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春日的黔北大地绿意盎然,赤水河畔的习水县土城镇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员”——受四渡赤水纪念馆邀请,为纪念中央红军四渡赤水90周年,南渡乌江90周年,江西省中国工农红军研究会传承团队,在朱德元帅外孙刘武的带领下,王稼祥外孙吴志刚、孙继先将军之子孙东宁、老红军左叶之女左月燃、钱壮飞孙女钱莹莹等革命后代与红研会秘书长徐亚平,红研会学术委员会专家陈先义、丁仁祥、周军等,踏着先辈的足迹,来到青杠坡战斗遗址,祭奠英烈、聆听革命故事,上了一堂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党课”。
现场教学:血染青杠坡,精神永不朽

青杠坡战斗是四渡赤水战役中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的战斗之一。1935年,中央红军在此与国民党军激战,数千名红军战士长眠于这片土地。站在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刘武带领全体成员列队肃立,向英烈敬献花篮,诵读祭文。“先烈们用生命铺就了革命的道路,我们唯有铭记历史,才能不负使命。”刘武的声音铿锵有力。
团队成员缓步绕行纪念碑,触摸镌刻着烈士姓名的石壁,仿佛触摸到历史的脉搏。陈先义感慨道:“站在这里,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后代讲述:口述历史,传承信仰

祭奠仪式后,红研会一行人来到老红军何木林故居。何木林是青杠坡战斗的亲历者,曾在战斗中负伤,后隐姓埋名扎根土城,默默守护战友的忠骨。何木林孙女动情讲述:“爷爷常说,活下来的人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好好活着,更要让后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左月燃接过话题,分享了父亲左叶在长征中的经历。她说,父亲常说:我们牺牲了那么多好同志,我们这些幸存者,肩膀上担着他们那一份责任!”这番话让在场者无不动容。孙东宁则回忆父亲孙继先将军的嘱托:“长征精神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坚韧。” 吴志刚说:自己入党快40年了,这堂党课真是刻骨铭心啊。

专家点评:以史为鉴,淬炼党性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陈先义以文艺评论家的视角剖析了红色教育的当代价值:“青杠坡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生动的教材。今天的党课不拉横幅、不摆牌子,却让历史‘活’了过来。”
孙东宁、左月燃等红军后代先后发言,就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讲了自己的意见。
时代回响:从历史到未来的长征
这场特殊的党课在全体成员《长征组歌》的大合唱中落下帷幕。站在赤水河畔,团队成员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展望新时代的使命。刘武引用朱德同志的诗词:“群龙得首自滕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高低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孙东宁则呼吁:“乡村振兴需要红色赋能,我们要把‘红、绿、特’融合,让老区焕发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