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认为:毛泽东对自己一生中得意之笔的定评,也不是随口说的,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共和国建立之后,又打了抗美援朝和印度边界反击战,除珍宝岛之战外,后来再没打过大仗,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回顾自己一生的军事行动,觉得生死存亡在毫发之间的而又是指挥若定奇谋迭出的时期,还是“四渡赤水”。此后,再也没有见过毛泽东自评自己一生得意之笔,也没有谁再传出另外的得意之笔,可见毛的严谨和对自己自评的负责任。
同是一支红军队伍,在遵义会议前后却是完全两样的作战状态。同是面对蒋介石追堵围歼,在遵义会议前后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应对方略。毛泽东从来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硬碰硬”,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既要大踏步前进,也要大踏步后退,调动敌人,机动作战,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兵不厌诈,声东击西,忽东忽西,出敌不意。“四渡赤水”就是这些战术灵活运用的天才之作。
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最近一次会议上说:像四渡赤水这样的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极其罕见。能够称之为天才杰作的,在古代恐怕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借东风”和“空城计”了。 对四渡赤水的评价,是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而作的总结。当年,红军将领并不是这样认识的。他们对四渡赤水在军事指挥上的运用之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是很不理解,甚至公然反对。
红军将领转变认识,真正“服”毛泽东是在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站稳了脚跟,进行历史反思,回过头来看,才深深感到四渡赤水在军事指挥上是个折转点;才承认毛泽东的军事谋略在党内无以出其右。不仅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者们服了,连行伍出身、什么仗都打过的军事指挥员们也服了。萧华写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是对毛泽东自遵义会议后指挥红军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的生动总结,反映了经历过长征艰难困苦的那一代人发自内心的由衷感佩。
2010年11月20日《文摘报》载秦铁《父亲博古在遵义会议后》一文,也完全印证了石仲泉老师的以上那一段话,该文写道:
“如果说父亲早期还对自己的指挥权被剥夺有一些想法,到了后来,他则完全信任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并发自内心地支持他。当张国焘要带着红四方面军南下的时候,还曾经找过我父亲,反复强调说遵义会议不合法,四方面军不同意,但是父亲没有动摇。”
“四渡赤水”之战,是在十分艰难曲折的斗争环境下所取得的辉煌胜利,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红军战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得意之笔,它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刻的政治、军事、思想内涵。因此,我不赞成夏宇立先生的《考》文观点,提出来与先生商榷,以期得到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