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重要领导人重要讲话中引用了恩格斯一段重要论述即“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然后讲话中做出结论说:“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通过引用恩格斯这段重要论述推论出的具体结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呢?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恩格斯的这段重要论述在什么背景下讲的,其确切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恩格斯这段重要论述是在其《反杜林论》第三编第二章第一段(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618页)中阐发的,第一段的全文是: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觉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这些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
为了说明恩格斯这段论述的科学含义,有必要简要介绍《反杜林论》一书的背景、目的、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思想。书名顾名思义就是对德国当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批判。杜林曾经做过法院见习法官和柏林大学私人讲师。19世纪60年代末写过文章评论刚出版的《资本论》,马克思当时就说杜林根本没有察觉到《资本论》中的崭新思想,恩格斯已经看出杜林的观点是“庸俗经济学”。但当时杜林影响极小,马克思恩格斯根本就没有搭理杜林。70年代以后,杜林突然改信社会主义,出版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方面的三大部头巨著,标榜自己在这三个领域实现了全面和根本变革,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变革,是创新的产物。但实际上这三本书充满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庸俗唯物论、庸俗经济学、伦理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并竭力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该书在当时德国影响很大,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许多领导人包括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不同程度都受到杜林思想影响,倍倍尔写文章甚至赞扬杜林是社会主义方面的“优秀著作”。在这种情况下,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马克思恩格斯决心“收拾”杜林。这一艰巨任务就由恩格斯承担下来。恩格斯从1876年5月开始一直到1878年7月,最初以论文形式分别刊载于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1878年7月出版单行本,恩格斯写了第一版序言。全书分为三编内容,分别批判杜林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方面的荒谬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也是恩格斯一生最大部头的一部著作。1880年,该书《概论》部分与第三编一、二章合在一起,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书名在法国出版单行本。列宁把《反杜林论》以及《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三本书看做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杜林的这三部著作也有内在联系,其哲学依据就是他的《哲学教程》一书中鼓吹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杜林在本体论上是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和思维方法上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他认为,哲学就是由类似于数学中的公理、化学中的元素的最简单成分、原则构成的。这种公理、元素、成分、原则以往所有哲学家都没有发现,他是第一个发现和创新的。这种哲学的功能、价值就是由原则和简单成分构成各门具体科学的全部知识,如同数学公理构成全部数学、化学元素构成全部化合物一样。杜林头脑中发现了哲学的这种最简单成分、原则就是“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定数率”、“平等公平”、“矛盾等于背理”等等。他的全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杜林坐在屋子里依靠他的哲学简单成分和原则特别是所谓离开社会历史条件、离开社会关系、离开阶级甚至离开性别的抽象的两个人“普遍公平原则”构成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要有“公平”取代。由此进一步推论出他的全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并标榜为是对以往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变革和创新。恩格斯认为,从哲学角度杜林的根本错误一是作为哲学观点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先生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二就是他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对个别是指导关系,任何个别确实需要一般指导,但归根结底也是现实研究的结果,而非离开现实由一般构成。因此杜林的全部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都是建立在他的这种唯心主义思维方式和唯心史观基础上的。杜林自己标榜为根本变革和创新,实质完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所有思想家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共同的思维方法的延续,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尽管以往的这些思想家思维方法是唯心主义的,但他们的一些具体的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某些观点还是有一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的。恩格斯认为,杜林全部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观点都是对前人的抄袭,而且是拙劣的抄袭,是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倒退。
《反杜林论》是一部典型的论战性著作,但恩格斯在本书第二版《序言》中说,本书“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为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而这一阐述包含了相当多的领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所以这本书全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尤其针对杜林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唯心主义方法,在较多地方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理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如在《概论》一章中第一段一开始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这就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以往任何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和研究方法。恩格斯本书哲学编、经济学编系统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和庸俗经济学的观点之后,就在社会主义编中系统批判杜林的所谓“社会主义观点”。这编第一章“历史”部分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特别是高度评价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合理性及其历史功绩。但由于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不成熟的无产阶级、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当欧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之后,空想社会主义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且竭力反对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就把社会主义学说变成折中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恩格斯认为,为了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8页)这个现实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基础上。因此恩格斯在社会主义编第二章“理论”中就系统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笔者本文开始就把这一章第一段整段照搬过来。
这一段有三层有区别但相关联的含义。第一层含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直接阐明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阶级的存在和划分也是受生产及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第二层含义(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是在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决定性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一切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的深层次的终极的物质原因都应当从“生产方式和交换行为的变更中”即经济关系的变革、变更中去寻找,而不应该从主观头脑、观念中,从抽象的永恒真理、正义中去寻找。实际是批判以往所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的论证方法。揭示科学社会主义与其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和思维方法。第三层含义(对现存)实际是再次阐明人们对现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的认识的产生归根结底源于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变化,消除社会弊端的物质手段也不是头脑中发明出来,而是从生产方式的变更中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