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雄报道
重走父辈战地:第二站★中共苏皖省委旧址(组图)
2025-04-27 12:51:38
来源:美篇
作者:郭晓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伟大理想,
    永志不忘,
    铭记先烈遗愿,
    信念之光不灭,
    理想之光不灭。

    2025年4月1日下午,我和老伴在滁州市南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贾松涧主任陪同下前往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太平集村瓦屋薛《中共苏皖省委旧址》参观。

    中共苏皖省委旧址,位于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太平集村瓦屋薛。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诱降政策,把进攻的重点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面对这一形势,9月29日至11月6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决定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为书记)。

    1939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中原局于4月下旬决定撤销皖东工委,成立中共苏皖省委,由刘顺元任苏皖省委书记。苏皖省委机关驻地滁县瓦屋薛。同时,抗日联合中学、路西联防司令部也迁至瓦屋薛。1939年12月初,刘少奇(化名胡服)率中原局机关40余人到达瓦屋薛。

    在瓦屋薛,刘少奇主持召开了中原局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批判了王明右倾错误,讨论了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和江北新四军发展方向,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方针,创建了皖东抗日根据地,扭转了皖东的战局。随后,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皖东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迅速发展,到1940年2月,第四、第五支队由原来的七千余人扩大到一万五千余人,地方游击队发展到五千余人,党组织和抗日群众团体得到普遍发展。

    2004年2月14日,中共苏皖省委旧址被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中央中原局于1939年12月中旬至1940年2月下旬先后召开三次会议。刘少奇主持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39年12月中旬在安徽滁县、定远交界的瓦屋薜村召开。会议决定新四军越过津浦铁路,深入到敌人后方去,创造苏北根据地,从而解决了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并增补张云逸、徐海东、刘子久三人为中原局委员。

    ★第二次会议于1940年1月在安徽定远县黄家村召开。主要讨论发展苏北,建立并巩固皖东根据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议决定建立苏北、皖东根据地,确定对顽固派的斗争策略,决定对廖磊、韩德勤区别对待。

    ★第三次会议于2月下旬在安徽定远县大桥集湾杨村召开。主要讨论反磨擦方针。会议决定对北取攻势,对南取守势,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这三次会议,为实现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向苏北发展的有利态势。

    第一次中原局会议

    1939年12月初,刘少奇率中原局领导机关深入华中敌后,到达皖东定远藕塘地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中旬,在今滁州市南谯区瓦屋薛召开中原局第一次会议,传达贯彻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统一干部思想。在中原局会议精神指引下,各级党政军部门适应抗战形势,加强领导力量,广泛发动群众,壮大党的组织,使中原局成为华中抗战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指挥中心会

    第二次中原局会议

    1940年1月,中原局第二次会议在定远县山黄村召开,会议明确了建立敌后抗目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强调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武装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中原局会议精神指引下,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加强根据地建设,使根据地真正成为抗日军民稳固的“家”。

    第三次中原局会议

    1940年2月下旬,中原局第三次会议在定远县湾杨村召开中心议题是反“扫荡”、反摩擦,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会议确立了坚决反“扫荡”的方针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军事上暂不实行反攻为妥”的反摩擦战略战术。在中原局会议精神指引下,新四军广泛开展反“扫荡”、反摩擦、反土顽斗争,取得了辉煌战果,使华中敌后抗目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新四军在江淮大地真正扎下根来。

向皇甫烈士陵园纪念馆捐赠

    综述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是中共中央在中原地区的派驻机关,是中原地区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1938年11月,中共大届大中全会决定撤消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原局负责领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的河南、安徽、湖北、江苏地区党的工作。中原局机关先后进驻河南确山竹沟、安徽定远藕塘和来安半塔、江苏盐城。1939年12月,刘少奇行到达现在的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太平集瓦屋薛村,在此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次会议,传达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讨论研究发展皖东及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和具体措施。随后,在短短几个月内,开辟了皖东及华中地区抗日斗争的崭新局面。1941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中原局与东南局合并成立华中局。至此,中原局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正值武汉危急,华中战场发生巨大变化的严峻时刻,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做出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批判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并且撤销了以王明为书记的长江局,设立了以刘少奇同志为书记的中原局。

    前言

    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为彻底扭转抗日战争初期华中抗日斗争的被动局面,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肩负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重大使命来到皖东,先后主持召开了三次中原局会议:1939年12月中旬在滁州南谯区瓦屋薛村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向华中敌后发展的方针,号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坚决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独立自主地向东、向苏北发展:1940年1月在定远山黄村召开的第二次会议,明确了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1940年2月在定远湾杨村召开的第三次会议,确定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反摩擦斗争的方针和策略。三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启了华中敌后抗战由被动防御向创建根据地的重大转折。

    1939年底,鄂豫边区党委举办第5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培训党员350多人。1940年7月党员干部训练班扩建为党校,学习时间半年,培训对象主要是县区委干部,李先念、陈少敏、陶铸等边区党委负责人都先后在党训班或党校上课。

    三打来安城

    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驻滁县日伪军三次侵占来安城,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出奇制胜,三次收复来安城,毙日伪军500余人。日伪军慑于新四军的声威,不敢轻易来犯,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

    我的父亲郭云山和叔叔郭运才均参加了“三打来安城”战役,郭运才叔叔在1940年5月27“三打来安城”战斗中担仨突击队排长,22岁牺牲于与日军拚杀战场。

    皇甫山自卫反击战

    1941年春节,日伪军纠集3000余人向淮南津浦路西发起全面“扫荡”。新四军第二师第十三团团长林英坚率部驻防皇甫山。2月12日拂晓,盘踞在滁城和珠龙一带的400多名日伪军,分两路向皇甫山13团驻地偷袭。林团长选择有利地形打伏击,他与战士们反穿棉衣,卧伏在冰天雪地里。敌军走到跟前,毫无觉察。战士们一跃而起,向敌人开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林团长叫大家爱惜子弹,远处用枪打,近处用榴弹炸,到跟前就用大刀砍。敌受到重创后退却。我父亲参加了这场战斗。

    黑狼庙战斗

    1941年11月,国民党顽军以5个团兵力向淮南津浦路西根据地进犯。新四军第二师第十三团团长林英坚率全团守卫在黑狼庙一带。顽军以4个营的兵力分两路袭来。林英坚亲临一线指挥,连续多次打退敌军的进攻,敌军增调援兵向侧翼疯狂反扑。危急时刻,林英坚带领全体将士与敌人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和肉搏战,再次打退进攻之敌。可是在最后时刻,一颗冷弹击中他的左前胸,他当场牺牲。此次战斗毙伤敌200余名,林英坚和他的战友以血肉之躯保卫了路西根据地。我父亲郭云山在黑狼庙战斗中率领主攻浴血奋战腿部负重伤。

    中共苏皖省委及津浦路东,路西省委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皖东大地上曾诞生过中共苏皖省委和津浦路东、路西三个省委,领导院东人民恢复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开展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支持、协助、配合新四军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在皖东乃至华中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瓦屋薛曾是中共苏皖省委驻扎地,津浦路东、路西省委诞生地,见证了三个省委及其主要领导人刘顺元、方毅、张劲夫、彭康等人为党的建设和全民族抗战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和卓越贡献。

    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

    苏皖省委成立后不久,即协同新四军第四支队积极向东推进,开辟了路西、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12月初,刘少奇率中原局到达皖东敌后——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接领导华中抗日斗争。1940年1月,为了适应皖东敌后斗争形势需要,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撤销中共苏皖省委,以津浦铁路为界,分别成立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和津浦路西省委。其中,津浦路东省委下辖9个县委(区委)。

    中共津浦路西省委成立

    1939年12月,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进驻滁县瓦屋薛,主持召开第一次中原局会议。1940年1月,为了领导和指导皖东津浦路西群众抗日斗争,协助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辟和扩大路西抗日根据地,决定撤销中共苏皖省委,以津浦铁路为界,成立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领导津浦铁路以西、淮南铁路、瓦埠以东、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各级党组织,书记刘顺元。下辖8个县委(中心县委)。

    中共津浦路西省委演变

    1941年5月,根据抗战形势发展需要,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改称皖东津浦路西区党委。1943年2月,淮南抗日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成立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路西区党委撤销,成立路西地委,属淮南区党委领导。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从成立到演变的近1年半时间,为开辟、巩固和扩大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结语

    刘少奇主持召开的皖东三次中原局会议,坚决贯彻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解决了事关华中抗战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摆脱困境、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进而夺取华中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事实证明,会议成为开创华中工作新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华中抗战顺利发展,使新四军形成了“华中人民的长城”。三次中原局会议体现的刘少奇、徐海东、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不朽功勋和华中新四军的伟大抗战精神,将成为留在皖东大地上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王鹤峰领导的太岳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英雄临汾旅战斗序列沿革(组图)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人民英雄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人民英雄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