用土壤修复技术后的水稻田热闹了,各种蛙叫虫鸣比往年响亮。承包有1700亩土地的卢勇波拿出500亩地使用新技术,在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后,他发现“水田里各种小鱼、小虫比往年明显多了。 ”更让卢勇波高兴的是,土壤得到修复,水稻的亩产量也和往年持平,大米的口感更好了。

    在856农场今龙米业加工厂,使用土壤修复技术种植的新稻谷已送到这里,即将加工成新米。在小山丘一样稻谷堆前,宋新华迫不及待弯下腰,捧起一把稻谷放在掌心揉搓起来。吹掉金黄色的稻壳,掌心留下几粒透着晶亮的白皙米粒。 “这一粒粒大米,从播种、育秧到施肥,我都没少操心,所以才叫‘知青大米’。 ”

    在今龙米业加工车间,从稻谷到大米,要经过清选、烘干、去石、去壳、鼓糙、抛光、色选等十几道工序。由于全部采用大型机械作业,大米加工真正做到标准化。宋新华说,他的“知青大米”有着许多先天优势:第一,虎林地区是中国绿色稻米之乡,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无污染,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第二,灌溉用水全部来自兴凯湖,是天然无污染的水源;第三,就像新疆昼夜温差大,水果特别甜一样,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足,能使营养成分在稻谷中充分累积;第四,和农村自主种地不同,垦区采用的是准军事化管理,农民种植有统一严格的管理;第五,856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的技术保障力量强,这里承接了农业部、中国农大、黑龙江省农科院等众多农业项目;第六,通过土壤修复,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稻谷更环保健康。

    米,是南方人的主食。米饭、米粥、饭团、泡饭,做法不一,却都离不开好米。但要论对米的喜爱和挑剔,却少有人能和“米痴”宋新华相比。年轻时在黑龙江吃了11年正宗东北大米,再回到上海后的宋新华才有了深切感受,“同样是米,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

    宋新华说,东北大米的特点是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烧出来的饭粒油亮,有股天然清香。但他在上海吃到的米少有这样的品质。自从重返东北推广土壤修复技术,重新和农民们打成一片。宋新华渐渐了解到,每年新产出的东北大米经粮贩子收购,经过多番倒腾,往往被混到一起,无法专一品种加工,影响大米口感。就算同样产自东北的大米,由于土壤土质、灌溉用水、水稻品种、加工工艺等不同,也会造成口感和营养上的区别。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华军:春风化雨润青山,清明祭祀陵园前,川陕苏区根据地,红色足迹映旬阳(组图)
·下一篇:荆菁:孙立哲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组图)
无相关新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荆菁:孙立哲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组图)
中红网:耕耘在第二故乡的田野上 应用生物技术帮助农
特稿:学雷锋树新风 争做时代好少年——麻城市乘马岗
华军:春风化雨润青山,清明祭祀陵园前,川陕苏区根
特稿:春风化雨润青山,清明祭祀陵园前,川陕苏区根
毛主席的忠诚警卫战士李文福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老同志相聚北京共同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
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暨《纪念徐帅诞辰120
《人民的医院,伟大的精神》纪念文集座谈会在北京举
河北丰宁红色收藏陈列馆昨日隆重开幕(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