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收藏>>正文
红色收藏:一张珍贵的抗战宣传画(组图)
来源:红藏视界
作者:洪荣昌
浏览次数:
2025-08-18 10:42:59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如同散落的星辰,每一件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温度与记忆。在我的收藏藏品中,有一张抗战宣传画格外引人注目。它泛黄的纸张上布满岁月的痕迹,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这张宣传画不仅是一幅凝聚着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的生动见证,它将我们带回那个山河破碎却斗志昂扬的年代,诉说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故事。

    宣传画的视觉叙事:呐喊与希望的交织

    这张宣传画的构图极具匠心,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信息与情感诉求,构成了一幅完整而有力的视觉叙事。

    宣传画的上部设计为一个拱形框,这种造型在传统建筑中常象征着庄重与权威,在这里则隐喻着团结与守护的力量。框内从右至左用遒劲有力地书写着“援助英勇抗日的东北义勇军及白区被难的革命战士”。其下方则是“募捐叁万元”五个醒目的大字,字体更大、更突出,仿佛一声振聋发聩的号召,直接将行动目标呈现在人们眼前。这简洁而有力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仿佛在向每一个看到它的人发出灵魂的叩问:在国家危难之际,你是否愿意伸出援手?

    画面的中间部分是宣传募捐的理由及其捐款意义的文字说明,这部分内容如同宣传画的“灵魂注解”,为整个号召提供了坚实的逻辑支撑。文字以清晰的排版阐述了当时严峻的形势: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国民党反动派不仅不抵抗,反而勾结日寇,对革命战士与爱国群众残酷镇压。东北义勇军孤军奋战,缺衣少食;白区同志身陷囹圄,家属流离失所…… 这些文字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侵略者的愤怒、对反动派的谴责,以及对受难者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它明确指出“援助他们,就是援助我们自己;保卫东北,就是保卫全中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对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形成了强烈的激励和动员。

    宣传画的下部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漫画,这是整个作品视觉冲击力最强的部分,也是情感表达最集中的载体。漫画采用了对比强烈的构图方式,将绝望与希望、残暴与英勇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漫画的中间位置,是张牙舞爪的帝国主义侵略者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形象:帝国主义手持杀人的枪支,面目狰狞,眼神中充满贪婪与残忍;旁边的国民党反动派则穿着笔挺的军装,却背对着受难的群众,与日寇勾肩搭背,露出阴险的笑容。他们脚下是倒在血泊中的东北工农群众,有的群众紧握拳头,眼中充满不甘与愤怒;有的则倒在地上,气息奄奄,却依然望着远方,仿佛在期盼着救赎。这一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东北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嘴脸。

    然而,这幅漫画并非只有绝望的底色,它更在黑暗中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漫画的左右两边,分别是两支英勇的武装力量:左边是工农红军,战士们身着朴素的军装,头戴红星帽,手持步枪,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冲锋,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革命的斗志与对胜利的渴望;右边是东北义勇军,他们虽然装备简陋,有的手持大刀,有的扛着土枪,身上的衣服沾满尘土,却个个精神抖擞,脸上写满了保家卫国的决心。两支队伍相向而行,如同两股奔腾的洪流,共同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发起猛烈进攻。这种画面布局不仅展现了工农红军与东北义勇军并肩战斗的英勇姿态,更巧妙地传递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念 —— 无论来自苏区还是东北,无论属于正规红军还是民间武装,只要为了抗日救国的共同目标,就能形成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整个画面线条粗犷有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人在看到它的瞬间就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壮,以及中国人民在绝境中奋起抗争的不屈精神。

    幕后力量:中央苏区革命互济总会的使命担当

    这张宣传画的印发单位是中央苏区革命互济总会,这个在历史文献中略显陌生的组织,实则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存在与行动,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中国革命互济会的成立,源于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革命同志的迫切需求。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展开了疯狂的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全国各地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中,许多革命同志被捕入狱、惨遭杀害,他们的家属也陷入了无依无靠的困境;与此同时,红军在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日益激烈,伤员救治、物资补给等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救济受难的同志,凝聚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救济组织。1929年底至1930年初,中国革命互济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议救济大计,并通过了《中国革命互济会章程》。

    根据章程,互济会的工作范围广泛而具体,每一项都紧扣革命需要与群众诉求。它不仅要开展拥护红军、反对国民党军进攻苏维埃区域的宣传活动,通过印发传单、组织集会等方式,向全国人民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还要坚决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积极参与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同志,通过聘请律师、组织请愿、筹集营救资金等方式,为身陷囹圄的革命者争取生机;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在国内外募捐、筹措经费的重任,这些经费一部分用于援助工人斗争,为罢工工人提供生活补贴;另一部分则用于援助遇难同志的家属,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等问题。这些工作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同志的关怀和保护,更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共产党人也没有忘记那些为革命付出牺牲的同志及其家属,始终将“团结”与“互助”作为战胜困难的法宝。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央苏区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革命互济会的工作重心也逐渐向苏区转移。1933年4月12日,中央苏区革命互济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隆重召开,来自苏区各地的代表带着群众的期盼与革命的热情参会。大会正式成立了苏区革命互济总会,并选举潘子兴为主任。潘子兴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革命者,他早年参加工人运动,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由他领导互济会,充分体现了党对这一工作的重视。

    从此,苏区革命互济总会在中央苏区的革命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深入城镇乡村,通过建立基层分会、发展会员等方式,将互济工作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在宣传方面,除了印发这张大型抗战宣传画外,还组织宣传员走街串巷,用快板、山歌、讲故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互济会的使命;在募捐方面,它制定了详细的募捐计划,既有针对机关干部、红军战士的定期捐款,也有面向普通群众的自愿捐献,甚至还组织了“义卖会”“义演”等活动,让募捐工作充满温情与活力;在援助方面,它建立了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及时向白区转送援助资金,救济遇难家属,为前线红军输送药品、棉衣等物资。苏区革命互济总会的工作,像一条温暖的纽带,将苏区人民与白区同志、红军战士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苏区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浴血荣光:东北义勇军的抗争史诗

    宣传画中与工农红军并肩作战的东北义勇军,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上崛起的抗日英雄群体,他们用血肉之躯在白山黑水间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抗争史诗。

    东北义勇军,亦称东北抗日义勇军,其诞生与“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节点紧密相连。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随后以此为借口,向沈阳北大营发起进攻。当时,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下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导致日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三省的大部分地区。东北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东北大地,他们烧杀抢掠、强占土地、掠夺资源,推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东北人民瞬间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据史料记载,仅在事变后的一年内,东北各地就发生日军大规模屠杀事件数十起,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面对这种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东北各阶层群众没有选择屈服。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东北军官兵、警察等纷纷挺身而出,拿起武器,组成各种抗日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名称各异,有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也有大刀会、红枪会等民间组织,但他们的目标高度一致—— 抗击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东北义勇军的规模迅速扩大,多时达三十万人以上,活动区域遍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城镇乡村、山林荒野。他们虽然装备简陋,许多人只有大刀、长矛,甚至是自制的土枪土炮,与装备精良的日军相比差距悬殊,但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奋勇杀敌,为保卫民族独立而战。

    在东北义勇军的抗争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战斗事迹。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31年11月,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的马占山,不顾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毅然率部在嫩江桥阻击日军。战斗中,将士们抱着“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用劣势装备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甚至组织敢死队夜袭日军阵地,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江桥抗战虽然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除了正规部队改编的义勇军外,民间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在辽宁,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活跃在辽东半岛,他们利用山地地形,开展游击战,多次袭击日军据点,破坏日军交通线。邓铁梅曾说:“我们中国人,生是中国的人,死是中国的鬼,宁死不当亡国奴!”这种铮铮誓言,道出了所有义勇军战士的心声。在吉林,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在镜泊湖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他们依靠当地群众的支持,利用冰湖地形设下埋伏,一举歼灭日军数百人,创造了“镜泊湖连环战”的辉煌战绩。

    东北义勇军的抗争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缺乏统一的指挥、装备补给困难、内部矛盾重重等,但他们的斗争从未停止。他们的出现,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让“抗日救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也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大量歼灭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据统计,从1931年到1933年初,东北义勇军共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毙伤日伪军数万人,延缓了日军全面侵华的步伐。他们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为后来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英雄群像:在历史洪流中坚守初心的人们

    在东北义勇军的崛起与抗争中,有一位将领的名字格外值得铭记—— 他就是黄显声,这位爱国将领,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沦陷的那个夜晚,辽宁省警务处处长黄显声正驻守在沈阳城内。他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暴行:街道上枪声四起,百姓的哭喊声、日军的狂笑声交织在一起,昔日繁华的沈阳城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黄显声心中充满了愤恨和痛心,他深知,如果再按照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命令”消极待命,东北大地将彻底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人民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我们是军人!” 黄显声在日记中写道,他下定决心,要拉起队伍,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

    黄显声是当时东北军将领中唯一公开不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的人。在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感召下,他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他深知,仅凭一腔热血无法战胜强敌,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抗日斗争。于是,他积极与张学良将军沟通,陈述抗日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最终取得了张学良的默许与支持。随后,黄显声以辽宁省警务处的名义,迅速制定了《抗日义勇军编委方案》。这份方案详细规定了义勇军的组织原则 ——“统一指挥、分散作战”,组建程序 ——“由各地警务人员牵头,吸纳爱国群众、散兵游勇”,奖励办法 ——“对作战英勇者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经费来源 ——“自筹与募捐相结合”等,为抗日义勇军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在黄显声的积极推动下,辽宁各地的抗日义勇军迅速组建起来。他将全省划分为多个抗日区域,派遣得力的警务人员前往各地指导义勇军建设;他还利用警务处的资源,为义勇军提供武器弹药和通讯设备,甚至亲自培训义勇军骨干,传授作战技巧。在他的努力下,辽宁的义勇军很快形成了战斗力,多次对日军发起袭击,给侵略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烦。黄显声的行动,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展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认同和支持。他的努力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和苏区人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援着东北的抗日斗争。除了通过苏区革命互济总会印发这张大型宣传画进行宣传动员外,还通过“反帝拥苏同盟”等群众组织,发动苏区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捐款捐物,支援东北义勇军。

    在苏区的城镇乡村,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机关干部们主动捐出自己的津贴,红军战士们将节省下来的粮食和衣物捐献出来;乡村的农民们把自家种的粮食、棉花送到互济会的办公点,有的老人甚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银饰拿出来,说“把这个熔了,给东北的好汉们买枪!”妇女们则自发组织起来,日夜赶制棉衣、布鞋,她们的手上磨出了水泡,却依然笑着说:“东北的战士们穿着我们做的棉衣,就不会冻着了。”孩子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在街头巷尾表演节目,向路人宣传抗日,把得到的铜板小心翼翼地放进募捐箱。这些行动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了真挚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苏区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和革命精神,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历史回响:红色记忆的时代价值

    这张抗战宣传画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最大型的抗日宣传画,它的珍贵性不仅在于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和精神内涵。作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就积极倡导抗日救国、团结一切力量抗击侵略的坚定立场,见证了东北义勇军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也见证了苏区人民与全国人民心连心、共赴国难的爱国情怀。

    从艺术价值来看,这张宣传画将文字与图像完美结合,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号召和震撼人心的视觉画面,实现了政治宣传与艺术表达的高度统一。它的构图设计、人物塑造、文字排版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为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革命宣传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它更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不挠和英勇无畏。

    这张宣传画是红色记忆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它所传递的“团结互助、共抗外侮”的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洪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提醒着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建设国家;在新时代,它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在当今时代,我们虽然远离了战争的硝烟,生活在和平与繁荣的环境中,但那段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历史却永远不能忘记。这张抗战宣传画就像一位无声的历史老师,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据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有了像东北义勇军这样的英雄群体,有了像黄显声这样的爱国将领,有了千千万万支援抗日的普通群众,中华民族才能在绝境中奋起,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缅怀先烈不是为了沉溺于悲伤,而是为了将他们的精神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张宣传画所承载的团结精神、抗争精神、爱国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以这张珍贵的抗战宣传画为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无论是面对发展中的困难挑战,还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都要传承先烈们团结互助、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张宣传画所见证的历史,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它所象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郑州红色收藏家曝光百件老报刊,记录80年前海外媒体对“日本无条件投降”事件相关报道(组图)
·下一篇:无
·郑州红色收藏家曝光百件老报刊,记录80年前海外媒体对“日本无条件投降”事件相
·莫把珍品当赝品(组图)
·洪荣昌的传奇故事(组图)
·匠心载道:崔旺应《高风亮节》紫砂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化意义(组图)
·红色收藏:“滨海八年:八路军115师山东抗战全纪实”——1945年原版师史档案文献
·红色收藏-李学光:雷转运和他的红色典藏博物馆(组图)
·从小木船到航空母舰:股票见证红色造船史(组图)
·胜利的密码(组图)
·特稿:两张选民证见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组图)
·特稿:一件传承有序的文物(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收藏:一张珍贵的抗战宣传画(组图)
红色头条:日本投降前五天,毛泽东做五大布
著名特型演员周红军受聘“新疆玛纳斯文化旅
红色教育:川北戚氏宗亲会第二届捐资助学仪
红色联播:“全民国防教育新长征之十——北
陕西人忠义性格与杨虎城将军兵谏的千年共振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积极承抗战精神(组图)
访东留善固村感怀
红色头条:从杭州到北京,我给毛主席当警卫
曲琪玉:从杭州到北京,我给毛主席当警卫—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