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碑揭幕的时候,我的伯母邓颖超出席了揭幕仪式,回来还给我带了这个照片,我一直很向往这个地方,那是1995年,我去日本的时候,也专门去了京都,也去了岚山,而且很巧,那天,真是有点毛毛雨,向他献了花。我觉得对我一生也是印象很深的一件事。
[主持人]:我们的网友除了在网上抒发对总理的怀念之情,他们对于总理的一些生平的事迹、细节也非常感兴趣。我在这里,替网友先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我们知道,毛主席很爱写诗,也很擅长写诗,写的非常好。很多人知道,其实总理也写诗,但是他写诗有一个特点,写完之后就撕掉,是这样吗?
[周秉德]:没有探讨过。我觉得首先,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们从小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伯父也是从小受到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写的诗不少,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最近文献出版社出了一本他青少年时代的诗集,写的还是很深的,都是很有思想、有很深厚的感情,那样的诗是挺多的。但是在工作之后,我知道他参加革命这几十年来,特别是他当共和国总理这么多年,简直是事情太多。首先,写诗要有环境,要有一定的时间,要去酝酿一些思路,要体会很深的东西,他的具体事太多太多了,所以他恐怕也没有什么时间去写,即使是写出来,他可能也会对自己的诗不够满意,而且,肯定他没有时间去酝酿这个诗的结构、用法等等,写出来肯定自己也不会满意,别人也不一定多么的满意。据说,陈毅老总说,别看你能当总理,你不一定能当事人。他一听这个,更对自己的诗不满意了。所以可能就会有这样的动作。
[主持人]: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1976年,总理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也下了半旗,世界各国的报纸也都报道了这个事件。网友就问,1976年,英国的竞报的头条是“阿森纳失去一位支持者”,“阿森纳”是英国的一个足球队,难道总理那会儿也看球,也是一个球迷吗?
[周秉德]:这个我是不太清楚的。
[主持人]:可能是有待求证的。
[周秉德]:因为我不会总在他身边。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能宣扬和伯父的特殊关系
[主持人]:那是他早年在英国伦敦求学时候的一段经历。说到回忆,据报道,今年你们兄弟姐妹六人合著了一本书,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周秉德]:这本书酝酿了很多年了。最后我们取名叫《亲情西花厅――我们心中的伯父伯母》,西花厅确实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地方,我们感到很亲切。如果说“西花厅亲情”就有点直叙了,如果说“亲情西花厅”,就觉得很贴切。这个书我们确实酝酿了很久,在伯母去世之后,大家当然是很悲痛了,同时兄弟姐妹在一起谈论的时候,有时候觉得我们手中还有那么多和两位老人家的照片,应该把它聚拢在一块,所以我们自己做了一些图片,自己存放一下,复制了6份,一家人一份。后来觉得应该把它介绍出去,介绍给大家,也是很好的一个资料,很珍贵的藏品,很珍贵的材料,给大家看。有些人是冒名顶替,那个人说她叫周秉德,那个人说叫周秉建,等等,这种冒名顶替,我们有所耳闻,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真实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有这么一个意向了,大家也想做了,但是这么多年,总是下不了决心,为什么下不了决心呢?一方面觉得也有这个必要,把我们的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告诉后代,让年轻人、后代更多了解两位老人家的高风亮节,从我们一个小小的角度了解他们的人品。
[周秉德]:大家一个大的顾虑是什么?就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宣扬和他们的关系,不要说宣扬,就是暴露身份,都不要。从小要求我们做普通学生。将来工作的时候,就要做一个普通劳动者,要自我奋斗,不能依靠家庭,什么事情也不能依靠家庭的特殊关照,有些特殊化的待遇,都不可以。所以我们一直很低调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生活。我们这个书要是写了,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