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湖南耒阳2025年4月16日电(谢俊清)湘南腹地,青山叠翠间,耒水汤汤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红色蝶变。作为湘南起义的主战场、井冈山会师的出发地,湖南耒阳以“建红色阵地、讲红色故事、传红色基因”的“三红”工程为抓手,让沉睡的红色记忆化作振兴引擎。如今,李树一、黄龙飞等革命先烈就义前的慷慨诗句仍在空中激荡,伍若兰编制的草鞋却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新的光彩。
全域布局:红色矩阵织就教育新图景
沿着“一核两翼三带”的战略脉络,耒阳构建起全域覆盖的红色教育网络。培兰斋党性教育基地运用声光电技术,让烈士英名在光影中流淌,年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修缮一新的谭冠三故居化身为“时光隧道”,通过红色文化志愿者的深情讲述重现将军策马高原的场景,半年吸引研学团队86批。在欧阳海学校,《红色耒阳》校本课程将英烈家书改编为音乐剧,学生们用童声演绎的《井冈兰》诗朗诵,让革命浪漫主义在新时代的校园生根发芽。
当数字化浪潮遇见红色基因,历史穿越了时空——VR技术复原的梁氏宗祠湘南起义指挥部里,青年们目睹场景复原亲历决策会议;烈士陵园红色文化长廊前的“党史答题擂台”,耒阳一中的学子们为破解“八千子弟上井冈”的路线图展开脑力激荡。在灶市街道彭桥社区,“党史故事进社区”的微宣讲现场,老战士颤巍巍捧出军功章,太平乡寿州村“湾村明白人”用方言快板唱响《十送红军》,150余场“红色故事七进”活动让红色故事化作春雨,浸润着耒阳的每寸土地。
多元叙事:文化传承绽放时代新光彩
“谢维俊的家书字字千钧,让我们看见铁血背后的柔情。”在谢维俊故居的朱漆回廊下,由党史专家、革命后代和文艺骨干组成的“红色故事七进”宣讲团,将尘封档案化作沉浸式剧场。在文体会议中心湘南起义诗歌朗诵会现场,黄龙飞的《与妻书》情景剧中飘落真实的家书复刻件时,观众们争相拾取这穿越时空的精神信物,现场一片庄重肃穆。微电影《背着孩子上井冈》以动漫形式再现历史,少年郑效峰背包上的补丁化作记忆符号,让所有耒阳人看到这位开国将军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理想。
在“百战归来”史实采集项目里,红色文化志愿者翻山越岭,为100多位参战老兵记录口述史的过程,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接力。当96岁的谢老颤巍巍戴上儿子当年的八角帽,数字化建档仪记录的不仅是120分钟影像,更是一个家族的百年守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打造的“戎耀耒阳”老兵服务项目品牌,50支专业分队如同星星之火,在抗洪堤坝上筑起“迷彩长城”,在花椒田里传授“云修剪”技术,200余场服务书写着新时代的鱼水情深。
实践转化:红色动能催生治理新范式
“红网格化”管理模式让378个村(社区)焕发新生——湾村明白人化身“红色管家”,在古樟树下的“红色驿站”里调解邻里纠纷;“红色积分”将烈士墓维护纳入考评,村民用积分在“红色超市”兑换的不仅是粮油,更是对精神的礼赞。农业农村局巧打“红色产业牌”,仁义邝鄘村“小面条”生产线上,印着湘南起义标语的包装袋日均发货2万件;长坪谭湖村“主席红”朝天椒生产基地里,“军创直播间”的无人机航拍镜头,正将火红的椒田变成网红打卡地。
在双拥领域,“鹊桥工程”架起军地连心桥,23对新人婚纱照里的坦克实景拍摄,让硬核浪漫刷屏朋友圈;随军家属“岗位储备库”不仅实现百分之100安置,更为幼儿园送来会讲红色绘本的“兵妈妈”。当红色研学专列驶入耒阳西站,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发现:这里的红色基因不仅镌刻在纪念馆,更流淌在非遗传承人指尖的剪纸里,飘香在红军食堂的“五角星米糕”中。
【记者手记】
从培兰斋斑驳的青砖到“云上耒阳”跃动的数据流,耒阳的红色传承如同一部流动的史诗。这里既有对初心的坚守——当93岁老战士轻抚数字化复原的战友照片时,浑浊泪水中映照的正是信仰的传承;这里更有对创新的拥抱——即将开馆的耒阳党史陈列馆将用动漫、剧本杀重构红色叙事时,历史正以青春姿态完成跨时空的对话。千年古城用实践证明:红色基因从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永远奔涌的时代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