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王继红:“那王爷”的知青情
2022-05-31 11:19:06
作者:王继红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京城玩瓷器的人里,有位研究收藏的“那王爷”。其实“那王爷”本名叫李有臣,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搞瓷器收藏30多年,多年的收集和潜心钻研,使他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和鉴赏家。

    难忘的知青岁月

    我们采访的题目是知青的那些事,所以问的问题也直奔主题。在回答知青岁月什么事情让你最难忘的问题时,李有臣说:“我1968年到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插队。光阴如梭,转眼下乡已40多年了。回想当年,无数知青离别亲人,离别城市,来到内蒙古科尔沁,接受了10年的下乡磨炼,其中的甘苦只有过来人才能够深深体会,但是很多人至今不悔。是的,下乡的10年生活就像一首回味无穷的诗,其中填满了幻想、欢乐、悲哀和痛苦,多少年过去了,那段经历始终不会忘记,因为它已经深深地刻印在许许多多知青的生命中去了。”他说,他感觉最深的是大草原农牧民的包容,十几岁的孩子,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还到处惹事,农牧民把知青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教生活、劳动,得到锻炼,没有那10年的插队生活也没有他的今天。 10年的下乡生活真是刻骨铭心哪。

    他说,自己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很多画展上都有他的作品,在少年宫里,他上小学时就背一个小画夹,到处去写生,招来很多羡慕的目光,如果不搞文化大革命,他现在可能就是一个画家。到了内蒙科尔沁后出版报、写标语那些写写画画的事,自然就非他莫属了。李有臣是一个干什么就想干好的人,责任心强、好琢磨、好发明、好创作、好玩。当知青时就发明了很多东西,至今还记忆犹新。有的人说他是比七十三行还多一行的人,他1972年结婚,旗里还给了好多木头安家,儿子出生都是他自己接生的。

    1972年搞冷冻精液配种,那可是高科技范围,他发明一个土显微镜,不花钱,用起来也方便。可以放大1000多倍,把牛羊的精液,放一点到显微镜下,看看都活起来,呼呼地爬,大家认为可了不得了,这下不但轰动了旗里,连盟里也知道了,为这还开了现场会。那天来了一辆汽车,把他拉到盟里,给了工程师待遇,一天给2.8元。搞起了液氮下牛羊精液冷冻工程,在营养成分里,零下170度的低温下精子可以永远不死, 1986赶上地震,最后这事也不了了之了。

    他觉得生活没有亏待了自己,那时,他做了一个照相机,满世界照相,3毛、5毛一张,一天能挣好多钱,照出的相片真好,镜头是自己磨的,暖壶壳做的外壳,暗箱、暗盒自己制造、显影液、定影液自己配置,只让家里给邮些胶卷。他对记者说:过去的相机是一个木盒子,打一个针孔,按一个废胶卷的轴,鸡牌鞋油里安一个蹦簧,咔嚓一声就照一张,做好一个针孔照相机,效果很好。后来利用探亲的机会,买了一个135的照相机,为草原的农牧民服务,那时不叫个体户,但知青能凭本事自己养活自己,队里也是允许的。 洗出的照片,还在脸盆的水里呢,牧民的孩子一个个小脏手捞起就拿走了,那才叫生活。

    那时,走到谁家农牧民都非常善良。渴了饿了特随便,炒米、奶油一吃就饱了。他的三个孩子都是在草原上出生的,在代销点里想吃什么水果、点心都能随便吃。直到现在,在北京他想草原上什么吃的,牧民们都能给他寄来。说着让他的孩子,拿出一罐黄油给记者看,告诉说,这是从内蒙草原寄来的,面包加上内蒙的黄油,特别好吃,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他两三年回内蒙一趟,跟当地牧民保持了多少年的关系和感情。

    “那王爷”的由来

    李有臣,回族,1950年 9 月出生于北京宣武区南城著名的牛街,从小耳儒目染中国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1968年,李有臣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即民族英雄噶达梅林的故乡插队落户。在10多年的知青生涯里,受到回、蒙、满、汉多种文化的熏陶,铸就其豪爽不羁、乐善好施的性格,他不但兴趣广泛,而且广交朋友,与草原上的人们结下深厚的友情。从草原回到北京后,他才有条件开始学习文物古董方面的知识,来弥补当年的遗憾。他博览群书,广泛实践,苦心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达到痴迷的程度。为寻觅古瓷标本,他跑遍京城的建筑工地、渣土消纳场所,与拾荒者一起扒土堆。甚至曾经在掘土机的轰鸣声中,于工地的土坑旁守候长达半月有余。

    后来因工伤回家病休,更是将全部时间和精力用于收集古瓷标本,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的深入,李有臣收集的古瓷片有了质的飞跃,都是北京地区出土的历代官窑和民窑精品瓷器的遗存。由于一般窑口遗址地的瓷片都是残品或次品,相比之下,在北京地区采集到的瓷片较少受到土壤中酸的侵蚀,品相保存良好,而且较容易得到官窑所产的御用珍品的样片。为使古瓷标本系列化和规模化,达到较高的参考价值,他去粗留精,只保留官窑、名窑的瓷片。

    20余年来,李有臣收藏的古瓷标本多达数万枚。他将这些瓷片,按年代和口分门别类归纳,真正实现了系列化和规模化。取出其中的任何一枚,都是瓷片中的精品,是古瓷片爱好者孜孜以求的。有些珍品瓷片,连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都称罕见。

    在研究古瓷标本的基础上,他还逐渐开始收集古瓷整器。凭着多年努力,在全国各地收藏到了一些国宝级重器。随着他在北京收藏界知名度的提高,北京陶瓷培训班聘其任教,先后辅导中外学生达数十人。

    在研究瓷片方面李有臣是北京首屈一指的人物,拿那王爷自己的话说,那是京城头一份。在北京报国寺的中国古陶瓷馆,李有臣开设的主营古瓷的店铺《天一藏》、藏龙收藏网北京站、已经成为北京地区的瓷器爱好者聚集交流的场所。2007年,由他撰写的《天一藏中国古陶瓷标本集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一本大型图录,收入了500余片宋元至明清的古瓷片精品,品类丰富,价值较高,颇便于收藏爱好者学习和鉴赏。作者从数万件瓷片优中选优,荟集成书,配以精美的图片和简明扼要的说明文字,以满足古陶瓷研究者和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需要。

    作为在北京古陶瓷收藏界声誉卓著的行家,李有臣先生曾多次应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的邀请出任佳宾并为藏友开办讲座。李有臣在央视网、中国古玩论坛、藏龙收藏网和他创办的北京收藏网时的网名叫“那日贵”,因为他在陶瓷界富有实战经验,加之他又是3个网站版主,所以网友们便尊称他为“那王爷”。“那王爷”不仅仅是个尊称,也是李有臣气质、语言、神态、形象的一个象征,他就像北京的一个“爷”,在广大网友和藏友的心目中,李有臣是收藏界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割舍不下的科尔沁

    李有臣认为:知青当中不论是当时下乡的环境、插队到农村的时间 ,还是回来艰苦创业的过程,他都是比较典型的。

    1979年,在知青返城大潮中,李有臣携妻带子重归故里。当时上有年迈父母,下有3个幼子,作为弟妹5人中的长兄,为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度过了一段艰难辛苦的岁月。在担任采购业务员的同时,他依靠自学掌握的电子技术给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或攒电视或维修电器,并且孜孜不倦地攻读电大课程,取得电子专科毕业证书。电视机用的是大中电器张大中的商标和元器件,由于工艺精、质量好,他修的、攒的电视机受的各方面的好评,成了北京市场上的畅销货。为此,他经济上也打了翻身仗,为以后的收藏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他有了钱以后,割舍不下的就是对科尔沁草原的这份感情。当地老乡来北京有事的、看病的只要求到他,他都无私的给以帮助,给钱,給物不说,他能让那些农牧民到自家里住宿、吃饭,这是很多回城知青做不到的。

    1998年内蒙遭了洪灾,发了大水。10几个知青商量着救灾,他拿了1万元,买的衣服、布料、头巾、日用品,带着全家去了内蒙。都是熟人,到那后这家送点钱,那家送点东西,把钱也花的差不多了。要走时,一牧民出于对他的信任,领来两个孩子,告诉说:“家没了,你说怎么办呢?这孩子交给您了。”一会儿给凑了十好几个。当时他就决定将这些孩子带回北京。路上,到通辽上火车时没有到北京的硬座,只好给买卧铺,这20个孩子那坐过卧铺,连火车都没做过,看到什么都感到好奇。到北京后,他利用自己的亲戚、熟人、工作的关系,费了一番周折,在“菜百”、洗浴中心、甘家口商场和一些大学的保安岗位,给这些孩子一一安排了工作。没事时,让自己的孩子用汽车拉着,大冷的天里一一视察他们的工作。这些孩子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北京话,这是最大难题。帽子戴歪了,让他正过来,都听不懂。孩子都是好孩子,但从内蒙一下子来到北京,这种环境非常不适应,又没经过培训,也不懂工作纪律,在“菜百”看他们吃中午饭,吃的大馒头和鱼,馒头随便吃,到宿舍一看,馒头扔的到处都是,浪费的很厉害。有的还打架、拿超市里的东西,一个人的气质、觉悟是环境造就的,是培养出来的,把牧民的孩子放在这儿,那种感觉没法说。看到这些孩子的素质,又怕他们吃亏,又怕他们惹事。他心里那个急呀,一气之下,他爱人住进了医院,这些孩子都非常有良心,十几个孩子排着队到医院去看他们的婶,到了病床前齐刷刷的给举手敬礼,惹得医生护士问这什么级别的干部,这么多人给她敬礼,李有臣只能说:“这都是我儿子。”

    这批孩子留下来,发展最好的是郭玉辉,现在在中关村开了个电子商店,也结了婚,有了孩子,找了个北广传媒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叫张丹,也是内蒙通辽人,很干练、利索、能干,在内蒙汉人里也是佼佼者。郭玉辉拿李有臣这儿当自己家,大事小情都跟他商量,听他的意见。结婚时,来跟他商量看这婚事怎样办,他当时说:“我儿子怎样办我就出钱给你怎样办”。婚礼是8月8号奥运开幕式那天办的,天上直升飞机开着(奥运会上准备的),地上几十辆豪华车队从香山接了新娘子,走了大半个北京城,请了几十桌亲朋好友来捧场,婚礼办得热热闹闹很气派,双方家长都很满意。新郎新娘将婚礼的录像做成了光盘,拿到大草原上,告诉乡亲们这是李叔给我办的,受到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李有臣先后一共从内蒙带到北京3批共60多个孩子,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了很多钱不说,不知操了多少心。但李有臣把这批孩子带出来,让他们开了眼界,见了世面,知道了除了他们放牧牛羊的生活,还有一个更精彩的世界。即便后来有的孩子不适应,回了内蒙,也都各自找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有了新的工作,新的发展。他为科尔沁草原培养了一批有生力量,这是他认为做的最成功得一件事。

    后记 :我们眼中的李友臣大叔

    郭玉辉、张丹

    作为一个晚辈,一个受大叔帮助提携多年的晚辈,可以说李有臣大叔是我的恩人,大姑大叔是非常善良的人, 99年李有臣大叔跟刘如风姑姑作为我们村的知青,回村来看望我们。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感觉他们虽然是从北京来的但是却对我们很热情,给我们带了很多新鲜东西,当时我初中毕业后做了一名瓦工,大叔大姑看到我们这些年轻孩子时,鼓励我们走出去,到外面闯闯,接受新事物,不久李友臣大叔大姑来信了,在北京给我们找工作了,下火车把我接到他家里去吃饭。并且给我在中央民族大学食堂找了工作,我从拖地干起,打水打饭到最后做了库管,网管,非典那年,我利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优势,在中关村做起了外蒙古来中国买电脑人的翻译,后来我找个柜台做学徒半年后自己租了摊位做起了电脑买卖,这些年,大姑大叔就是我在北京的亲人,大叔总是说,你就是我的第4个儿子,逢年过节,大叔大姑总是想着我,叫我一起过节。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罗愤:火线策反 解放上海(组图)
·下一篇:王继红: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组图)
无相关新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王继红: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组图
王继红:“那王爷”的知青情
教育部成立调查组全面彻查教材插图问题:将严肃追责
夺回我们一度失守的意识形态上甘岭(图)
“我是臺灣人 ,也是中國人”——魏明仁創建臺灣愛祖
58年朱良才上将主动辞职,毛主席觉得不可思议:荣臻
罗愤:火线策反 解放上海(组图)
特稿:火线策反 解放上海(组图)
胡俊娟:我第一次目睹争夺生命的死神(组图)
特稿:六一儿童节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