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素有“钨都”之称,上百个钨矿点星罗棋布于赣南山区。金属钨可以制造电灯钨丝,钨钢又是制造枪械的重要材料。
在会昌、安远、于都三县交界的仁凤山一带,钨矿资源非常丰富。红军到来之前,美、英、德、日等外国资本家曾扶植矿商开矿,收钨矿。可当毛泽民来到仁凤山时,眼前却是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据当地群众反映,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反动民团放火烧山,这里的矿工大都被迫离矿避难了。
毛泽民沿着山沟一路察看。几天下来,他摸清了仁凤山矿区的基本情况,及时向当地苏维埃特支委员会和工会作出指示:立即组织矿工恢复钨砂生产;像“扩红”一样扩大工人队伍,发动在矿的工人动员亲戚朋友、特别是技术熟练的矿工,迅速回矿参加生产;特支委员会和工会要关心工人的疾苦,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调动矿工挖砂的积极性,苏维埃政府统一收购钨砂。毛泽民先后恢复了上坪、庵前滩、吴山、蜈蚣山的钨砂生产,又在白鹅墟成立了白鹅洗砂厂,将收购的钨砂淘洗加工成钨砂精。
毛泽民给中央政府写报告,建议成立中华钨矿公司。他的报告引起中央政府的特别关注。两天后,报告就批复下来:“着毛泽民筹办。”1932年3月,中华钨矿公司正式成立。毛泽民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出席大会,并宣布了公司的组织机构,任命胡克功担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然而,转眼8个月过去了,中华钨矿公司的生产却没有多大起色。这可急坏了财政部长邓子恢。他决定撤掉胡克功,由毛泽民亲自兼任总经理。
毛泽民“新官”上任,大刀阔斧地做了三件事:撤销了挪用公款的工会委员长,调整干部,充实中队班子;改善矿工生活和工资待遇;扩大生产,奖励生产。
毛泽民一手抓公营矿场,一手将分散、个体的挖砂民工组织起生产合作社或作业组,由钨矿公司直接与合作社或作业组签订产销合同。当合作社“打疲货”,即没有挖到钨砂时,考虑到民工的生活,中华钨矿公司按《钨砂交售合同》,可提前支付70%的钨砂款,又称无息贷款,待挖到钨砂后逐步还清。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矿工挖砂的积极性。
赣南山区道路崎岖,物资运输全靠人挑肩扛。中华钨矿公司成立后,苦力运输工会组织了100多人的运输队,负责运输钨砂和矿山的生产、生活物资。江口外贸分局有20条木船往返于白鹅墟、三门滩和江口之间,运送出口钨砂。
有苏区政府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收购钨砂,钨砂的销路有了可靠的保证,而且政府收购价格实惠,矿工多产砂,多挣钱,生产积极性自然提高。大家纷纷提出一项项好建议。
从1932年钨矿开工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中华钨矿公司发展到最大规模,仅盘古山、铁山垄、小垄三个公营矿场就有工人近5000人。中央苏区共生产钨砂4193吨,出口总值达400多万元,增加了苏维埃共和国的财政收入,有力地支援了革命。
在赤白区间建立贸易“特区”,用土特产和矿产品换回根据地急需的物资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因在短期内难以发动新的进攻,便越发加紧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妄图从经济上把红色根据地困死。敌人的经济封锁几乎断绝了赤白区之间的贸易,根据地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以及原先紧俏的矿产品钨砂,都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苏区急需的食盐、土布、煤油、西药等用品也运不进来。一段时间,根据地的食盐贵得吓人,在一些地方1斤食盐可以换5只鸡。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通过开展对外贸易,繁荣苏区经济,对于取得战争胜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发展边区经济和对外贸易是国家财政部和国家银行的工作职责。外贸总局成立后,毛泽民仍然密切关注着苏区的外贸工作。他认为,打破经济封锁,发展对外贸易,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一是苏区的粮食、木材、纸张,及土特产品价格便宜,白区商人迫切需要同苏区进行交换;二是红军与游击队的积极行动,可以打破敌人的封锁线,为红白区贸易创造条件;三是利用军阀的贪利及其内部的矛盾,完全有可能同他们进行私下交易。国家银行曾从3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中,拨出100万元做外贸资金。钨砂出口是对外贸易的重头戏,毛泽民亲自出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