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毛体艺术馆负责人萧耀明与艺术馆执行主任卢伍旺、李顺利前往福建省永定区岐岭镇牛牯扑红色苏区,开展红色文化探访活动。雨后的牛牯扑群山叠翠,革命遗址在云雾间若隐若现。作为毛泽东书法艺术传承者与红色文化爱好者,他们旨在通过实地感受革命历史,探索书法艺术与红色文化融合路径,为传承红色基因注入新活力。牛牯扑素有"闽西小井冈山"之称,是毛泽东、粟裕、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岐岭乡更有"红旗不倒,铁打岐岭"的美誉。
探访革命遗址,感悟红色历史
毛主席纪念亭
萧耀明与卢伍旺、李顺利首先来到毛主席纪念亭。这座1955年建成的土木结构建筑,坐落于当年被烧毁的华兴楼遗址上,青瓦飞檐设计透着闽西传统建筑特色。纪念亭占地300多平方米,采用二层抬梁式构架,楼上四面设回廊,1981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亭内陈列着陈添裕倒穿草鞋转移毛泽东的历史图片与文物,玻璃展柜里泛黄的草鞋实物见证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三人在毛主席纪念亭前合影
1929年8月,毛泽东化名"杨先生"来到牛牯扑,一边养病一边指导革命斗争。9月17日,反动民团突然来袭,赤卫队员陈添裕背起身患疟疾的毛泽东,倒穿草鞋在崎岖山路上行走10华里,成功转移至雨顶坪。卢伍旺仔细观看展柜中的历史照片,感慨道:"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李顺利用手机记录重要展品,计划制作红色文化宣传素材。萧耀明驻足凝视展品,手指轻触展柜边缘,不时与同行党史专家及卢伍旺、李顺利交流当地革命群众与红军战士的鱼水故事。

三人在毛主席纪念亭标识牌旁合影
饶丰书房
随后,三人走进饶丰书房。木质结构的书房保留着当年原貌,墙上悬挂的斗笠、蓑衣与书桌构成质朴画面。1929年,毛泽东在这座被他风趣称为"饶丰书房"的竹寮中,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初稿及《古田会议决议》部分章节。当地群众从牙缝中挤出食物为毛泽东滋补身体,冒险为他求医索药,还搜集报刊信息帮助他把握时局。

毛体书法家萧耀明(毛泽东扮演者)与陈书记友好交谈
李顺利指着复原的煤油灯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理论创作,更能体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萧耀明仔细观察书房内陈设,卢伍旺在一旁补充:"这些实物场景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革命年代,更能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土壤。"
忠诚馆
在忠诚馆,萧耀明、卢伍旺与李顺利重点参观了"忠诚铸魂""忠心向党"等主题展厅。这座依托"重兴楼"改建的展馆,通过28个展厅展现"忠诚铸魂、忠厚传家、忠心向党、忠诚家风"四个主题,用艺术手法讲述毛泽东在牛牯扑得到永定人民忠实护卫的红色经典。

三人在纪念馆室内合影场景

三人在展览馆雕像旁合影留念
执行主任卢伍旺指着"倒穿草鞋护伟人"的场景说:"这样的忠诚精神值得我们代代相传。"李顺利在一旁记录,计划将此次参观心得融入红色文化宣讲中。萧耀明指出,这种忠诚精神与毛泽东书法中蕴含的豪迈气概一脉相承,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观期间,毛体书法家还与老游击队员之子合影留念。

毛体书法家与老游击队员之子合影
以笔墨寄情怀,联结书法与红色文化
参观过程中,萧耀明结合自身书法实践,在庭院石桌旁铺开宣纸,卢伍旺与李顺利协助准备笔墨,三人共同探讨毛体艺术与红色文化的内在联系。萧耀明认为,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兼具磅礴气势与人民情怀,这与他在牛牯扑等地深入群众、扎根实践的经历密不可分。"革命历史为书法创作提供了精神养分,"他蘸墨挥毫时谈到,"毛体的洒脱与力量,正是革命理想与实践智慧的艺术表达。"
在饶丰书房外的广场上,萧耀明现场书写了"红旗不倒,精神永存"八个大字。卢伍旺与李顺利在一旁协助铺平宣纸,笔走龙蛇间,围观村民自发鼓起掌来。李顺利感慨:"通过书法艺术传播红色精神,能让更多人感受到革命文化的魅力。"
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文化弘扬
此次参观对萧耀明、卢伍旺与李顺利而言,不仅是一次历史学习,更是一次文化使命的再思考。在与岐岭镇文化站的座谈中,四人围绕红色文化传承展开深入交流。

陈添裕之子与三人讲述他父亲英勇事迹
三人共同阐述了文化传承计划:萧耀明主导"毛体书法进校园"活动,卢伍旺计划组织红色文化宣讲团,李顺利则负责整理此次参观资料制作宣传手册。
岐岭镇文化站陈书记表示,萧耀明一行人的到访为牛牯扑红色文化传播注入了新视角。通过书法与宣讲相结合的形式,能让更多人了解"闽西小井冈山"的历史地位,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临别时,萧耀明在纪念馆留言簿上郑重写下:"笔墨当随时代,传承红色初心",卢伍旺与李顺利也分别写下参观感悟。此次红色苏区之行还走访了当地土楼建筑。

三人于1929年毛泽东旧居《雨顶坪》土楼前合影留念

萧耀明(毛泽东扮演者)在毛主席旧居复兴楼前朗诵诗词……
这行苍劲有力的毛体字迹,既是一位书法家的心声,也是红色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此次红色苏区之行,不仅深化了他们对革命历史的理解,更搭建起书法艺术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桥梁,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