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记忆
毛泽东与湖北重点工程建设
2021-10-27 12:16:40
来源:《党史天地》
作者:邹东山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启新纪元,湖北揭开新篇章。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荆楚儿女,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从长江第一桥贯通南北到长江第一坝紧锁洪涛,从青山“红钢城”筑梦到十堰“汽车城”崛起……湖北在共和国70年成长史上留下了诸多熠熠生辉的印记。这一项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重点工程,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更凝结着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对湖北人民的关怀与期望。
  决策治江工程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也曾洪水泛滥,给两岸带来深重灾难。江河不治,水利不兴,则无以安民兴国。毛泽东高度重视长江的治理,他亲自视察调研,亲自决策规划,在湖北境内长江干、支流上进行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根除了洪灾,为沿岸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开发了水力发电资源,对湖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不到五个月就组建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专门负责长江的综合治理工作。毛泽东审阅批准了《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草案)》,打响治理长江第一仗。毛泽东为荆江分洪工程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水利部长傅作义随即前往工地视察慰问,颁发印有毛泽东题词的锦旗。在毛泽东题词的鼓舞下,广大工程建设者仅用75天,就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在迎战1954年特大洪水中,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为确保湘、鄂两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湖北后,在前往南京的“长江”舰上听取了长江水利委员会林一山关于长江流域规划问题的汇报,并与林一山探讨了建设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问题。毛泽东说:要驯服这条大江一定要认真研究,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毛泽东指示林一山对汉江引水方案作进一步的研究,组织人员勘探,并叮嘱林一山一有资料就立即写信给他。对于三峡工程,毛泽东充满了期待。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对林一山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1956年6月,毛泽东视察湖北,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并挥毫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景描绘,表露了对三峡工程的殷切期待。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汉江流域进行查勘,最终选定汉江中上游丹江口为引水地段并向毛泽东写信作了汇报。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讲道:“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并发出《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把南水北调作为全国范围内的较长远水利规划。南水北调首次出现在中央正式文件中。同年9月,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正式动工。它是当时中国最壮观的水利工程,也是汉江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毛泽东对这项工程给予了极大关心,一直密切关注设计、施工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在丹江口选址之时,毛泽东不仅考虑到长江中游的防洪,而且高瞻远瞩地与未来的南水北调路线联系起来。
  1968年10月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1973年工程竣工。拦河大坝长近5里,坝高162米,正常蓄水位157米,正常库容最大蓄水量209亿立方米。电厂装机总容量90万千瓦。丹江口水库后来成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开发打下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继续论证南水北调工程。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南水北调工程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200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27日,南水北调开工典礼举行。经过十多年紧张艰苦的施工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正式通水。其中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线全长1267公里。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对于三峡工程这一关系中华民族千年大计的建设,毛泽东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从1953年到1958年,三峡建设酝酿过程中,毛泽东多次召见林一山,了解各种细节。1958年1月南宁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让林一山、李锐到会,让持正、反意见的同志在一起辩论。3月成都会议后,毛泽东从重庆沿江而下,考察了三峡和荆江大堤。毛泽东始终强调,在决策上要充分听取、分析、吸收不同的意见,避免片面性和决策失误。1959年,考虑到战争状态下三峡工程的防护问题,毛泽东在原来的建设方针“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后加上“有利无弊”。1969年,毛泽东两次视察湖北,湖北省革委会负责人向毛泽东提出修建三峡工程。起先,毛泽东从国际形势和“要准备打仗”的战略方针出发,没有同意修建三峡大坝,但对先在西陵峡出口的葛洲坝建低坝的意见,表示了赞同。他强调,在设计和施工中,不要把长江变成“短江”。要做到有利于船舶航行,有利于蓄洪、排洪和发电,有利于鱼类的生衍繁殖。得到毛泽东首肯之后,1970年8月,武汉军区、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向毛泽东、党中央、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兴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请示报告。10月初,周恩来总理看了报告,表示同意。随后组织力量对建坝方案进行最后审定,并书面向毛泽东报告,请予批示。12月26日凌晨,毛泽东在77岁生日当天写下批示:“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座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分两期施工,整个工程于1988年12月建成。
  毛泽东批准修建的葛洲坝工程,为以后三峡工程做了实战准备。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相关工程技术的进步,建设三峡工程所需的条件日趋完备,三峡工程再次提上日程。经过实地勘探,多方论证,凝结了几代人智慧和心血的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开工建设,并于2009年全部完工。中国人用15年的时间在长江上建成了一座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实现了中华民族消除长江水患的梦想,堪称世纪伟业。
  情系“武字头”项目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对几近崩溃的民族工业,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也成为开始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条件进行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铁矿铜矿的资源优势、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长江航运和京汉粤汉铁路运输的交通优势,设想把武汉建成以冶金、机械工业为主的南方工业基地。在国家“一五”时期的总投资中,湖北占比达百分之8.4,位居全国第五。一批重点项目落子武汉,包括武汉钢铁厂、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等。这些被武汉人亲昵称作“武字头”的大型项目,奠定了武汉引以为傲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基础。
  武汉钢铁厂的筹建,承载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强国梦想。毛泽东曾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然而,当时全国重工业集中于东北一隅,能生产钢铁的较大企业寥寥无几,这让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们深感忧患。为了改变当时“北重南轻”的钢铁工业布局,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工业要出关,钢铁要过江”。1949年12月底规划的苏联帮助中国兴建与改造的50个企业中,就有在南部新建钢铁基地。1950年初,重工业部主张在武汉附近建立钢铁工业基地,得到毛泽东的同意。1955年,苏联送来92卷的设计方案,毛泽东亲自审阅同意。1956年初夏,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客舍请来武钢总经理李一清、副总经理韩宁夫,听取武钢建设情况汇报。毛泽东把自己从南方带来的芒果送给他们品尝,自己却只吃西瓜,并说:“我吃西瓜,吐出瓜子。芒果归你们,吃了芒果,要吐出钢铁!”1957年4月,武钢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58年,为了给新中国成立9周年献礼,武钢一号高炉计划于国庆期间出铁。同年9月,毛泽东离京南下视察,第一站即停留武汉。13日下午,毛泽东兴致勃勃来到武钢观看一号高炉出铁。毛泽东询问“是不是有把握呢?”当听说有99%的把握,但也可能有预料不到的万一时,毛泽东笑了笑说:“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来,明天看不到,我以后还来,总而言之,我三顾茅庐也要看到你们出铁。”下午3时25分,第一炉铁水沿沙沟蜿蜒而出,瞬时,全场掌声雷动。这一天,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被称为“新中国钢铁长子”的武汉钢铁公司顺利出炉投产。
  与“新中国钢铁长子”武钢的生日只相差两天,武汉重型机床厂也是时人熟知的“武字头”企业。它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工作母机”制造厂。1953年开始筹备,1956年4月正式动工兴建。毛泽东对武重的建设两次作出指示。1956年6月2日上午,毛泽东在武汉听取武重党委书记史梓铭的工作汇报后,冒雨视察工地。毛泽东对武重边基建边试制新产品的做法予以肯定,称赞武重抓紧培训工人,说:“及早抓住工人的培训,使新生力量很快地成长起来,将来新老结合起来,床子开动了,你们就主动了。”1958年9月,毛泽东再次到厂视察,了解职工生产、学习和生活情况,会见驻厂的苏联专家。武重于1958年9月建成投产,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中国第一台直径6.3米的重型立式车床、第一台10米立车、第一台重型七轴五联动机床……作为新中国重型机床国家队的领军者,武重先后为我国机械、能源、航空、航天、军工、交通、化工等行业提供了万余台重大设备,并向北美、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出口,产品填补了多项亚洲空白,曾被誉为机床业的“亚洲明珠”。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天堑”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梁。当时所说的武汉长江大桥应该称作“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横跨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汉阳岸引桥和武昌岸引桥,一座跨越汉水的铁路桥和一座公路桥,以及铁路联络线、公路联络线和一座新建的汉阳火车站。没有哪一座建筑,像武汉长江大桥这样引起过毛泽东如此多的关注。毛泽东曾三顾建桥工地。1956年5月,大桥桥墩露出水面,毛泽东乘船从2号和3号墩之间驶向上游,再从3号和4号墩之间驶回。一路上,毛泽东看得很专注,听得很仔细。他所提的问题和指示,经整理,有30多条。他听到苏联专家用世界上第一流技术帮助建桥时,很高兴,当即提出“要建成学会”“要在建桥中培养出上百个建桥工程师”。他还说:“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三十座桥,黄河上修上几十座,到处能走。”他畅游长江时特意穿过水流湍急的桥墩区域,还将武汉长江大桥写入自己的诗词中。大桥建成后,他派人送来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题词。
  嘱托抓紧鄂西三线建设
  1964年开始,中国内地十几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设施为基础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历经“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三线建设时期,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建设的战场由武汉地区为中心向鄂西、鄂西北广大地区转移,第二汽车制造厂、焦枝铁路、襄渝铁路、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江汉油田等重点项目落户湖北。
  二汽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底。当时,一汽建设方案确定后,毛泽东就做出了建设二汽的指示。由于美国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的领土安全。1953年初,毛泽东提出“要加快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并于4月24日批准在中南腹地选址筹建。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武汉成立了二汽筹备处,着手筹建工作。1956年,毛泽东在参观机械工业汇报展览时说:“我们一个省顶欧洲一个国, 将来我们还要有第二汽车厂、第三汽车厂,生产更多的汽车,将来我们的汽车也要出口。”但由于种种原因,二汽两次上马又两次下马。进入到60年代,中苏关系急转直下,为了防备苏军的武装侵略,增加工业设施的战略纵深,毛泽东提出了“三线建设要抓紧” ,二汽的建设又一次被提上日程,列入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出于战备考虑,本着“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经过几次实地勘测、比较,二汽的选址定在了鄂西北十堰山区。但又出现东、西方案之争。东方案认为在谷城建厂合适,西方案认为在十堰建厂适宜。毛泽东听取了武汉军区、湖北省革委会负责人的汇报后,指出,二汽厂址要尽快定下来,争来争去有什么好处,中央早已决定,可迟迟不能落实,使人不安哪。利用丹江水库的水上运输,是不够用的,由襄樊进四川的铁路修通了,二汽进厂的、出厂的成品运输上也就方便了,打起仗来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武汉军区、湖北省革委会迅速落实毛泽东的指示,把因选址方案争论而停工回到长春、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干部、技术人员请回来,在十堰召开二汽建设现场会,组建了二汽建设指挥部,确定总体布置方案,安排建设总进度,集中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100多个企业多达10万人的建设大军,正式拉开二汽大规模的施工建设序幕。
  当时的十堰,物资匮乏、交通闭塞,建设条件极为艰苦。广大二汽创业者们靠着人拉肩扛,架桥铺路,引水送电,在山沟里顶风冒雨进行汽车研发和生产,谱写了一首首创业者之歌。经过10万建设大军6年多的艰苦拼搏,1975年7月1日,在建党54周年的喜庆日子,第一个基本车型-- 两吨半越野车正式诞生。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被命名为“东风”牌。二汽从深山中崛起,逐渐成长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又一支柱企业,继东北长春之后,华夏大地再次矗立起了一座现代车城。
  1969年,在“要准备打仗”的形势下,在三线地区建设一条与京广铁路平行穿越南北的铁路交通大动脉,摆上了议事日程。规划中的这条铁路北起河南的焦作,向南经豫西、鄂西、湘西到广西柳州。毛泽东十分关心焦柳铁路建设,审阅了焦柳铁路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他在接见武汉军区和湖北省负责人时,要求湖北、河南两省主要负责人商量一下,先修好焦枝铁路。他说,现在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到处伸手,弄得世界不得安宁。我们要做好早打、大打的准备。我们不是他们的参谋长,天晓得他们什么时候挑起事端,发动战争。要做到有备无患。焦枝线修好了,然后再经湘西向南延伸修至广西柳州,同时修从襄樊入四川的铁路,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你们同河南的同志商量一下,动员两省人民大力支援,与铁道部同心协力,争取时间把焦枝路修好。
  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意图,焦枝铁路具体修建工作由武汉军区抓总,成立焦枝铁路会战总指挥部,湖北、河南分别成立省指挥部。1969年11月1日,焦枝铁路全线破土动工,云集沿线的百万筑路大军展开铁路会战,仅用短短8个月时间,就建成全长770余公里的铁路。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接到焦枝线建成通车的喜讯,毛泽东十分高兴,说修铁路还打人民战争呀!在通车庆祝大会上,党中央发来贺电,赞扬“创造了铁路修建史上的奇迹”。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的武昌情怀
·下一篇:血染的红安
·毛泽东烧掉林彪指示第一个号令
·红色头条:【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毛泽东“三个法宝”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毛泽东同志题词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71周年纪念活动暨芳城园小学润泽军校、
·陈胜:毛泽东同志题词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71周年纪念活动暨芳城园小学润泽
·特稿:毛泽东同志题词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71周年纪念活动暨芳城园小学润泽
·关于托名毛泽东的网文《心之力》的全面证伪
·红色头条:关于托名毛泽东的网文《心之力》的全面证伪
·王芳:海外毛泽东传记文本中的若干谬误
·毛泽东与世界百年之变
·黄东涛:毛泽东的阴阳思想——笔杆子和枪杆子
两湖(湖北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两湖(湖北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两湖(湖北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两湖(湖北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