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处川陕交界,故称关口;又因其为山间一谷地,故称坝。
在几位老人的回忆中还原了关口坝旧时的大致景象:街道成东西走向,宽3至5米,鹅卵石铺地,明清时期的陕南风格建筑古色古香。街道店铺林立,商贾如云。下街的关帝庙是个四进的院子,不大却很壮观,马桑树做的柱子,庙前有个戏楼,支撑柱子的磉墩石有黄桶那么大。街边有一条河,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河两边柳树成荫,上街沿河有颗柳树生长在巨石缝里,叫做“石抱柳”;下街沿河有颗柳树树干里长着大石头,叫做“柳抱石”。周边是成片的良田和肥沃的土地。
关口坝是蜀道蒿本山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很繁华。陕安道台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六《险要》上记载:“又广元蒿川子北至宁羌关口坝三十里,广元曾家河至宁羌石垭子三十里,各路虽皆相通,鸟道羊肠,仅可攀援而过。”偏桥河栈道遗址位于王家沟村六组偏桥河两山对峙的狭谷内,南北走向,人工开凿石道一处,栈道平台长约150米,宽2.5米。修建毛关公路时被毁。宁羌州附生黎彩彰采辑《宁羌州乡土志》在描述州境南路麦子坪牌时,特别提到关口坝:“(麦子坪牌)地势山大林深,居民稀少,惟南部有关口坝,当川陕接界之处,商贩往来多出于此,为南路第一市场。”

自古关口坝都是战略要地。明崇祯十年(1637),十月初五,闯王李自成率部攻克宁羌后,分三路入蜀,其中一路经关口坝进入四川。清嘉庆二年(1797),二月,白莲教首王聪儿、姚之富率领义军,从广元两河口经关口坝,进入宁羌州境内。嘉庆七年(1802),白莲教张魏残部500余人从广元李家坝逃窜至关口坝,参将李殿元派副将舒隆阿与守备石宝霖带兵于照壁山截击鏖战。民国8年(1919),以张桢先为首的红灯教在宁羌境内组织“汉邑保安军”四处活动,在照壁山设伏歼川军一个连。

由于关口坝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旧社会是个几不管的地方。民团、土匪相互勾结,又互相火拼。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辜的民众被惨杀,无数的房屋被烧毁。
关帝庙里身长九尺,手握青龙偃月刀,威风八面的关老爷也毫无办法。直到关帝庙里住进一支神奇的队伍......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通南巴粉碎敌人“三路”围攻后,红军1000多人从南江、旺苍、广元陆续到达关口坝、茅坪沟等地打游击,他们白天打土匪分田地,夜间为劳苦大众宣讲政策。杨虎城部驻防陕南的38军军长孙蔚如也于1933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达成了“互不侵犯”的秘密协议,并先后开通了西安至通江、万源、旺苍的秘密交通线,也称川陕红色交通线。关口坝是由西安至旺苍红色交通线的上一个秘密站点。同年夏天,陕南特委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坚持地下斗争,派王荣辉回宁羌与王仆公等在关口坝、燕子砭等地区进行党组织活动。8月下旬,红军某部在关口坝街上建立了宁羌(强)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1934年初,红军在关口坝成立中共宁强县委和县苏维埃,隶属川陕省委、省苏维埃。川陕省委给宁强县委、县苏配备干部40名,均随军驻在关口坝,建有保卫局、政治部等机构。1934年2月,驻关口坝红军政治部派人领导,在街上成立了关口坝区苏维埃政府。至此,红军先后在关口坝建立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1935年3月,红军撤出关口坝。
1935年4月,红军返川渡江长征。胡宗南部和地主还乡团立即卷土重来,成立了县、区整理委员会,出动部队、民团和铲共义勇队,大肆逮捕屠杀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关口坝民团对参加苏维埃、游击队的人员实行抢、杀、烧三光政策。20多间房被烧毁,汪副连长、区粮食委员薛国清、游击大队长王明贞等10多人被杀害。
建国前后,关口坝先后是天台乡、巴山区、关口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关口坝学校建立于1949年。鼎盛时开设高中班,招收原巴山片区及四川周边近800名学生,有北京、西安、汉中等地名师在此任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彭忠任学校校长,学校多次邀请杨明德、张殿基等老战士为学生做报告,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张殿基曾参加西北解放战争,多次立功在瓦子街战役中负伤,肠子被打断。自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关口坝现在还留有一些有趣而神秘的地名,如关山上、狗头寨、圆山子、尖山子等。相传当年王yào(不知是哪个字,故用拼音代替)师偶然在他家对面的龙洞里得到一本天书,练成了无边法力。他临终前把天书和衣钵装到背篮子里,放入尖山子的一个崖洞。开始有人争相去寻找,传说有的被蟒蛇吓退;有的无故迷了路;有的在洞口遭到了飞沙走石袭击,非死即残。后来再没人敢去。王yào师和他的背篮子就成了千古之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