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名将孙蔚如将军题字:誓雪国耻
国学大师吴宓曾精准概括陕西人的性格特质:“倔、犟、硬、碰”。这种性格特质如青铜器般宁折不弯,亦如黄土塬般深藏柔韧,造就了陕西人对于国家、民族“一根筋”式的忠义。陕西人的“一根筋”绝非愚顽固执,而是对原则的坚守、对真诚的执着、对真理的热爱。对国家、民族表现出的就是大忠大义!
从苏武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忠贞,到司马迁史笔如刀的关中风骨,为李陵直谏而触怒汉武帝,忍辱负重著述伟大绝唱《史记》;从张骞“凿空”西域途中被匈奴扣押13年,却始终“持汉节不失”、“死也要面朝西”,到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屡次临危受命,以“再造李唐”之功扭转国运,肃宗、代宗三度削其兵权,郭子仪皆坦然交权归隐。然当河东叛乱、吐蕃入侵时,他又应诏复出,始终为“社稷纯臣”。陕西人的忠义绝非愚忠。
陕西人的忠义,从来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在八百里秦川的厚重土壤中生长,在历史烽烟的淬炼中成型的精神谱系。关中平原的黄土,赋予了陕西人厚重沉稳的性格;秦岭的巍峨,塑造了陕西人刚直不阿的脊梁;黄河的奔腾,激荡着陕西人胸怀天下的豪情。秦岭的雄脊、黄土的厚重、黄河的怒涛,共同熔铸了陕西人“忠义血性”的精神特质。
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陕西人的精神特质实现了哲学升华。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杨虎城将军西安事变兵谏“逼蒋抗日”挽救民族危亡,正是三秦厚土之下迸发的为国家、为民族展现的大忠大义的壮举,它与苏武、司马迁、张骞、郭子仪、张载这些千百年来的秦地英雄的精神特质一脉相承,是陕西人忠义性格的千年共振。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遭长期囚禁,1949年遇害于重庆松林坡,用生命践行了“为国家民族死亦甘心"的誓言”。他的忠义之举,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让三秦大地的忠义品格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中。
今日在潼关城头远眺山西中条山,当年中条山上陕军(杨虎城将军所部)将士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壮烈场景依稀浮现,八百陕西冷娃与日寇厮杀,死伤惨重,弹尽粮绝,退无可退,这些陕西冷娃高吼《金沙滩》杨继业唱词——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殉国死何其光荣!跳入滚滚黄河!
“陕西冷娃跳黄河”这一悲壮史诗,是抗战史上最悲壮的集体殉国,是陕西人忠义血性的终极爆发。杨虎城将军的爱国精神与“陕西冷娃跳黄河”的壮举,是同在三秦大地结出的并蒂血花——前者以智勇唤醒国魂,后者以血肉铸就国碑。
呜呼!杨虎城将军千古!
作者简介:王超,供职于广东省东莞市工商联经济联络部。曾任搜狐网体育中心记者、东莞电视台东莞阳光网记者编辑,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报特约撰稿人。有众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报、《侨园》杂志、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南方工报、济宁日报、闽西日报、渭南日报、华山文学、中红网等中央省市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