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真与《沙家浜》 |
2008-08-28 10:41:11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麻伯颜 |
浏览次数: |
|
|
|
|
《沙家浜》作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样板戏,曾经演遍大江南北,盛极一时。其中阿庆嫂的“智斗”一场精彩绝妙,引人入胜,尤为广大观众扬袂击节。《沙家浜》是由北京京剧团推出的,与当时主持北京市工作的彭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此剧也折射出彭真与江青等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抗争。
彭真“无心插柳”
1963年初冬,正痴心于“戏剧革命”的江青看中了沪剧《芦荡火种》(样板戏《沙家浜》由此改编),便推荐给北京京剧团,令将其改编成京剧。北京京剧团接到这一“伟大任务”后,立即行动起来。汪曾祺等负责剧本改编,并根据原剧突出“地下工作”的主题,将剧名改为《地下联络员》。彩排时,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的彭真、总参谋长罗瑞卿和江青等曾来观看。但因仓促上马,《地下联络员》演出效果并不理想。失望至极的江青在上台接见演员时,绷着脸一言不发,并在之后撒手不管,去南方疗养了。
彭真对这部并不成功的《地下联络员》很感兴趣,也许是他本人也曾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是刘少奇领导“白区工作”时的老部下,这部正面表现和讴歌“地下工作”的戏,无疑令他感到亲切。当然,彭真这个时候对京剧感“兴趣”还有另外的原因。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把在华东局第一书记兼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抓曲艺工作材料上的批语,直接批给彭真、刘仁,这种情况在过去从未有过,批语中指出:“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
毛泽东对北京市的文艺工作不满的情绪由此显而易见。彭真和刘仁接到批语的当晚,就紧急召集几位市委书记和相关常委开会,研究贯彻执行的问题,后来,又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毛泽东的指示作了传达。会后,北京市委迅速行动起来,彭真亲自抓北京的文学艺术工作,并表示要努力赶上毛泽东表扬的上海,重点强调戏曲特别是京剧要演现代戏,继续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进行创作,并开展文艺界的思想革命。很快,首都各文艺团体风气大变,“写社会主义”、“演现代戏”,成为当时北京文艺界最响亮的革命口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彭真看到了《沙家浜》的前身——《地下联络员》。
不忍见其夭折的彭真,日理万机之中,多次亲赴剧团,鼓励和支持他们不要泄气,要下功夫把这出戏改好。据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北京京剧一团根据彭真同志和市委的指示,认识到这出戏的剧本方面还有不少矛盾没有解决,表演上问题更多,特别是由于京剧演员从来不深入生活,不了解工农兵,因而很难演好反映工农兵的戏。为了让编剧们排除干扰,潜心改好本子,北京市委特地将他们安排到颐和园集中住了一段时间。开阔的昆明湖和秀丽的山景,这类似江南阳澄湖的湖光山色,对激发编剧的创作灵感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剧中第二场郭建光那段脍炙人口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唱词,就是在其间撰成雏形的。按一位编导的说法,郭建光对沙奶奶所说的“一日三餐有鱼虾……心也宽,体也胖”的感激之词,也堪称他们身栖颐和园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更好地揣摩好角色,北京市有关部门还安排剧团到部队下连当兵,体验生活,这对只演古人、对当代英雄人物生活不太熟悉的演员们更好地演出现代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剧团上下很受鼓舞,团里调整了演员阵容,把在长春拍电影的著名老生演员谭元寿、马长礼调回北京,让他们分别饰演郭建光和刁德一。经过剧团上下一番潜心加工和刻苦砥炼,这出戏从剧本、导演直到表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