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皖苏交界处的安徽省天长市龙岗社区,是一座水乡古镇,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以下简称八分校)所在地,留下了丰富的办学遗存,是全国14所抗大分校旧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所。4年多的敌后办学时间,八分校先后培养了2000多名军政干部人才,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
八分校前身是成立于1940年5月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江北指挥部军政干校一部扩建为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校。不久,经时任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提议,中央军委同意,新四军第二师军政干校改为抗大第八分校,由第二师直接领导,同时与抗大总校建立联系。新四军副军长、二师师长张云逸和副师长罗炳辉分别兼任八分校校长、副校长。5月4日,八分校在天长县张公铺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张云逸作了动员报告,阐明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着重阐述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第一期开学时有学员近400人。不久,因日军发动大“扫荡”,学校几经辗转于同年秋迁到天长龙岗。由于新招收不少青年学生,学员总数达到600多人。八分校在龙岗利用相对安定的环境进行正规化办学,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1942年4月,第二期开学,学员800多人,均为第二师营以下干部。开学前罗炳辉兼任校长。同年8月,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上,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对八分校取得的教育成绩给予了表扬。1943年4月,八分校撤离龙岗并移驻附近农村。当年秋季,八分校改编为第二师教导团。其后八分校(教导团)继续办学两期,培训学员800余人。
八分校办学体制是校、队两级制。校的领导机关设有训练处、政治处(后改为部)、供给处。校机关还下设有俱乐部、医务所、实验剧团、校报社等机构。学员队主要分为营级以上干部队、连级干部的军事队和政治队、排级干部的军事队和青年学生队等。各学员队设有队长、指导员。学员主要来自部队,也有少数是来自根据地和从上海等地投奔新四军的知识青年。第二师师部高度重视教职工队伍建设,学校的不少处长、科长等都是红军老干部。教员以部队选拔为主,也有部分来自抗大总校和地方。1943年春,抗大华中总分校撤销时派出数十名教员和干部来到八分校,有力加强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力量。
教学内容以政治理论和军事为主,兼顾文化知识的学习。政治理论教育主要包括时事政策教育和理论课程。时事政策教育主要由新四军军部和第二师师部领导作辅导报告,一般以上大课的形式进行。陈毅、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等都到校作过报告。常设的理论课程有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社会发展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的建设和党的政策等。文化教育方面,主要包括语文、算术、历史和地理常识等内容。军事教育主要学习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的思想和各种作战方式等内容,同时进行投弹、射击、翻越障碍等基本军事训练。张云逸、罗炳辉都曾为学员亲自做战术示范动作。根据形势需要,八分校还组织学员参加战斗和军事演习。1941年5月底,八分校成立不久,日军对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发动了大“扫荡”。学校组建了战斗小分队,参加并顺利完成侦察和阻击敌伪军的任务。1941年秋,八分校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长途行军和军事演习,历时半个月,行程700余里。
八分校极为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坚持每周开展党日活动,召开党小组会,检查思想,学习党的文件。1941年9月,张云逸、郑位三、罗炳辉等向学校评选出的模范党员颁发了证章和奖品。1942年到1943年,在全校进行了革命人生观、反不良倾向的教育。1943年到194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