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史料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史料>>正文
特稿:彭湃三兄弟 曾到我家来——“左联”作家李春鍏生前撰文忆彭湃(组图)
2021-10-26 15:21:42
作者:李春鍏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编者按:李春涛是彭湃留学日本时的同学,志同道合,情同手足。彭湃曾于1919年、1923年先后两次到潮州李春涛家中作客。本文是李春涛胞弟、“左联”作家李春鍏(1905-2004年)先生在80岁时撰写的回忆文章,弥足珍贵,读之如见其人。

    一九二三年,广东革命形势继续发展,海丰农民运动发展很快,斗争十分激烈。

    这一年暑假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正是盛夏,天气很热,我坐在我家大门内的大天井边屋檐下的梨木凳上乘凉。已是下午五点钟左右,太阳西斜的时候,忽听得有人在敲大门。

潮州李春涛故居,挂着彭湃(右)和李春涛照片。

    “大哥,彭湃哥哥来了!”

    我走过去把大门打开,只见有三个农民装束的人站在门口。他们都是头戴雨笠,身穿白色对襟上衣、黑色长裤,但裤脚卷起到膝盖;脚上穿着草鞋,下腿和脚板都沾满了污泥。

    我正要问话,其中有一人却先开口叫我:“阿弟!你好!你的大哥在家吗?”他把雨笠取下来,我认得是彭湃,高兴极了。

    我马上答话说:“彭湃哥哥,您好!大哥在家。”

    我转过头来向大房间喊道:“大哥,彭湃哥哥来了,快出来。”

    我的大哥李春涛从房间里走出到大厅时,我已把彭湃和与他同行的两人迎接到家里。大哥迎他们进客厅。

    我随后,刚走进客厅,就听见大哥问彭湃他们“为什么化装成农民的样子,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哥见我到来,便吩咐我去准备洗澡的热水。

    我走到屋后去,首先向父母报告,“彭湃哥哥和另外二人化装成农民来我家。”然后,我又走去告诉我的大嫂。

    我的父母和大嫂都很高兴。母亲叫大嫂快去准备三套干净的衣服和内衣内裤。然后,母亲就亲自到厨房去叫保姆烧热水。我的父亲则引着我到客厅去见彭湃。

    彭湃和那二人都站起来向我的父亲鞠躬致敬。我的父亲抱手还礼。让坐之后,彭湃把那二人介绍给我的父亲。原来一个是彭湃的三哥彭汉垣,另一个是他的五弟彭泽。

    谈话之间,大哥泡来一壶香片茶。我先端一杯给彭汉垣,再送一杯给彭湃。这时彭泽端了一杯送给我的父亲,然后自己拿一杯喝。

    喝了茶,大哥对彭湃兄弟三人说:“请先洗脸洗脚,休息一会再去洗澡、换衣服。”

    我不等大哥吩咐,马上到屋后去取来一个大脚盆,倒入一些温热水。这时,彭湃兄弟三人已经洗了脸,便走进客厅里洗脚。彭湃哥哥笑着问我:“你开大门见到我来了,为什么不先叫我,而要我先叫你?”

    我说:“你以前来时,穿的是西装,这次你是化装来的,而且化装得很好,我一下子认不出是你呀”!

    彭湃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这时,我的大嫂在屋里叫我,要我引彭湃兄弟三人到屋后去洗澡。

    洗完澡,换上干净的衣服,穿上木屐,彭湃三兄弟才回到客厅里。

    菊花下酒志士豪

    已经六点钟了,母亲叫我进去,对我说:“你到客厅去,把桌椅摆好,准备请彭哥哥三人吃饭。你的父亲和大哥作陪,你应小心招待。”

    我应声“是”,便立即回到客厅。

    大哥问我有什么菜?

    大嫂在房里听了,回答说:“有大螃蟹、芥菜炒肉丝、糖醋鲤鱼、炒鸡蛋、清炖三鲜汤。”

    大哥问你彭湃有什么意见。

    彭湃尚未回答,彭泽就说:“好久没有吃鱼生了,……”他尚未说完,大哥便说:“吃鱼生好办。”又问道:“大家要什么酒?高粱酒?竹叶青?”

    彭湃哥哥说:“吃螃蟹应喝绍兴黄酒。”停一回,他又说:“我们都生长在海滨城市,都知道八月蟹正肥。”

    大哥接着说:“又逢菊花开。有菊花下酒就更好了。”

    “这很有意思。”我的父亲笑着说,他又叫我到后面小花园去折菊花。

    我折了三朵黄菊花和三朵白菊花,拆成菊花丝,装在两个大盘子里,然后用大竹篮,把煮红了的螃蟹和黄、白色的菊花丝,提到客厅去。螃蟹放在中间,菊花丝放在两边。

    彭汉垣见了赞赏地说:“黑色的桌面,配着红、黄、白三色,煞是好看。”他说得大家都高兴地笑起来。

    开饭的时候,彭湃哥哥说:“请伯母出来一起吃。”

    我的父亲说:“她很忙,免了。”

    彭湃兄弟三人齐声说要请来。

    于是,大哥和我到厨房去把母亲请出来。

    彭湃兄弟三人见我的母亲到来了,马上都站起来,齐声说“伯母,您好!”

    我的母亲答道:“大家好!我们亲如一家,不客气,不客气。”

    坐定之后,彭湃举杯向我的父母亲敬酒。彭汉垣和彭泽相继也向我的父母敬酒。接着大家互敬一杯,然后父亲举箸说一声“请!”,大家就开始吃螃蟹。

    彭湃哥哥把螃蟹的大脚(螯)送给我,彭汉垣和彭泽两位哥哥也把螃蟹大脚送给我。这样我的盘子里就有十多只螃蟹大脚,堆得高高的。母亲笑起来,大家都笑起来,我也笑起来了。

    接着,母亲问彭湃:“你们三位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东门进城,还是从西门进城,踩得双脚都是泥土?”

    彭湃答道:“我们是从大埔乘客船来的。下船之后,在河边走了一大段的泥沙滩,所以脚上和小腿都是泥土。我们走进东门之后,认不得路,一路走到西门,才认得路。”

    我的母亲说:“三位走累了。吃过饭后,要早些休息。”

    我的母亲说完,站起身来要往屋后去。大家站起来,送她到通后天井的门边,母亲走进屋后的侧门之后,我们才回转继续用餐。

    吃完螃蟹,洗了手,第二道菜尚未上来。在这间隙的时候,彭湃哥哥笑着对我说:“阿弟,如今快是秋天,你以前唱过的《秋风歌》很好听,你还记得吗?再唱一遍给我们听,行吗?”

    我说:“记得记得。但是我的声音不好听。我的酒喝了不少,沙喉咙。”

    汉垣哥哥说:“男孩子,怕什么,有什么不好意思?”

    沉默了一会儿,我就唱起来:

    “秋风高,志士豪,人生及须怡乐,乐陶陶!”

    彭湃哥哥想了一下,说:“歌词第三句的意思不太好,可改两个字,‘人生及时须怡乐’的‘怡乐’两字,改为‘努力’就好了。”

    我于是改唱:“秋风高,志士豪,人生及时须努力,乐陶陶!”

    这一回,大家鼓掌叫好。我的父亲也鼓起掌来。我的五弟李春秋(李伍)当时才九岁,在厅后听见掌声,也跑到厅里来拍手。

    彭湃哥哥见到春秋弟弟,赶忙上前拉着他的手,让他坐在父亲的旁边,和大家同桌吃饭。

    将近七点钟的时候,彭湃兄弟三人在天井里散步乘凉。大哥征得彭湃的同意,在客厅里搭了一个大床铺,让他们兄弟三人睡,通风凉快。但是没有那样大的蚊帐,便挂上了三床小蚊帐,分成三个铺位。

    我的母亲吩咐我:“必须好好招待彭家三位哥哥,要尊敬他们,要听话,要讲礼貌,早上打洗脸水,下午打洗澡水,三餐摆饭,打开水,不能疏忽,包括上街买东西等等,都要勤快,每日要早睡早起。”

    早练八段锦 夜里改文章

    第二天,我按照平时上学的时间起床,到前面天井里去,只见彭湃三兄弟和我的大哥已经起床,在做八段锦体操了。我也参加进去做。做完了,大哥的肚子里面咕咕咕地叫。这是运气的功效。

    彭湃哥哥说:“我们在东京常常在一起练习做八段锦,时间长,功夫到家,肚子就会咕咕咕响。但是如果练习时间短,功夫不到家,肚子就不会响。”

    洗过脸,吃过早饭。我的大哥说要和彭湃兄弟三人上街去买皮鞋、衬衣,定做学生装,叫我去复习功课,到十一点钟过后再来。

    潮州的习惯,中午吃米粥、小菜,十分简单。我把米粥和小菜提进客厅,摆好,便退出到厨房去吃饭。

    大哥他们下午要继续讨论问题,我不必去招待他们。

    这时候,母亲叫我上街买咸地豆(花生)。我买了十斤,全部送给大哥他们吃。

    我告诉大哥,母亲说晚饭吃红烧猪肉和鱼肉丸子汤,还有素炒飞龙菜(菠菜)。只有这三样。如要添菜,快一点通知。

    彭湃听了说:“这三样都是好菜,够了,不添了。”

    大哥补充说:“要多炒一些飞龙(菜)。”

    晚上九点钟,母亲和我到客厅去看看。只见八仙桌上点燃两台煤油灯,大哥在念稿子,彭湃兄弟三人静听着,有时记了一下。我的脚步重了一点,皮鞋声扰动了他们。大哥抬头见母亲到来,便停止念稿,站起来,彭湃三兄弟也站起来,请老人家坐。

    母亲没有坐,站着对他们说:“讨论了大半天,大家都累了,晚上早一点睡。”四人同声说:“是!”

    母亲笑着点头,随即转身和我走出客厅,回到后房。

    随后几天,大哥和彭湃三兄弟都忙着讨论文稿。我除了送饭送水外,不去打扰他们。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石桥是人民修建的”

风雨不动湘子桥

    第六天早饭后,大哥说他有事在家,叫我陪彭湃、汉垣和彭泽三位哥哥去游览湘子桥和韩山等名胜。我们出了东门,走到湘子桥上,只见来往的人甚多。因为桥面不很宽,只够两乘轿子并行,所以显出拥挤。

    彭湃哥哥问我:“这条桥为什么叫做湘子桥?你知道吗?”

    我说:“听老人们讲,桥礅和桥板都是石头做的。这条桥分成三段:东段有九个石礅,西段也有九个石礅(叫做洲),中段是十二只连起来的木船,俗语叫做十二沙船(随着江水的涨落,沙船的数目有增有减)十八洲。传说在桥礅修建起来之后,桥板放不上去。因为都是很长、很宽、很厚、很重的大石板,一头放好了,另一头提不上去。这样多的石板,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经过很久的时间都没有解决,累死了很多很多的民工。韩文公不得不亲自坐在东门城楼上督工。他撤换了若干官员,采用了各种方法,还是没有修建成功。韩文公十分忧虑和焦急。有一天,韩文公坐在城楼睡着了。他梦见韩湘子喊他,对他说‘桥修好了!’韩文公惊醒,擦一擦眼睛,抬头向东方望去,只见一条整齐雄伟的大石桥出现在江上。肩挑背负的人民,熙熙攘攘,欢欢喜喜,有说有笑,此来彼往,很是热闹,韩文公见了,非常高兴地说这条桥是韩湘子修建起来的,于是把它定名为湘子桥。”

    彭湃听后哈哈笑起来,他说:这个传说,是一个迷信的传说。但是,从中可以了解到,修建这条桥的工程是很大的。

    在古代,没有起动机,没有汽车和卡车,这样多的大石头和大石板,一块一块从山上打出来,全靠人工,肩抬、手拉运到这里,这是如何的困难哪!尤其艰苦的是在礅上铺大石榜。桥是这样高,水是这样深,石板是这样长这样厚这样宽这样重,要把它们一块一块吊上来,铺好铺稳,两头搭上,没有差错,全靠人力,真是难以想象的。人们不易理解,或借此欺骗人民,造出这种神话来。我们要向群众说,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足,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石桥是人民修建的,世上没有什么神仙,只要人民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力大无穷!”

    听了彭湃哥哥的分析,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潮州的神话真多!”

名闻天下潮州城

    我们一行四人,继续向东行。走到沙船头的时候,就看见阶梯下的水面上,有十几条木船,用铁链串起来,两船之间架起木桥,这就是著名的沙船。走过沙船,登上迎面到来的另一阶梯,就是西段的石桥。我们左观右看,不觉把桥走完,到了山前路。

    我对三位哥哥说:“前面就是韩山,其形很像笔架,本地人都叫它笔架山。上面有韩文公庙,所以又叫韩山。”

    彭汉垣哥哥很感兴趣地问:“是不是苏东坡写的那座韩文公庙?”

    “不是”,我回答,“苏东坡写的是在旧道台衙门后面的韩文公庙,规模比韩山上的要大得多,雄伟得多。现在该庙被用来做城南小学的校舍。”

    大家决定不去韩山参观,于是向东回头走。

    走着走着,彭汉垣想看韩文公的祭鳄鱼碑,问它在哪里。

    我答道:“传说祭鳄鱼碑是在北门外的北堤上。老人们说,从前海潮会冲进这条溪来,鳄鱼随着海潮游到北堤的水里,时常伤人或吃人,因此那一段江称为恶溪,东岸那边的乡村就叫做恶溪乡。搭渡船过溪的人,遭到鳄鱼袭击伤害的很多。韩文公为了救民,便在鳄鱼最多的这段溪的堤岸上,就是北堤上,摆上香案,隆重其事,祭拜鳄鱼。”我停了一下又说:“据老辈人讲,时间久了,年年修堤,祭鳄鱼碑被埋在堤里,现在找不到、看不见了。”

    彭泽听后说:“韩文公祭鳄鱼也是骗人的迷信勾当。”

    我说:“当然啰!我们金山中学的学生多数人就不相信它。因为祭鳄鱼之后,鳄鱼照样伤人。据说后来韩文公改变了方式方法,在东门外建起这座湘子桥。”

    彭泽又说:“这应归功于人民,不能归功于韩文公。”

    这时江水涨得相当快,我害怕沙船被拖走,于是请三位哥哥快走。

    走完沙船,登到倒数第一个桥礅上,汉垣哥哥看见了桥边上立着一只生铁铸的铁牛。他问我,“这是干什么用的?”

    我说:“传说这是用来镇桥的。一边一只,沙船东边桥礅上那一只跑了,现在没有了。”

    彭湃哥哥听后,大笑起来说:“铁牛会跑掉!又是神话!神话!潮州的神话真多!”

    我们走回到东门进城,又到了大街。我告诉三位哥哥:这条街由南门通过全城到北门,是潮安城内最长最宽的街道,也最热闹。

    彭泽问:“这条街有什么古迹?”

    我说:“这条街的特点是石亭(石牌坊)多,什么百岁亭、贞节亭(坊),各式各样都有。传说四狮亭是一处古迹。亭下边有四只大石狮,其中一只大石狮缺了一个耳朵。据老人们说,明朝大将刘进忠在这里打战,他的大刀把石狮的耳朵砍掉了一个。”

    说着说着,石狮亭到了。大家看了那只缺一耳朵的大石狮,真假莫辨,便转道回家。

    红心西瓜的悲惨故事

    走进了刘察巷,我们远远看到大哥在家门口站着,左观右看,看见了我们,他便走上来迎接彭湃三兄弟。

    他笑着问:“走累吧?”大家都说:“不累。”

    午饭后,大家吃西瓜。破开来的第一个是红心的,我脱口而说:“红心西瓜最好吃。”

    彭湃哥哥看了我一眼说:“红心黄心都是一样好吃,只要是熟了的。”接着,他又对我说:“关于红心西瓜,有一个悲惨的故事,你愿意听吗?”

    我高兴地说:“我最爱听故事,我的大哥常常讲故事给我听。”

    吃完西瓜之后,彭湃哥哥拉我到屋檐下去坐在梨木凳上乘凉,便开始讲红心西瓜的故事。

    他讲道:“从前有一个农民没有地种,全靠给财主做点零活,夏天则凑点小本钱,靠卖西瓜过生活。他家里有一个七旬的老母亲,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妻子,还有一儿一女,年纪都很小,全靠他赚些钱扶养治病,是十分贫苦的。有一次,他担了两箩西瓜进城去卖。忽然黑云遮了太阳,天阴了,接着暴风带着骤雨,从天而降。只见路上行人狂奔起来,争着找地方躲雨。没有多久,路上不见一个行人。卖西瓜的农民也在路旁一家店铺的屋檐下歇气躲雨。阵雨过后,天气变得凉爽一些了,店里的人不打扇了。可是,卖瓜的农民心里并不那么凉快。他连喊几声卖西瓜,却不见人来买。他又担起西瓜,一路叫卖。他东张西望,希望有人来买。但是,他走了几条街,喉咙喊哑了,仍不见有人来买。忽然他经过一家大户的门前,他便把担子放下来,歇了几口气,随即大声叫卖。大门不开,没有人出来。他刚要担起西瓜走,却见从大户的侧门那边出来了一个中年汉子,要买西瓜。此人不问价钱,只问是不是红心西瓜。卖西瓜的农民大半天没有卖出一个瓜,如今有人来买,不敢放过机会想碰运气,便说道:是红心西瓜。”

    买西瓜的人立即说:“好!划开来,是红心的就要,不是红心的就不要,先讲清楚。”

    卖西瓜的农民沉思了一下,冒险地说:“如果都是红心的,你都买吗?”

    买瓜的中年人说:“当然啰!但是,不是红心的,我都不买。”他一面说话,一面弯下腰身去选了一个最大的西瓜,叫卖瓜的农民划开。

    卖瓜的农民把大西瓜放在地上,提起了快刀,手有点发抖,把瓜划开,一看,是黄心的。

    中年的汉子说:“黄心的我不要。”

    第二个西瓜又划开了,也是黄心的。那人又说:“这个我也不要。”

    这时,路经此地的人都停下来看。

    又划了第三个西瓜,还是黄心的。买西瓜的中年人连声说:“这个我还是不要,还是不要。”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卖西瓜的农民一连划开十几个西瓜,都是黄心的。他头上冒汗,又划开了七八个西瓜,并没有红心的。他的脸色开始发白,眼含泪水。地上摆满了划开了的西瓜。围观的人开始骚动起来。好心的人劝那中年人买他几个算了,有的人劝卖瓜的农民不要再划开西瓜了。但是,买卖双方都坚持着。终于全部西瓜都被划开了,全部都是黄心的,没有一个是红心的。不知是谁,叹了一口气。
这二箩西瓜,是卖瓜的农民的全部本钱。瓜卖不出去,不但无钱买米回家,而且连本钱也输光了。这怎么对得起全家老小呢?他狠下心来,大声说道:“红心的在这里!”他拿起快刀,出人意料地把自己的肚子划开。他倒在地上,肠子冒出,鲜血直流!

    那个买瓜的中年人双手用力拨开人群,扬长而去。这个人是谁?很多人认识他,恨他,他就是这大户人家的大少爷。”

    彭湃哥哥一口气把这个故事讲完,态度很严肃。他问我有什么感想?

    我听完了这个故事,觉得十分惨然。我说:“财主勾官结府,仗势欺人,残害穷人,伤天害理,为富不仁。天下农民最惨。但是,自古至今,还没有人能真正救农民跳出刀山火海。”

    彭泽哥哥也在听故事,他对我说:“现在有。有一些先进的人们正在帮助农民组织农会,起来向财主作斗争。”

    彭湃哥哥用手抚摩着我的肩背,说道:“阿弟,你说的对,为富不仁。你要多向你的大哥学习。”

    这时候,我的大哥从房里走出来。他对我说:“让三位哥哥休息一会。然后我们要讨论一篇文章。你去复习功课。吃晚饭的时候,你再来。”

    我问大哥:“你们讨论了几天,是什么问题?可以告诉我吗?”

    彭湃哥哥不等我的大哥开口,便抢先说:“讨论的关于农民的问题,你长大了,你的大哥会告诉你的。”

    从此之后 我不打鸟

    晚上,缝衣店送来了三套白帆布的学生装,形式就同我们金山中学的学生制服很相像。这是大哥给定做的。彭湃兄弟三人各试穿一套,尚为合身。另外有三套白府绸的中式服装,是我的母亲和嫂嫂们赶着缝制的,都拿出来试穿,其大小是照着他们的旧衣服的尺寸剪裁的。大家又商量戴什么帽子好。最后决定各买一顶白色通帽(考克帽)。这样的穿戴,很象是番客(归国华侨)一样,不惹人注意了。

    次日下午,我从外面提了七八只被打伤的野鸟回家。四位哥哥正在客厅里谈论什么事情。我的大哥看见了我,问道:“哪里得来的野鸟?”

    我颇为得意地说:“与同学在乡下打的,炒起吃很好吃。”

    大哥用责备的口气说:“不复习功课而去打鸟,不像话!”

    彭湃哥哥接着说:“来,请坐下,你爱听故事,我再讲一个故事给你听,题目是《没有鸟的地方》。”

    “好!好!”我坐下来说。

    故事开始了:“从前有一位诗人,最爱听鸟唱的声音。每年春天到来之后,他就常到野外树木多的地方去听鸟唱歌。有一次,他听说某地的鸟很多,树也多,风景优美,便收拾行装,带着书童到那个地方去。他到了那里,租了一间靠近山林的房子居住,希望多听些悦耳的鸟声。但是,一连几天,他听不到鸟唱歌的声音。他觉得很奇怪。他注意观察,只见所有的树木都没有叶,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条,就像寒冬腊月一样,看不到一只鸟。他莫名其故,便走去问邻居的老人。老人叹了一声,不胜感慨地说:“这里的树木原来都很茂盛,开花结果,绿叶香花,很逗人爱。各种鸟雀也很喜欢到这里来落户,处处闻啼鸟。每年都有不少的游人到这里来避暑游乐。可是,后来,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些打鸟的人,天天用火枪打鸟。很多的鸟被打死了,有些鸟被吓跑了。不久的时间,再也听不到鸟唱的歌声了。鸟少了,昆虫就多起来了。鸟不来了,昆虫就更多了。终于,树叶被昆虫吃光了。农作物刚出芽,便被昆虫咬断了,或被吃掉了。这样一来,五谷丰登,草木丛生的地方,变成五谷不生,草木不长,年年灾荒的地方了。这就糟了。居民没有粮吃,没有水果,没有蔬菜……一切都没有收获,人们生活不下去了。有钱的人搬走了。穷人则逃荒去了。年老而走不动的人,只好留下来等待饿死。”

    故事讲完了。我的大哥接着说:“多数的鸟是益鸟,用处很多。农民是不打鸟的。他们札了草人,插在田头地边,借以把鸟吓跑。你是看见过的。你为什么要去打鸟?“

    彭湃哥哥接下去说:“如果把潮州的鸟打光了,结果将会怎样?农民不但有力量,而且有知识。我们都要向农民学习。”

    我又一次受到启发。从此之后,我不再去打鸟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收藏版】中央军委干部团二万五千里长征 (附更新版中央军委干部团成员名录)
·下一篇:特稿:中央红军长征与牙屯堡“鸡鸣三省”会议——写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五周年之际(图)
·特稿:国忠同志被联合国华文出版社列入《国家记忆人物大典》(组图)
·在保障中战斗,在战斗中保障——回忆父亲洪学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开拓现代后勤工作
·特稿:读书,最为浑厚的生命力量
·特稿:巧获地图抢渡金沙江
·特稿:刘英:流芳百世英名在(组图)
·特稿:上海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活动(图)
·特稿:难忘当年八路军
·特稿:抗美援朝老英雄讲战斗故事(组图)
·特稿:广东省南雄市老促会到大余县参观有关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两馆”接受革命传统
·特稿:让红色影视基地旅游火起来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国忠同志被联合国华文出版社列入《国家记忆人
毛泽东与湖北重点工程建设
毛泽东的武昌情怀
毛主席对荆江人民的关怀
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视察武汉
李先念与《湖北日报》的故事
在武汉和毛主席一起看戏
董必武与书
李先念:我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徐向前,一个是陈云,
他从清朝来,79岁娶妻,80岁当爹,今年129岁离世,凭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