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岁月的浪花,历史的注脚——读《雪域新生——一名藏族记者眼中的新西藏》(组图)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薛文献
浏览次数:
2025-04-25 10:03:35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刚刚退休的前辈多吉占堆同志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我有幸成为第一个从出版社拿到样书的人。捧读这部作品,无论手上还是心里,都感觉沉甸甸的。

    手头感觉重,是因为全书有30万字,413页,图文并茂,装帧、设计、印刷都比较考究,是一部很厚重的作品;心里感觉重,是因为全书尽管只有78篇新闻作品,但集中体现了作者新闻报道的风格与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36年精彩新闻生涯的浓缩与见证,经得起读者用心阅读。

    多吉占堆同志1987年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后到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一直从事新闻采编业务工作,直至2023年底荣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高原新闻事业。36年间,他走遍了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常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社会生活第一线,经历并见证36年间西藏自治区发生的各类重大新闻事件,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秉持“把每条稿件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经营”的理念,采写了大量新闻、纪实类稿件,总量达数千条,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党的新闻人和高原“新华人”应有的贡献。

    作为高原新闻人中的一员,我曾经在多吉占堆同志的领导下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4年。我们曾多次共同深入新闻事件第一线,共同经历和见证了社会主义新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正因如此,对于我来说,捧读他的这部作品集,字里行间能读出更多别样的深情,别样的感触。

    新闻界有个惯例,有心之人会在干了一辈子后出版自己的新闻作品集,既对自己一生辛勤工作做个总结,更让这些凝结了作者心血和智慧的作品得到再次传播,为历史留下一份独特的文化资产。如果作品质量一般,这种做法也很容易费力不讨好。如何让过去的新闻稿成为能穿越时空、经得起历史检验、始终拥有生命力的产品,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种艰难的考验,很需要作者的积累、勇气和自信。

    读着《雪域新生》中的一篇篇文字,我相信,多吉占堆同志的作品集,配得上这个目标。作者在自序《与雪域高原同行》中写道:“我相信,把这些凝聚了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新闻作品整合在一起留下来,能够成为新西藏过去这段时期的一个缩影,也是这段光荣岁月的一个注脚。”“希冀于从一名藏族记者的视角,客观而真实地呈现新西藏历史之变迁,高原人生命之灿烂。”

    这两句话,我认为道出了作者出版作品集的初衷和深思。依着这两句话,用心去体验每一篇作品体现的主旨和情感,我想,读者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意涵。

    作品集分为“历史的瞬间”、“时代的车轮”、“文脉的传承”、“科技的翅膀”、“攀登的力量”、“奋斗的人生”等六辑,分别收录有关时事政治、经济建设、民族文化、藏医藏药、登山探险、典型人物等主题的稿件,每一辑中安排一篇代表作品“领衔”,突出每辑的主题和亮点,其他稿件则按时间顺序排列。

    有过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人很容易理解,从数千篇稿件中筛选几十篇辑纳成书,这对作者来说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正如作者在后记中透露的:“因书稿篇幅所限,筛选稿件是件很难下手的事情。稿件一删再删,最终不少自己喜欢的作品也无法入选;有的重要稿件,则因题材冲突、时过境迁、传播区域等种种原因,不得不‘忍痛割爱’,着实有些遗憾。”

    读着书中的一篇篇稿件,我仿佛跟随前辈的脚步,从1987年慢慢来到2023年;如果再加点自己的联想,通过一篇篇作品,我仿佛和作者一起,再次经历一幕幕工作场景,一次次大小事件,与一个个采访对象娓娓交谈……

    新闻界有种说法:“新闻是易碎品。”我当年上大学时,不只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个概念。记者一生中要经历、采访很多新闻事件,大量新闻稿件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传播价值,但时过境迁,往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被时代和历史所淹没。这似乎是新闻记者很难避免的命运。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年的新闻实践,特别是在阅读了包括新闻作品集在内的大量图书后,我相信,有一些新闻作品,因为它深刻、细腻地描绘了某个历史瞬间,几十年过去后,当人们读到这些作品,仿佛再次回到历史的深处。这样的作品,因其记录历史、见证岁月,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

    捧读《雪域新生》,我就常常产生这种感觉。阅读中,我更注重那些能真实展现历史瞬间的故事、场景、细节,这些文字,能一下子吸引我抵达新闻事件的现场,让我看到“岁月的浪花”,读到“历史的注脚”。

    举几个例子吧。

    ——1992年10月30日:
    “12时,突兀矗立的南迦巴瓦峰,更显庄严肃穆。顶上一团乳白色的雪浪,似凝固一般,久久不肯离去。它们似乎都在静静等候一个永恒的瞬间,盼望着与人类的亲近。”
    “12时09分,在一片难耐的沉寂后,电台里突然传出了加布略带嘶哑的惊喜呼声:‘我们到顶了!我们到顶了!’”
    “满头白发的日方总队长山田二郎眼眶湿润,抓起一瓶酒和中方总队长洛桑达瓦碰撞起来。是该激动了,古人的梦,今人的梦,今天被中日登山健儿圆了。”(《南峰有灵亦为你歌——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南迦巴瓦纪实》)
    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人甚至当地人,在各种场合讲着“南迦巴瓦峰至今无人登顶”的话,让当年的登山勇士和记者们无语。

    ——2000年夏:
    “‘去年我换的桑塔纳,今年又被淘汰了,拉萨人现在打的认车,我们只好换,在内地也很少有地方坐车这么高档。’来自四川的出租车司机杜普一边驾驶着崭新的‘桑塔纳2000’,一边深有感触地说。”
    “拉萨市公交公司琼达经理提供这样一组数字:拉萨市目前有1000辆出租车,600辆中巴,在这个总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这些车辆已基本满足市民及流动客人的需要。”
    “今年,拉萨市利用无锡援助的11辆公交车,开通了8条市内公交线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坐车贵’的问题。”(《看看拉萨新面貌》)
    看看今天上下班高峰出现的拥堵,想想单位院子里出现的私家车停车难,历史的纵深感,是不是马上就有了?

    以上列举的几例,在作品集中还有很多很多,期待读者的发现和体悟。

    人们常说:记者很辛苦!事实也确实如此。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也是富裕的。因为他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深入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经历、见闻和见识无形中可以成倍地增加;因为报道的需要,他有机会采访、结识各行各业的人物,无形中会把采访对象的人生经历变成自己的经历,把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变成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在记录别人的同时也在记录自己……这样的记者人生,是不是要比普通人丰富很多、宽广很多?

    是否可以这样说,《雪域新生》已不仅仅是多吉占堆同志个人的新闻作品集,更是一名资深新闻人难忘岁月的写真。

    对于《雪域新生》,我的阅读才刚刚开始,感受也是很粗浅的,在此抛砖引玉,期待更多读者的分享。

    (部分内容有删减)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周总理的标准像如何拍出?与尼克松握手经典照片有何深意?(组图)
·下一篇:无
·周总理的标准像如何拍出?与尼克松握手经典照片有何深意?(组图)
·特稿:福建省长汀县四都镇:革命圣地赓续红色血脉,生态福地绽放绿色新篇(组图
·红色头条-李殿仁:古风·“重回军营四个一”活动感怀
·我给毛主席讲“故事”分享会在北京·图书馆举行(组图)
·特稿:奶奶印象(组图)
·特稿:一纸调查问民生,百年赤子践初心——参观兴国调查纪念馆(组图)
·特稿:信阳师范大学举办“品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精神”红色经典诵读大赛(图)
·特稿:别样班会致敬英烈:在陈列馆中点燃青春之火(组图)
·特稿:重温烽烟历史 缅怀烈士伟绩
·特稿:四川广安:邻里“帮帮团”田间插秧忙(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岁月的浪花,历史的注脚——读《雪域新生—
周总理的标准像如何拍出?与尼克松握手经典
民营企业家要向刘强东学习:有大局观 真讲政
中红网:毛体书法家、油画家陈谷清(组图)
百年名校 育才报国——黄黎民一行访问兰州大
科技向善 青岛利发科工贸公司守护出行安全(
福建省长汀县四都镇:革命圣地赓续红色血脉
巫立炜、肖美冰:福建省长汀县四都镇:革命
特稿:福建省长汀县四都镇:革命圣地赓续红
李殿仁:古风·“重回军营四个一”活动感怀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