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真与《沙家浜》 |
2008-08-28 10:41:11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麻伯颜 |
浏览次数: |
|
|
|
|
演,可谓焕然一新。1964年3月底,彭真等北京市领导人审看了北京京剧团改用原名的《芦荡火种》,对这朵现代京剧艳丽的奇葩大加赞赏,当即批准他们对外公演。至5月底,该剧连演30多场,观众达5万多人次,场场爆满,盛况空前。
戏里戏外的分歧
1964年4月中旬,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即将举行,江青从上海赶回北京,由于从《北京日报》上得知京剧《芦荡火种》的演出盛况,当晚,她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戏。京剧团的人因为一开始没有编演好这部戏,对江青一直抱愧于心,所以当晚演出格外卖力。
意想不到的是,江青大发雷霆:你们好大胆子!没经过我就公演了!……不行!这出戏是我管的……演职人员自然不能明白,作为“戏剧革命”先锋的江青为何如此气愤。她怎能容忍自己发掘的《芦荡火种》就此归入彭真和北京市委名下?接着,江青为了把这出戏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又开始“关心”北京京剧团,然而她随心所欲的修改“指示”,常令演职人员苦不堪言:我推荐的剧本不是这样的,要按原剧本改过来。有时她傍晚指手画脚、信口开河地提出一通修改方案,就会让演员忙得通宵达旦。当然,有些改动多少还是有道理的:比如她嫌扮演18位伤病员的演员年龄过大,让从戏校调年轻的学生来扮演;“芦花白,早稻黄,绿柳成行”中的三种植物颜色不是一个季节的,后改成“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等。江青以京剧革命、搞试验田的名义,逐步把北京市委对京剧团的领导权排除开了。从史料看,1964年5月27日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贯彻毛主席对文艺问题批示情况的第二次报告》中,有较大的篇幅是介绍京剧《芦荡火种》改编、演出的成功经验。而在1964年8月14日市委宣传部长李琪在北京市文艺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却只对这出戏简单地提到一次。其中的缘由是否与此有关也不得而知,但《芦荡火种》首演后吸引了更多领导人的关注则是不争的事实。
1964年4月27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等,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并盛赞了因尚未修改定稿而按原样演出的这部戏。以刘少奇为首的高层领导的表态,微妙地令颐指气使、指手画脚的江青不能不有所收敛。
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剧团参加演出,共上演了37台戏。其间,毛泽东看了两台。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是其中之一。毛泽东观看这两出戏是否出于江青的有意安排不得而知,能确定的是毛泽东观看这出戏后,江青又重新活跃起来。
毛泽东在看了京剧《芦荡火种》之后,不乏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毛泽东对此剧名显然是不满意的。几天后,江青亲临剧团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要突出武装斗争,强调武装斗争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加强正面人物的音乐形象;剧名改为《沙家浜》为好。在传达毛泽东指示的同时,她还作了这样的解释:突出阿庆嫂?还是突出郭建光?是关系到突出哪条路线的大问题。这种上纲上线的解释显然背离《芦荡火种》本身的戏曲价值,而她所影射的,自然是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武装斗争和刘少奇主管的白区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上,长期存在“地下工作”和“武装斗争”两条战线。刘少奇曾长期担任“地下工作”的领导,而毛泽东则一直投身于“武装斗争”,两条战线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主要依靠的是武装斗争,取材于民主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样板戏”,大都是一开始就正面表现“武装斗争”,只有《红灯记》和《沙家浜》原本是正面反映“地下工作”而后来改成为突出“武装斗争”的。“地下工作”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