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中共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野心逐渐暴露,侵华行动逐年剧增。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民族矛盾可能超过阶级矛盾,土地革命期间的国共对立政策要做适当改变。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就发表谴责日本侵略的宣言,号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抢占东三省”“打倒一切帝国主义”“驱逐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海陆空军滚出中国”。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还在遭受国民党政府军的“围剿”,但仍多次发表声明和宣言,呼吁共同抗日。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表宣言,提出在抗日的前提下停止内战的主张,体现了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思想,体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鉴于民族矛盾正在超过阶级矛盾,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救国的《八一宣言》后,一直在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主动地调整阶级关系。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在日本即将全面侵略中国的形势下,社会各阶层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乡村富农、小地主、甚至一部分军阀等均有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可能性,民族革命战线是扩大了。因此,中国共产党应努力争取一切力量参加到统一战线中,甚至连统治阶级上层也有可能建立起统一战线,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关门主义。这次会议虽然没有放弃反蒋口号,但已经把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放进考虑范围里了。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就是要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子之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1936年,中国共产党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当作主要口号加以推动,这就形成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转变。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剿共’”的主张深得民心,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是时代主基调,很快变成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口号,变成以救国会为代表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口号,对国民党以及国民政府造成了压力,成为推动历史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力量。
为赢得抗战胜利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八一宣言》发布后,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除发布多种党内文件,教育干部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政策外,还反复向全国人民、各政党、社会团体、一切军队呼吁,不分信仰,不分派别,一切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人团结抗日,一致救国。大敌当前,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不思抗日,却本着“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制定对内对外政策。所谓安内,主要针对中国共产党,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及其所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也针对国民党内的反蒋势力,把“剿共”和镇压反蒋势力作为抗日的前提,全力“围剿”红军,打压反对派。对外,主要是对日本侵略妥协求和,寄希望于国际干预,把组织和动员国内民众走上抗日战场放在次要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盱衡国内外情势变化,积极主动应对时代向国家和人民提出的历史任务。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放下与国民党的深仇大恨,积极做国民党、国民政府当权派以及军队将领的工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西安事变前,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中央致函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向各党各派发表通电,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以中共负责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名义,致函蒋介石、张学良、宋庆龄等人,鞠诚劝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表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表达红军愿意开上抗日前线抵抗日本侵略的诚意。1936年10月,为积极准备与国民党谈判,中共中央起草了与国民党协定抗日救国的草案。但是,由于国民党不能体认国家大局,坚持不放弃内战方针,这个协定未能达成。协定草案的起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决心,对国民党当局造成了压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不懈努力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变成了张学良、杨虎城可以接受的口号,并且和平解决了1936年的西安事变,蒋介石也不得不口头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共之间的直接谈判才有了可能,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实现的可能。这就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政治基础和国家现实。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了推动国内局势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在洛川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抗日外交政策、战时财政经济政策、改良人民生活、抗日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抗日的民族团结等十大主张,积极引导、推动全国抗战民意,推动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总的目标是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各族以及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走上抗日战场,实行对日作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为了动员全国各阶层民意,集中力量抗战,还专门就蒙古族、回族发了文件,专门就长江流域哥老会群众发了文件,要求采取适当政策,动员国内各民族、各社会阶层民众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来抗战,照顾他们的合理需求,等等。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所提倡、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真正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赢得抗战胜利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示范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特别提到改革政治机构,这就是政权建设中的民主问题。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敌后根据地都实施了三三制、减租减息等有利于调动各阶层人民抗战积极性,形成坚不可摧的抗战意志的一系列措施。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是所有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标本,毛泽东极为重视。毛泽东在讲到边区民主政治对全国的作用时指出,边区“是一个民主的抗日的根据地”,边区巩固和发展民主政治,就可以“做一个样子给全国看,给全国一个参考,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本”,“使边区成为民主的模范,推动整个国家的民主化”。“边区的作用,就在做出一个榜样给全国人民看,使他们懂得这种制度是最于抗日救国有利的,是抗日救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就是边区在全国的意义与作用”。
三三制在抗日根据地全面推行,为各抗日根据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制度保证,而且对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设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在党外民主人士中获得了积极的反响,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开明绅士李鼎铭以“五体投地”来表明他对这一原则的拥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