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收藏>>正文
洪荣昌的传奇故事(组图)
来源:武平客家
作者:洪炳东
浏览次数:
2025-07-14 09:50:54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洪荣昌原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他勤奋好学,不断进取,逐渐成为一名正处级领导干部。他退休后潜心研究红色收藏,出版了10部专著,集收藏家、钱币学家、作家、慈善家于一身,被称为“中国红色收藏领军人物”。

    知识改变命运

    洪荣昌于1952年6月出生于武平县中山镇武溪村洋古塘自然村。1965年9月考上武平一中读初中,由于“文化大革命”,初中未毕业便回家跟着父母种田去了。1970年春天,洪荣昌再次进入武平一中读高中,毕业后又回到老家。1972年冬,洪荣昌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里迅速成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了班长,退伍之后再次回到农村。

△洪荣昌的出生地

    1977年恢复高考,洪荣昌凭借自身的努力,被龙岩师范录取,之后被分配在武平一中教书,这才剥去“谷壳”,彻底改变了他“农民”的身份。

    1980年9月,在武平一中阙硕龄校长的举荐下,洪荣昌被选调到中共武平县委组织部。1985年9月考入福建电大武平党政班脱产学习二年(大专)。1988年9月调往中共龙岩地委任组织员。1995年12月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1996年任中共上杭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长。2000年6月任龙岩市政府人事局任副局长、调研员(正处级)。

    收藏丰富人生

    一次偶然,便成为人生的转折,开启红色收藏之路。

△洪荣昌在中央电视台2台解读苏区文物

    “我当时是武平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武平县委换办公场所时,工作人员收拾出一堆废纸准备扔掉,我从中发现了一张苏区的纸币。”洪荣昌说,当时觉得这张纸币非常好看便收藏起来。这张偶得的纸币让他萌发了新想法,“闽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而我又正好工作生活于此,这是很大的优势。”于是,他开始留意身边的红色“古董”。2002年后,洪荣昌开始集中精力收藏研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遗留文物,尤其是钱币与票证。

    洪荣昌醉心红色收藏20多年。如今,在他的丰富红色藏品中,珍宝不少。“这套苏维埃国家银行纸币和公债券就是我的珍藏之一。”拿出藏品,洪荣昌的话匣子关不住。苏区的这套纸币债券本就不多见。其设计者黄亚光同样来自龙岩,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我曾把这套纸币债券带给黄亚光看,时隔50多年,他再次看到自己的设计感慨万千,欣然题词签名。”洪荣昌自豪地说,2015年10月,这套题词签名币在第二届中国钱币博览会上展出,引得海内外钱币收藏爱好者瞩目。

    “这张股票同样是我的珍贵藏品”洪荣昌介绍。这张用油光纸印制的股票,通体红色,上部是股票,中间是持有人姓名和地址,下方是利息票。股票部分是框边形结构,落落大方。股票上方正中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五角星。五角星右边是马克思头像,左边是列宁头像。“这是迄今发现的,马列头像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股票上,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一直以来,洪荣昌特别爱好苏区红色文物。这个爱好让他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每当买回心爱之物,几天都美滋滋的;每当写好一篇文章,都感觉像大功告成;每当发表一篇作品,都会心旷神怡!

    研究结出硕果

    洪荣昌的收藏与其他人不太一样,他不以赚钱为目的,重在研究,发掘藏品的内涵,破解红色文物的基因,传播红色文化。

    要解读文物的风貌特征、来龙去脉、历史背景、传承作用,不能随便杜撰,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因此,书越买越多,书橱放不下,堆在桌子上,放在窗台上,就连小小的电视桌子也放满了报刊杂志。有的工具书还买多套,分别放在两个孩子处及老家,以便到哪都能顺手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洪荣昌坚持用藏品说话,补正了许多中共党史、苏区史遗漏的记载。比如他发表的《文物说话:苏区商业累进税提前一年七个月》一文,用“永定县商业累进税收据”实物,补正了史料关于“1931年9月以前中央苏区没有开展商业累进税征收”的记载。在《中国钱币》杂志2023年第4期刊登的《新发现江西工农银行壹圆纸币史料》文章中,以1931年2月8日《大公报》刊登纸币图案及说明,以及当年多种报刊报道资料原件为依据,作出“1931年初印制并流通使用”的判断,改证了经典史料认定的“1931年底印制的未流通试样票”结论。他的《红色金融原流考》,梳理了红色金融历史的发源过程,以长江源流为比喻,提出了红色金融源头在闽西的观点。此文在龙岩学院学报刊登之后,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很快转载。说明他的观点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二十多年来,洪荣昌在30多种报刊杂志发表了200多篇收藏研究的文章,其中CN级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就有110多篇。2019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登了他《红军<革命标语>研究》一万八千余字的长文。2018年2月创办《红藏视界》微信公众号,发表原创作品200多篇,读者成千上万,也有超过15万之众的。

△《人民日报》对洪荣昌的采访报道

    洪荣昌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解放军出版社等出版了《红色票证》《红色货币》《红色收藏》《红色粮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红色传家宝》《毛泽东像章选集•中央部委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研究》《苏区票据考证》《苏区文献收藏撷珍》等10部专著,约346万字,还有二部正在出版社编辑之中,为解读苏区文物、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又被收藏界称之为“红藏文胆”,“中国红色收藏领军人物”        

△洪荣昌已出版的十部专著

    从2012年开始,洪荣昌任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副主任,还担任《中国红色收藏》杂志主编,十多年来共编辑出版了54期《中国红色收藏》杂志,合计超过400万字。全程负责组稿、修改、审稿到校对,被熟知内情的人戏称为“一个人的杂志社”,但也从不马虎,认真选稿,精心谋编,逐字校对。杂志质量得到读者认可和主管部门表扬。 

    洪荣昌对苏区文物研究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福建江夏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大学等相关单位纷纷邀请他去讲课。2019年7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98周年之际,洪荣昌应中国钱币博物馆邀请,前往“钱博讲堂”讲述《红色货币背后的故事与红色货币赝品鉴定》。这是中国钱币研究的最高讲台,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高聪明在主持时说道:“洪荣昌先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他是一位收藏家,但不是普通的收藏家,是一个极其睿智又很有情怀的收藏家。……除了收藏,洪荣昌先生还称得上是一位学者,一位文化层次较高的学者。他退休以后,致力于红色文物的研究、著书立说,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很值得尊重的人。

    财富回报社会

    洪荣昌还在上杭县工作时,县属企业——紫金矿业公司,为完成股份制改造,2000年3月公开对外发行股票,总股本为9500万股,每股1.503元。由于当时公司只有探矿权还没有拿到采矿权证,资产负债率又很高,加上当时国际金价一路下跌,每克跌至成本价的边沿,大部分人都不敢购买,担心公司破产,股票发行遇到极大困难。县里曾经组织招商引资工作组,前往发达地区,结果还是不如人意。原计划公开向社会发行1200万股,结果只推销出去100多万股。

    就在这种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洪荣昌以敏锐的目光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倾其所囊,买了股票。

    到2009年5月私人股份解禁,一股原始股套现人民币大约900元,比原始投资增长了600倍,创造了股票神话。洪荣昌也摇身一变成为千万富翁。

    紫金矿业股票的上市让洪荣昌一夜暴富。可富裕之后怎么办?洪荣昌认为,为家庭子女改善一下住房及日常生活条件是人之常情。但他觉得所取得的财富原本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股民,归还社会是天道之理。留给子孙后代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对子孙后代重在教育,重在励志。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一名受党教育多年且走上领导岗位的共产党员,他更多考虑的是怎样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而不是如何享受物质生活。他觉得,俩夫妇及子女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工资,房子车子也都有,生活已经很幸福了,没有必要留太多的钱。于是,在征得家人同意情况下,将风险投资获利很大一部分回报给社会。2009年,洪荣昌向武平县慈善总会无偿捐资1008万元人民币,指定用于建设中山镇“百家姓文化公园”。帮助家乡做强做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品牌,纪念108姓祖先,激励各姓乡亲更加团结和谐、奋发向上,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洪荣昌慈善捐款兴建的百家姓文化公园主体建筑

    2011年3月,武平县慈善总会授予洪荣昌“慈善家”称号,他也成为中国公务员中第一个捐款千万元以上的慈善家。他说:“我也诚惶诚恐,这不能说是我个人的功劳,完全是跟着党的政策走,只是机会使然,无意间拥有了这些财富,当它归于社会用之于民时,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带出良好家风

    洪荣昌出生在人烟稀少的大山之中,世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兄弟姐妹多,生活异常艰苦。在父母的拉扯下,洪荣昌兄弟5个都拥有了高中以上的学历。只是可怜了那6个姐妹,特别是三妹,连校门都没有进过。洪荣昌说:“现在想起来都很心酸,但也没办法呀,在生活困难的年代,父母要养活11个子女谈何容易?”

△洪荣昌的同胞兄弟姐妹

    从小时起,洪荣昌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大学,从小学开始读书就很用功,由于学习成绩好,5年级开始就帮老师改作业,高中时给同班同学上数学课。可生不逢时,每每想上大学都因各种原因而未果。1978年他去师范读书一个来月,因学校扩招大专班学生没有教室使用,动员他们回本县一边读书一边教书,拿当时民办教师的工资,每个月19元。那时候,他虽然已经有了老婆孩子,但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还是把八弟接到身边读初中开始,负责所有的生活费用,八弟大学毕业以后,又带着十一弟到重点中学读书,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往下传。1992年,十一弟刚上大学不到一个月,父亲就因积劳成疾而去逝,此后长达近7年的大学生活费用大部分都是洪荣昌负责,直到硕士研究生毕业。洪荣昌这个“火车头”,为形成“帮家扶小”的家风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洪荣昌勤奋好学、励精图治、爱国爱乡的精神,也带动家族形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家风,彻底改变了大家庭的面貌。目前,他11个同胞兄弟姐妹家庭中,包括配偶共有45个大学生,其中7个研究生,一个博士后。一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个副教授,两个县处级干部,6个科级干部。

    洪荣昌说:“我们家从世代农民到书香门第,完全是托了中国共产党的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匠心载道:崔旺应《高风亮节》紫砂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化意义(组图)
·下一篇:无
·匠心载道:崔旺应《高风亮节》紫砂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化意义(组图)
·红色收藏:“滨海八年:八路军115师山东抗战全纪实”——1945年原版师史档案文献
·红色收藏-李学光:雷转运和他的红色典藏博物馆(组图)
·从小木船到航空母舰:股票见证红色造船史(组图)
·胜利的密码(组图)
·特稿:两张选民证见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组图)
·特稿:一件传承有序的文物(组图)
·中国民间革命文物现状调查工作启动(组图)
·特稿:梦寐以求情未了(组图)
·中红网-郭书文:河北唐山《红色收藏展览馆》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1周年暨迎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洪荣昌的传奇故事(组图)
李殿仁:记念王杰同志牺牲六十周年(古风)
李殿仁:庆祝建军九十八周年
远航:“汉光演习”演戏 赖氏台独自毙!
重磅!《浴血荣光》7月15日登陆CCTV-1黄金档
红色诗词-刘蒙:满江红·黄崖洞
解码藏族文化基因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西藏
特稿精选-徐荣生:从小革命家到大院长——纪
永远的西域,活着的古城——走进喀什古城(
红旗漫卷大鹏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