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29年秋,年仅25岁的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广西,与主政广西的俞作柏、李明瑞政府接洽,领导广西党的全盘工作。他从广西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执行中央的指示,点燃了百色起义的熊熊火炬,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了为全国所瞩目的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百色,作为邓小平军事生涯的起点,这片红土地上的壮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饮马右江、雄姿英发的“邓政委”,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时刻牵挂百色老区的“老共产党员”,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带领各族人民走上富裕之路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2022年是邓小平同志逝世25周年,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唱响赓续红色血脉的主旋律,红七军军部旧址特别推出“永远的邓政委——足迹”专栏。从年少时期的笃志求学,励精图治,到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从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到改革岁月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邓小平一生的奋斗历程留下许多光辉印记,勾勒出邓小平初心为民,矢志复兴的历史曲线。追寻光辉足迹,领略伟人风采,致敬革命先辈!在伟大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足迹·第十期武汉八七会议会址
1927年7月初,邓小平辗转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随即到中央军委报到。经中央军委介绍,被安排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担任中央秘书。主要工作是管理文件、交通、机要等项事务,在中央的重要会议上作记录和起草一些次要性的文件。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同中国共产党决裂,随后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逮捕、大屠杀。至此,国共合作领导的大革命宣告失败。中共各级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刚到武汉党中央机关工作不久的邓小平,随中共中央机关辗转于汉口、武昌,顽强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为适应白色恐怖下秘密工作的需要,他将自己的名字由“邓希贤”改为“邓小平”。
▲油画《南昌起义》,黎冰鸿绘。(图源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公众号)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8月7日,为了检查和纠正党在大革命后期的严重错误,制定新的路线和政策,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的中央紧急会议在汉口召开,即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旧址(图源网络)
八七会议会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鄱阳街139号。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依托八七会议旧址而建,是1920年英国人建造的一排西式公寓(时称“怡和新房”)的一部分。1978年8月7日,纪念馆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题写 “八七会议会址” 馆名。
▲邓小平所作的八七会议记录手稿(图源《邓小平传》)
当时,作为中共中央秘书的邓小平参加了会议的筹备工作。他第一批来到会场,又是最晚走的,负责有关的会务工作,并担任会议记录。现在得以保存下来的八七会议上的报告和发言记录,都出自他之手。
▲油画《八七会议》 沈尧伊绘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
▲按原样进行复原陈列的八七会议会场(图源网络)
此次会议有三项议程:一是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作报告,指出党在此前的错误及今后的工作路线;二是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会作《将来工作方针》的报告;三是改组中央政治局。会议坚决纠正了党内的右倾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即源于此。毛泽东的发言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也是他第一次参加中央级别的重要会议。为了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1927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中共中央迁往上海。10月,邓小平随中共中央机关从武汉秘密迁往上海。
▲1980年7月,邓小平参观八七会议纪念馆 (图源《邓小平传》)
▲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亲笔题写的“八七会议会址”匾额 (图源网络)
▲八七会议会址(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