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播报
解码藏族文化基因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西藏毛主席像章博物馆“中华文脉公益课”正式启幕(组图)
来源:西藏毛主席像章博物馆
作者:陈浩
浏览次数:
2025-07-14 09:13:5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月12日,西藏毛主席像章博物馆主办的 “中华文脉公益课”正式启幕。西藏大学教授、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德伦·次仁央宗担纲主讲公益课首讲——《藏族传统文化基础篇》,吸引线上线下近百人共赴“文化溯源之旅”,解码藏族文化基因、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文化溯源:藏文化嵌入中华文脉的千年脉络

    公益课开讲伊始,西藏毛主席像章博物馆馆长李章平开门见山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开办‘中华文脉公益课’系列讲座,就是要响应这一要求,让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用实际行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雪域山脉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高原江河像一面面纯净自然的明镜,共同守护着世界第三极。”讲座开篇,德伦·次仁央宗教授以诗意的语言生动描述了藏族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赢得阵阵掌声。讲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文化本质切入,多维度生动阐述了“十明”智慧和辩证传承,解码藏族文化深度融合哲学、科技与艺术的智慧基因。细致梳理了藏族文化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态演进,抽丝剥茧解析藏族文化体系和历史脉络,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核:“藏文化从未孤立生长——吐蕃时期的唐蕃会盟、历代汉藏经贸文化交流,早已深度融入中华文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注脚。”

    “淳厚的群体意识、辩证逻辑的思维、乐天精进的精神、慈悲向善的伦理、感恩平等的生命境界” 是藏文化的精髓;而“重来世淡现实”“重农牧轻工商”“重道德轻权利”“重宗教轻凡人”等糟粕,正随西藏现代化进程被时代新风拂去”。 “文化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藏医药赋能现代医疗、唐卡技艺点亮文创产业,让传统基因在新时代‘活化’并绽放新光彩。” 德伦·次仁央宗教授以藏文化与现代发展的融合实践,诠释“取其精华、守正创新”的传承逻辑。

    互动现场:心声共鸣里的文化渴望

    互动环节中,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我在西藏工作生活了41年,今天听了讲座才真正读懂脚下的土地。以前总说‘高原缺氧不缺精神’,今天才明白这精神不是凭空来的,是唐卡上的色彩染出来的,是锅庄舞的步子踏出来的,是《格萨尔王》的故事传下来的!” 互动环节,一位1984年来到西藏工作的退休干部眼眶发热,“文化是精神的‘青稞’,缺了它,心里就空落落的。” 温情的话语引发全场共鸣。

    一位本地文艺工作者紧随其后进行追问:“不同于世界各地流行的悲剧美学,藏文化是全世界文化里面唯一不讲悲剧的,这种乐天精神对我们今后开展文学创作有什么启发?” 德伦·次仁央宗教授笑着回答:“高原严苛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世代相传的乐天精神,你看藏地儿女,生时哈达相迎,离世素白相送,连形容纯洁都说‘血管里流着白色的智慧’。冰天雪地里生长出的文化,早把‘笑对苦难’‘生死从容’刻进了基因。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就是不必刻意渲染苦难,少点悲情、多用喜悦传递力量,这样才能展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才能接得住这片土地的馈赠,这便是藏族文化给予文艺创作的独特养分。”

    “现在人怎么不会笑了?” 一位本地听众的感慨,让话题转向生活。“藏族群众见人就笑,那不是客套,是打心底里的善意。” 她说,“今天才明白,这笑容里藏着文化的温度,我们该捡回来!”这位嘉宾结合现代社会的“防备心态”,称赞藏族“以笑待人”的传统,呼吁“重新学习微笑”。德伦·次仁央宗教授回应:“藏族谚语说 ‘笑容是心灵的镜子’,这种文化基因源自对生命的敬畏与包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用传统文化的 ‘温暖底色’ 抵御精神焦虑。”精彩对话引发现场响起会心的掌声。

    阵地担当:红色场馆架起文化交融新桥梁

    “红色场馆,既要讲好红色‘老故事’,更要传好文化‘新文脉’。红色场馆不仅要传承红色基因,更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西藏毛主席像章博物馆馆长李章平的话掷地有声。他说,西藏毛主席像章博物馆深耕红色文化传播多年,今天开办“中华文脉公益课”讲座,正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发展,有效衔接历史记忆与当代使命。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李章平坦言,“中华文脉公益课系列”讲座要做的,就是让各族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里找得到“共同的家”,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像雅鲁藏布江的水一样,流进每个人的心里。

    李章平现场预告,第二期讲座将跨越山海、关注摩梭文化。“下周我们聚焦云南摩梭文化,推动藏文化、摩梭文化等多元基因交融共生。后续将持续聚焦各民族文化,邀请更多专家,努力搭建多民族文化交流平台,让大家看到——中华文脉,是各民族手拉手织就的锦绣。”李章平透露,未来将通过“线上云课堂+线下沉浸式体验” ,让更多人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在交流互鉴中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时代意义:雪域文化传承的新坐标

    这场讲座,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次灵魂陶养。从唐卡的色彩到锅庄的舞步,从《格萨尔王传》的史诗到仓央嘉措的诗歌,藏族文化的每一个符号,都在诉说着与中华文化的血脉相连。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解码了藏族文化的千年根脉,更将其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宏大视野;不仅解码了藏族文化的基因,更让“多元一体”的理念深深扎根,使各民族文化如同雪山融水一样,汇聚成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长河。

    “没有文化的滋养,人的心灵会空虚,精神会匮乏。今天的讲座,为我们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滋养,请大家用心灵去感悟。接下来,我们一定会把公益课持续办下去,我们不仅会继续深入探索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还将坚定地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一步步把这条探索之路走深走实”。西藏毛主席像章博物馆副馆长曾建云呼吁,每一位文化爱好者都应成为 ‘文明火炬手’,在传承中激活文化生命力,在交流中凝聚团结向心力。

    “中华文脉公益课”系列讲座的启幕,树立了文化传承新坐标——它让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沉睡”,让交流不再“遥远”,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浸润中落地生根。从红色文化传播到传统文化解码,西藏毛主席像章博物馆正以新姿态践行使命。西藏毛主席像章博物馆副馆长曾建云表示,未来将联合高校、企业推出“文化研学线路”,让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生动教材。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吐蕃帝国缩成西藏千年变迁(组图)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西藏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西藏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西藏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西藏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