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退休的前辈多吉占堆同志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我有幸成为第一个从出版社拿到样书的人。捧读这部作品,无论手上还是心里,都感觉沉甸甸的。
手头感觉重,是因为全书有30万字,413页,图文并茂,装帧、设计、印刷都比较考究,是一部很厚重的作品;心里感觉重,是因为全书尽管只有78篇新闻作品,但集中体现了作者新闻报道的风格与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36年精彩新闻生涯的浓缩与见证,经得起读者用心阅读。
多吉占堆同志1987年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后到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一直从事新闻采编业务工作,直至2023年底荣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高原新闻事业。36年间,他走遍了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常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社会生活第一线,经历并见证36年间西藏自治区发生的各类重大新闻事件,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秉持“把每条稿件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经营”的理念,采写了大量新闻、纪实类稿件,总量达数千条,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党的新闻人和高原“新华人”应有的贡献。
作为高原新闻人中的一员,我曾经在多吉占堆同志的领导下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4年。我们曾多次共同深入新闻事件第一线,共同经历和见证了社会主义新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正因如此,对于我来说,捧读他的这部作品集,字里行间能读出更多别样的深情,别样的感触。
新闻界有个惯例,有心之人会在干了一辈子后出版自己的新闻作品集,既对自己一生辛勤工作做个总结,更让这些凝结了作者心血和智慧的作品得到再次传播,为历史留下一份独特的文化资产。如果作品质量一般,这种做法也很容易费力不讨好。如何让过去的新闻稿成为能穿越时空、经得起历史检验、始终拥有生命力的产品,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种艰难的考验,很需要作者的积累、勇气和自信。
读着《雪域新生》中的一篇篇文字,我相信,多吉占堆同志的作品集,配得上这个目标。作者在自序《与雪域高原同行》中写道:“我相信,把这些凝聚了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新闻作品整合在一起留下来,能够成为新西藏过去这段时期的一个缩影,也是这段光荣岁月的一个注脚。”“希冀于从一名藏族记者的视角,客观而真实地呈现新西藏历史之变迁,高原人生命之灿烂。”
这两句话,我认为道出了作者出版作品集的初衷和深思。依着这两句话,用心去体验每一篇作品体现的主旨和情感,我想,读者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意涵。
作品集分为“历史的瞬间”、“时代的车轮”、“文脉的传承”、“科技的翅膀”、“攀登的力量”、“奋斗的人生”等六辑,分别收录有关时事政治、经济建设、民族文化、藏医藏药、登山探险、典型人物等主题的稿件,每一辑中安排一篇代表作品“领衔”,突出每辑的主题和亮点,其他稿件则按时间顺序排列。
有过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人很容易理解,从数千篇稿件中筛选几十篇辑纳成书,这对作者来说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正如作者在后记中透露的:“因书稿篇幅所限,筛选稿件是件很难下手的事情。稿件一删再删,最终不少自己喜欢的作品也无法入选;有的重要稿件,则因题材冲突、时过境迁、传播区域等种种原因,不得不‘忍痛割爱’,着实有些遗憾。”
读着书中的一篇篇稿件,我仿佛跟随前辈的脚步,从1987年慢慢来到2023年;如果再加点自己的联想,通过一篇篇作品,我仿佛和作者一起,再次经历一幕幕工作场景,一次次大小事件,与一个个采访对象娓娓交谈……
新闻界有种说法:“新闻是易碎品。”我当年上大学时,不只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个概念。记者一生中要经历、采访很多新闻事件,大量新闻稿件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传播价值,但时过境迁,往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被时代和历史所淹没。这似乎是新闻记者很难避免的命运。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年的新闻实践,特别是在阅读了包括新闻作品集在内的大量图书后,我相信,有一些新闻作品,因为它深刻、细腻地描绘了某个历史瞬间,几十年过去后,当人们读到这些作品,仿佛再次回到历史的深处。这样的作品,因其记录历史、见证岁月,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
捧读《雪域新生》,我就常常产生这种感觉。阅读中,我更注重那些能真实展现历史瞬间的故事、场景、细节,这些文字,能一下子吸引我抵达新闻事件的现场,让我看到“岁月的浪花”,读到“历史的注脚”。

举几个例子吧。
——1992年10月30日: “12时,突兀矗立的南迦巴瓦峰,更显庄严肃穆。顶上一团乳白色的雪浪,似凝固一般,久久不肯离去。它们似乎都在静静等候一个永恒的瞬间,盼望着与人类的亲近。” “12时09分,在一片难耐的沉寂后,电台里突然传出了加布略带嘶哑的惊喜呼声:‘我们到顶了!我们到顶了!’” “满头白发的日方总队长山田二郎眼眶湿润,抓起一瓶酒和中方总队长洛桑达瓦碰撞起来。是该激动了,古人的梦,今人的梦,今天被中日登山健儿圆了。”(《南峰有灵亦为你歌——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南迦巴瓦纪实》) 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人甚至当地人,在各种场合讲着“南迦巴瓦峰至今无人登顶”的话,让当年的登山勇士和记者们无语。
——2000年夏: “‘去年我换的桑塔纳,今年又被淘汰了,拉萨人现在打的认车,我们只好换,在内地也很少有地方坐车这么高档。’来自四川的出租车司机杜普一边驾驶着崭新的‘桑塔纳2000’,一边深有感触地说。” “拉萨市公交公司琼达经理提供这样一组数字:拉萨市目前有1000辆出租车,600辆中巴,在这个总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这些车辆已基本满足市民及流动客人的需要。” “今年,拉萨市利用无锡援助的11辆公交车,开通了8条市内公交线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坐车贵’的问题。”(《看看拉萨新面貌》) 看看今天上下班高峰出现的拥堵,想想单位院子里出现的私家车停车难,历史的纵深感,是不是马上就有了?
以上列举的几例,在作品集中还有很多很多,期待读者的发现和体悟。
人们常说:记者很辛苦!事实也确实如此。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也是富裕的。因为他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深入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经历、见闻和见识无形中可以成倍地增加;因为报道的需要,他有机会采访、结识各行各业的人物,无形中会把采访对象的人生经历变成自己的经历,把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变成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在记录别人的同时也在记录自己……这样的记者人生,是不是要比普通人丰富很多、宽广很多?
是否可以这样说,《雪域新生》已不仅仅是多吉占堆同志个人的新闻作品集,更是一名资深新闻人难忘岁月的写真。
对于《雪域新生》,我的阅读才刚刚开始,感受也是很粗浅的,在此抛砖引玉,期待更多读者的分享。
(部分内容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