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斗争,并以他们为核心,在江南东路地区形成了一支新的抗日武装力量,即新“江抗”。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斗争历史,甚至比《沙家浜》中反映的更为辉煌。
1939年10月下旬,叶飞率部渡江北上时,把原常熟“民抗”的政治部主任杨浩庐调出,让他重返苏常太地区,和留在那里的伤病员和地方党重新组建部队,坚持武装斗争。
11月6日,在中共东路特委代理书记张英的主持下,东路地方党、江抗、民抗三方负责人在东唐附近的一个庙里召开了会议。到会人员除杨浩庐外,还有常熟民抗司令任天石、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等,而新四军伤病员中,职务最高的刘飞因伤势严重需要去上海治疗,就由伤势较轻的夏光代表参加。
正如《沙家浜》戏词中所说,留在东路的新四军伤病员原本都想养好伤病重返主力部队。杨浩庐传达了陈毅、叶飞的指示后,大家明确了新的斗争方向。会议决定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即新“江抗”,由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为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黄烽为副主任。同时,常熟民抗恢复活动,仍以任天石为司令。
新“江抗”成立后,首先组建了特务连,就是由36名伤病员为骨干组成的。以他们为火种,江南东路地区的抗日形势又开始了新的燎原。
身强力壮跨战马,
驰骋江南把敌杀。
——《沙家浜》唱词
新“江抗”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陈列在“沙家浜革命传统纪念馆”里的蜡像,再现了当年古庙集会决定成立新“江抗”的场景。
新“江抗”成立后,一方面与日伪军展开斗争,一方面联合、吸纳其他地方武装共同抗战。
夏光、杨浩庐等同志领导了最初的斗争。当时在苏常地区留有两支已被“江抗”收编却未及随主力西移的地方武装。一支是周嘉禄部,曾改编为“江抗”五路独立大队,另一支是殷玉如部,曾改编为“江抗”五路独立二大队。“江抗”主力西移后,周嘉禄、殷玉如埋藏枪支,疏散人员,停止了活动。夏光利用原任“江抗”五路参谋长的便利条件,找到他们反复做工作,说明“江抗”主力西移是执行任务,不久还要回来,鼓励他们拉起人马,重新参加新“江抗”,并派骨干到他们的队伍中加强领导。
不仅如此,夏光还与其他一些地方武装联系,或收编、或联合。
经过一段时间部队的整合、发展,新“江抗”向日伪军开火了。1940年2月6日,新“江抗”在横泾附近的北桥伏击了日伪军下乡抢粮的汽艇,击毁敌汽艇一艘,然后,向阳澄湖畔的洋沟楼村转移,准备与当地群众共同联欢度过春节。这是新“江抗”所属特务连、独立二大队、民抗一连和省保四团三营一连的第一次集中行动。
2月8日清晨,日军警备队得到情报,伪装成渔民袭击新“江抗”。新“江抗”立刻组织还击,双方都凭借村落的房屋,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进行了激烈争夺。战斗打了整整一天,到黄昏时日军才收兵撤走。
洋沟楼一役,不但挫败了日军的阴谋,也打出了新“江抗”的威名。周围群众纷纷相告:“江抗又回来了!”
新“江抗”真正的大发展,是从1940年4月谭震林被派到东路主持全面工作开始的。谭震林当时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是皖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谭震林到达东路地区后,同江南特委,常熟、苏州两县委,江抗东路司令部,常熟民抗的领导人见了面,成立了新四军东路军政委员会并担任书记,将江抗东路司令部更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并自任司令兼政委。谭震林明确指出要迅速打开东路抗战的局面,而不是只满足于常熟一地的工作,要求东路地区的党组织亮出共产党的旗号,大刀阔斧展开斗争。
谭震林的到来,统一了东路党组织的领导,整合了江南东路地区各种受党影响的抗日武装,吸引了许多农民参加队伍,上海地下党组织还输送了大批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