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播报
毛主席登黄山,中途下山扫兴而归,张治中自责:我不该说那句话(组图)
2025-04-25 13:25:07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听书悟语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59年秋,安徽黄山脚下,一场看似寻常的登山邀约,因一句“我看你是想讨打!”化作新中国政治史上最耐人寻味的切片。时年66岁的毛泽东手持竹杖,怒目圆睁,对着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挥杖斥责。这一瞬间,不仅令张治中愕然僵立,更在历史长河中激起千层浪——为何毛泽东对一顶轿子如此震怒?这场“黄山拒轿”事件,究竟藏着怎样的政治密码与人性温度?

    当张治中兴致勃勃地向毛泽东汇报黄山建设成果时,特意强调“轿夫可抬人至山顶”。不料毛泽东瞬间色变:“那就不去了。”这一反常态度令张治中困惑六年。直至1957年,他重拟方案,强调“步行路线与休息站”,毛泽东方显兴趣:“游客如何歇脚?” 这一问一答间,暗藏着毛泽东对“人民性”的极致追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服务于大众,而非特权阶层。

    当张治中第三次邀约时,黄山公路仍未竣工。晨曦中,毛泽东拄着粗糙竹杖启程,却在陡坡前遭遇轿夫队伍。目睹游客呵斥轿夫,他猛然举杖指向张治中:“我这辈子最讨厌骑在别人头上上山!” 这句怒斥,绝非一时意气——它凝结着毛泽东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深恶痛绝,更暗含着他建构新型干群关系的政治哲学。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组织农运时,曾藏身轿中逃离军阀追捕。这段“被抬着逃命”的经历,成为他终生心结。他曾对警卫员坦言:“坐轿子就像骑在百姓脊梁上。” 这种道德耻感,在1959年的黄山之怒中达到顶点。

    在毛泽东眼中,轿子早已超越交通工具范畴,成为封建特权的具象化符号。他多次强调:“当官的要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 黄山事件后,他更将“不坐轿”上升为干部纪律:1960年庐山会议期间,所有参会者被明令禁止使用轿辇。这种“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直接推动了全国景区“去轿子化”运动。

    毛泽东曾算过一笔“民生账”:“黄山每天500名轿夫,每人抬80斤,相当于40吨物资滞留在山上。” 这种对人力资源的集约化思考,促使他力主修建登山公路与货运索道。至1965年,黄山轿夫全员转岗为护林员与导游,人力成本转化为生态保护效益。

    作为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始终难以理解毛泽东的“轿子洁癖”。他曾私下抱怨:“轿夫自愿谋生,何错之有?” 这种认知差异,本质是两种政治伦理的冲突:国民党强调“精英服务”,共产党则追求“人民主体”。

    在毛泽东授意下,张治中在安徽省委会议上公开检讨:“我建议主席坐轿,是官僚主义的余毒未清。” 这场自我批判,标志着张治中完成从旧军人到人民公仆的思想蜕变。他晚年回忆:“主席的竹杖,打醒了我对‘服务人民’的真谛。”

    在张治中推动下,黄山管理局于1962年颁布《景区工作条例》,规定“任何游客不得使用人力交通工具”。此模式迅速复制至泰山、庐山等地,日本《朝日新闻》惊叹:“中国名山再无轿夫,此乃文明之跃进!”

    毛泽东终生使用的黄山竹杖,现存于韶山纪念馆。工作人员回忆:“漆面斑驳,主席却坚持修补,他说‘顺手就是宝贝’。” 这根价值不足一元的竹杖,与故宫龙椅形成强烈隐喻——一个拒绝坐轿的领袖,终结了千年帝制余韵。

    黄山事件催生了新中国首部《旅游景区管理条例》,其中“禁止景区人力运输服务”条款沿用至今。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确立了“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政治伦理。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特意安排其徒步登长城,笑言:“这是中国式的平等。”

    毛泽东的拒轿行为,意外激活全民登山热潮。1965年《人民日报》记载:“黄山日接待量突破万人,学生、工人竞相挑战‘主席路线’。” 这种将政治行动转化为文化运动的智慧,彰显着毛泽东对社会心理的精准把握。

    今日黄山玉屏楼前,立着镌刻“江山如此多娇”的巨岩。这句毛泽东未曾亲临黄山而作的词句,恰似他对这片山川的隔空告白。张治中晚年撰写回忆录时,专辟《黄山之憾》章节:“主席的竹杖,敲碎的是千年官场陋习,树起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当我们凝视毛泽东手持竹杖的历史照片,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拒绝坐轿的倔强老人,更是一个政党对“人民至上”的庄重承诺。这场发生在黄山云雾中的小小冲突,实则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伟大实验——而答案,早已写在那些用双脚丈量江山的背影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与他的八位启蒙老师,这8人影响了他的一生(组图)
·下一篇:无
·回顾毛主席亲自指挥中共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夺取胜利的历程
·我给毛主席讲“故事”分享会在北京·图书馆举行(组图)
·莫让人民寒心——对近日各大知名媒体视频号中毛主席视频大量出现的思考
·这副联与毛主席有着不解之缘,相伴十七年,成为他一生最美的注脚(组图)
·红色头条:中红网第119场《毛主席故事大讲堂暨振兴中医座谈会》在京举行(组图)
·外媒:一旦中国搬出毛主席,你就知道他们动真格的了——纸老虎在世界范围内成了
·徐文庄:毛主席的第一爱将是谁?
·特稿:毛主席的第一爱将是谁?
·2025年清明节保定人民深情纪念毛主席(组图)
·毛主席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从李捷老师雄文说开去
毛主席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主席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主席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