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出身于蓝田县一户比较殷实的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明好学,读书时,即能熟读背诵,又能深刻理解,学以致用。参加革命后,无论是担任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关中地委书记等领导职务,还是分管文化、教育、宣传等工作,在以主要精力从事革命事业的同时,他丝毫没有减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热爱与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外公担任陕西省委领导职务,主管宣传教育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创建和培育了陕西党领导的第一个职业化革命戏曲团体——关中秦腔剧团,即八一剧团。外公亲自为剧团写剧本,创作新“秦腔”。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他先后改编了大型传统戏《三滴血》、《石达开》和现代剧《民族魂》。1942年10月,八一剧团徒步赴延安公演,历时两个多月,演出60多场,轰动延安。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演出时,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毛泽东称赞说,戏的内容和表演都很好,并委托中央办公厅给剧团赠送了“推陈出新”四个大字的幕幛。
外公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有加,经常手不释卷,自得其乐。经年的积累,使他谙熟文史,造诣深厚。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之初国家干部队伍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外公的国学修养和古籍功底,在他那个时代的革命者当中,特别是领导干部当中,已是难得一见。解放后,外公先后任西安市委副书记、书记、第一书记。陕西省委第二书记、陕西省常务副省长、省长。即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学养,又身在其位,使他具备了超脱历史局限的大智慧,在对文物古迹的整修、发拙及保护问题上,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起到了一般人起不到的作用。
陕西是个文物大省,地上地下都是宝。早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他就十分注重对文物的保护,每到一处,都再三叮咛要把革命的遗址遗物和历史文物保护好。1953年到1954年,外公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宣传部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副主任期间,多次要求西北文化局的负责同志,对各地的文物古迹、革命遗址进行普查。“丝绸之路”沿线的天水麦积山、敦煌莫高窟、吐鲁番古城、青海塔尔寺、宁夏清真寺、临潼华清池、华阴西岳庙以及黄帝陵、秦始皇陵、唐乾陵等关中帝王陵墓,这些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文物古迹,被他视为瑰宝,陆续纳入保护的范围。他说:这些文化遗迹,现在回到了人民怀抱,如果在我们手里遭到破坏,就是犯罪。在他主政西安和陕西期间,确定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当省文化局的领导同志向他汇报全省文物经过大力挖掘,共出土文物27600余件,整理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11900余件时,他高兴地说:“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在国家财力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西安碑林、兴庆宫、半坡博物馆等10多项重点文物古迹的整修工程先后上马开工,在外公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市两级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顺利按期完成。1958年秋,当时的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在新城办公,因为机关单位多,住房紧张,省人委办公厅有人提出把新城黄楼拆了盖办公楼,外公严肃地说:“这座黄楼,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指挥大楼,中外闻名,有历史意义,怎么能拆?谁拆谁犯错误。”
外公为陕西乃至西北文物古迹和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所做出的努力和特殊贡献,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陕西文化保护工作的奠基人。这是我做为他的一个后代,永远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