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新四军活跃在大江南北,转战于江淮河汉,在环境极其复杂的敌人后方,在日、伪、顽的夹击之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不断发展壮大。
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就是在新“江抗”(新四军一部)真实的斗争历史基础上,演绎出来的。日前,本报记者赴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及常熟沙家浜镇,寻访与京剧《沙家浜》相联系的那段真实历史……
战斗负伤离战场,
养伤来在沙家浜。
半月来思念战友与首长,
也不知转移在何方。
——《沙家浜》唱词
大部队转移到哪儿去了?
看过《沙家浜》的人都知道,戏一开始,就是18个伤病员在地方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沙家浜镇养伤,而大部队已经转移了。
戏中始终没有交代的是,大部队为什么转移,又转移到哪儿去了?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来回顾一下新四军六团于1939年东进和西撤的历史过程。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在坚持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后,轰然溃败,大片江南国土沦入日寇手中。然而,由于兵力有限,日军只能实行点线占领,分兵把守重要城镇及交通要道,而不能控制广大乡村及众多小城镇,为游击战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国民党政府人为设限,宣布宁沪铁路(当时称为京沪铁路)丹阳以东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游击区,丹阳以西为新四军的游击区,对江南新四军画地为牢,严格限制其向外发展。
当时江南新四军的最高领导、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对向苏南东路地区发展早有预划。时任新四军六团团长的叶飞后来在《铁流东进》一文中这样回忆:
“1939年2月间,陈毅同志到军部听了周恩来同志传达六中全会精神,回来后就命令新四军六团准备向东作战。他在交代任务时说:‘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放手向敌后发展,抗击日寇。我们不要依靠国民党发饷、发枪,要独立自主地发展队伍,壮大自己。你们这次到东路去,一要发展队伍,二要搞到武器装备自己,三要筹集款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枪、款!有人说这是机会主义,这不对!有了这些,才好抗日嘛!”
然而,就在六团马上要东进的前夜,出现了一个插曲。项英给陈毅发去电报坚决反对东进,理由有二:一是东进超出了国民党划定的“地盘”,会破坏统一战线,二是东路地区日军兵力强大,部队到那里会被敌人消灭。
陈毅征询了叶飞的意见后,一锤定音:“你们走你们的,不要管。破坏了统一战线,我负责!部队被消灭了,你负责!”
担任东进作战任务的新四军六团,是由坚持敌后三年游击战争的原闽东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为了防止国民党顽固派寻找借口破坏东进,陈毅决定让六团与当地受共产党影响的地方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汇合,并采用“江抗”名义东进。自1939年5月初六团东进后,先后经过黄土塘遭遇战、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火烧虹桥飞机场等战斗,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同时收编了大量地方抗日武装,也与国民党顽固派“忠义救国军”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至1939年9月,经过仅仅4个多月的东进作战,“江抗”已由东进时的1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也大大加强。而此时,国民党三战区也发现这支“江抗”就是新四军,于是向新四军军部施加了强大压力,蛮横要求“江抗”西撤,同时调集“忠义救国军”准备与“江抗”决战。
10月,为了顾全大局,陈毅命令“江抗”西撤并准备向苏北发展。而这就是《沙家浜》开场中大部队转移的真实历史背景。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精心调理真不差。
缝补浆洗不停手,
一日三餐有鱼虾。
——《沙家浜》唱词
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
《沙家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